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溫衛寧+鄭燕
[摘要]文章以國際上項目后評價的起源為研究的開端,回顧了我國項目后評價的起步與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的發展歷程,梳理出目前影響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質量進一步提升的典型制約因素。最后,針對這些制約因素,提出了提升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質量的改進建議。上述研究能夠為電網企業開展項目后評價質量控制,提供具有實踐意義的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電網項目;質量控制;后評價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159
1 項目后評價的起源
項目后評價(Post Project Evaluation)是指在項目已經完成并運行一段時間后,對項目的效益、作用、目的、執行過程和影響,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分析和總結的一種技術經濟活動。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發展為監督羅斯福政府“新政”政策性投資的手段,后評價應運而生。到20世紀70年代,項目后評價得到許多國家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雙邊、多邊援助組織的應用與重視,并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府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 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的發展歷程
2.1 我國項目后評價的起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加深,項目后評價在我國投資和項目評價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國外對華援助資金和外資項目進入中國,按照國際慣例,必須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后評價制度,投資項目后評價的研究工作首次登上國內學術領域的舞臺,1988年,由原國家計委首先提出開展后評價工作,委托中國人民大學進行了后評價理論研究,并選擇部分項目作為試點開展第一批國家重點投資建設項目的后評價,標志項目后評價在我國的正式開始。其次我國的改革開放過程被認為是漸進的,與后評價的思想內涵(Learning by doing)漸進學習法的方法論一致,在中國建立項目后評價體系,評價改革措施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總結經驗教訓,能有效指導后續改革發展的方向。1992年,中資公司與英國海外開發署(ODA)聯合進行《中國投資項目后評價手冊》和《關于中國后評價機構設置的建議》的研究工作,開啟了我國與國際合作后評價業務的新篇章。隨后,國家有關部委與重點企業,如原國家經貿委、國防科工委、國資委、鐵道部、水利部、交通部、中石化、中國通信等先后編制后評價管理辦法或實施規程等規章制度,相繼在各自領域嘗試開展項目后評價工作。當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此時后評價工作已成為國際上很多國家法定的項目管理程序,為了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與國際經濟形勢接軌,大力開展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已勢在必行。2004年,以《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政策依據,以國資委《中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指南》和國家發改委《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兩個文件的頒布為契機,我國投資項目后評價在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項目相關領域廣泛地開展起來,并且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后評價工作的使用范圍和研究深度不斷延伸。
2.2 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發展歷程及成效
2005年,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工作開始起步,以國家電網公司印發《國家電網公司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后評價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為標志,篩選出7 個電網項目開展后評價工作,分別是三廣、三常直流輸電工程,北京9950 輸變電工程,沈陽至大連500 千伏輸變電工程,華東江蘇500 千伏輸變電工程(含大跨越),鄂豫三回500 千伏輸變電工程,陜甘、甘寧省間第四回線路工程,自此,拉開了電網建設工程后評價工作的序幕。
自2010年之后,國家電網公司陸續開展了涵蓋±500千伏、±660千伏、±800千伏多個電壓等級,各種功能定位的直流工程后評價工作,其中,包括德陽至寶雞直流聯網工程、四川復龍至上海南匯特高壓直流示范工程、寧東至山東直流送電工程、葛滬直流綜合改造工程、東北華北(高嶺)直流背靠背擴建工程等。
2014年,公司發布《國家電網公司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后評價實施規定》,進一步完善電網工程后評價工作的具體要求。并在2015年開展全系統范圍的后評價工作,涵蓋26個省市,750千伏、500千伏、33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多種電壓等級,涉及加強輸電通道、優化電網結構、保障電源送出、滿足用電需求、電鐵供電和服務新能源多種功能,同時開展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的專項后評價工作。
經過近十年來的不斷探索與創新,電網建設項目的后評價工作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較為成熟的技術手段,在評價體系的構建和方法的選擇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為后續工程實施起到借鑒作用,為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公司投資決策水平和項目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3 提升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質量的改進建議
盡管我國電網項目后評價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鑒于電網項目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在我國開展時間比較短、實踐經驗相對不足、基礎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各地區、各企業的項目后評價發展不平衡、技術能力不同,依然存在一些亟待完善與提升的環境,以全面實現后評價對基本建設工作各個環節的反饋作用,主要包括:從體制建設、人員配置、信息系統建設等方面。
3.1 增