陳璨
[摘要]中小微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時代有很大的生存壓力,文章在分析中小微企業基本特點和面臨的困境基礎上,從產品和服務創新、商業模式變革、管理升級、重視人才培養四個方面提出了中小微企業的轉型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轉型;中小微企業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136
1 “互聯網+”帶來的影響
“互聯網+”是指通過互聯網連接一切,包括商家、用戶、產品、服務、支付等一切因素,企業通過“互聯網+”去提升企業的效率、品質、創新,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擴大了企業影響的范圍。而消費者,可以在任何地點、時間,利用互聯網,搜索服務、產品,在線上比較,利用在線支付快速完成交易,在家等著收貨或去線下消費體驗。可以說,互聯網重構了企業的生產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在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各行各業都不同程度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電商沖擊了零售業,微信等即時通信沖擊了通信業,自媒體沖擊了紙媒,互聯網金融沖擊了銀行,滴滴打車等沖擊了傳統的出租車行業。據報道,2015年,百強連鎖零售企業中有31家銷售增長為負,凈利潤率為1.8%,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55%的企業凈利潤率下滑。2014年,全國零售企業關閉實體店的超過200家。反觀電商,交易規模已由2010年的4.5萬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18.3萬億元,2016年“雙十一”更是創下52秒10億元的交易額記錄。截至2016年6月底,中國移動網民突破6.5億人,微信用戶達5.49億人,電信、移動、聯通的短信量銳減。2016年1~8月,全國移動短信業務量完成4412億條,同比下降7.3%,移動短信業務收入完成250億元,同比下降9.9%。“互聯網+”的影響不勝枚舉,中小微企業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更是舉步維艱。
2 “中小微企業”的定義和特點
2.1 定義
中小微企業是指資產規模、人員規模以及經營規模與同行業的大企業相比都明顯較小,生產技術和勞動對象集中程度和獲利水平較低的經濟單位。
2.2 中小微企業的特點
2.2.1 數量龐大,涉及行業廣泛但層次低
中小微企業注冊資金少,運營成本低,使得進入中小微企業的門檻低。據報道,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目前個人獨資的企業有近1100萬家,個體戶登記的企業有3600萬家,涉足加工制造、服裝貿易、建筑、運輸、餐飲等多個行業,但是大多數的中小微企業還是典型的傳統企業,產業層次低,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企業少,在數量龐大的企業中,缺乏核心競爭能力。
2.2.2 規模小,管理松散
多數中小微企業為家族企業,沿襲著家族式管理方式,組織架構簡單,企業負責人缺乏科學管理企業的意識,經營方式粗放,資金籌措困難,企業難以擴張形成規模效應。
2.2.3 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結構單一雷同
中小微企業中,普遍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為典型特征,因研發投入不足、技術人員少、科技創新能力弱等因素制約,常處于價值鏈底端,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缺乏科技含量和自主的知識產權。而且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市場占有率低,難以與具有規模效應的大型企業相抗衡。
2.2.4 人員流動性大
中小微企業的職工付出多,薪酬低,福利待遇少,企業晉升空間有限,加上管理松散,企業誠信文化缺乏,中小微企業很難留住人才。
3 “互聯網+”時代,中小微企業面臨的挑戰
3.1 “互聯網+”時代,中小微企業思維難以轉變
互聯網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現象,其關鍵在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工具挖掘潛在的商業價值,順應消費者的深層次需求,消除銷售壁壘,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提升企業的口碑,增強客戶對企業的黏性,從而創造財富。很多中小微企業對“互聯網+”的認識,僅僅是將現有的業務簡單地放在互聯網平臺上,注冊淘寶商家,加入團購,開通微信服務而已,這只是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加上了互聯網的空殼而已,并沒有完全融入互聯網,利用互聯網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模式。換湯不換藥,難以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價值。中小微企業要充分理解“互聯網+”的流量思維、平臺思維、用戶思維。消費者在各種App、網站上瀏覽查詢都會留下大量的數據,流量思維要求企業應該學會去挖掘這些大數據,為自己的生產提供實時資料;平臺思維的核心是信息開放、共享、互贏;用戶思維則是要求企業要以用戶為中心,讓用戶參與產品設計,充分考慮和配合用戶的喜好,提高物流配送速度,改善服務態度和響應速度等多方面需求,力爭實現企業和用戶雙贏。
3.2 人才缺乏和人力成本優勢喪失
“互聯網+”時代人力成本不斷攀升,中小微企業不再擁有勞動力成本優勢,同時又缺乏精通大數據技術,理解互聯網差異化價值創造和掌握網絡營銷的人才。對中小微企業來說,“互聯網+”難度系數大,簡單的結合難以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與互聯網結合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探索。缺乏互聯網技術人才,還要尋求與互聯網公司合作。
3.3 中小微企業產品互聯網化程度低
傳統中小微企業有許多發展瓶頸,比如采購成本高、去庫存化難、用戶黏性不高等,產品無亮點,難以迎合消費者需求,加上市場份額被龍頭企業大幅占領,中小微企業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而做“互聯網+”則要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放棄低需求、附加值低的產品,結合互聯網對行業潛力的挖掘,抓住并引領用戶需求,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4 中小微企業的轉型建議
4.1 產品和服務創新
“互聯網+”時代,老套的生產什么就賣什么的方式已經不管用了。只有產品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有立足之地,這要求企業要更加重視消費者,以消費者的需求生產產品或者制定個性化的服務,提升消費體驗。讓產品本身成為廣告,通過消費者網上的搜索行為的再挖掘,定向推送、精準推送產品,減少客戶對產品種類的選擇時間,創造口碑營銷、產品和服務銷量持續提升。這樣也能解決企業庫存高,資金周轉不開的尷尬局面。
4.2 商業模式變革
商業模式的變革離不開對數據的分析和利用,互聯網可以連接一切,利用數據挖掘,找出客戶深層次需求,實現消費者與商家的互通。“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有免費商業模式、工具+社群+電商/微商模式、O2O 商業模式、跨界商業模式、平臺商業模式、長尾商業模式六種。鑒于中小微的規模和實力,較為適合的是O2O模式。中小微企業第一步要打開線上O2O銷售渠道,O2O電子商務和線下傳統銷售渠道結合。消費者通過線上挑選服務或產品,再到線下去消費體驗,同時企業應該逐步搭建自己的平臺,將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并可以和消費者繼續零距離實時溝通。收集消費者的瀏覽記錄、分析購買心理,制定個性化產品和服務,并通過線上平臺向客戶推送產品和服務,完成在線交易支付。此外線上線下的交易系統要無縫對接,線下和線上的行為才能一致。
4.3 管理升級
環境改變了,管理模式也要隨之升級。首先企業經營管理要以數據為驅動,重視數據資產。其次中小微企業應該健立規范的財務記錄賬表,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加強企業對財務數據的應用能力,提高企業的健康指數,這也有利于為湊融資準備資料。最后是中小微企業原本的管理組織結構簡單,在面對變化時靈活好調整,中小微企業可以利用這一優勢由產品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利用“互聯網+”的思路,對內部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進行重構,去中心化,把每一個員工和每一個消費者視為企業的中心,由原來的金字塔結構向著扁平式過渡。
4.4 重視人才培養
員工是企業的財富,懂產業懂互聯網、數據化運營、數據分析和挖掘的員工是企業里的關鍵人才。把員工當合伙人,讓員工和企業一起成長,這需要建立誠信的企業文化,合理的激勵制度。企業負責人更要尊重和培養人才,懂得放權讓懂互聯網、懂O2O的人才去施展拳腳。
參考文獻:
[1]田春霞.當前我國中小微企業的劃分與特點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2(10):12.
[2]吳群.“互聯網+中小企業”的發展致思[J].理論探索,2016(1):103-107.
[3]林荷,鄭秋錦,陳佑成.“互聯網+”背景下傳統企業轉型O2O電子商務現狀與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5(12):79-85.
[4]操友根.“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出路[J].企業管理,2016(1):107-109.
[5]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 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135-146.
[6]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95-107.
[7]丁藝.“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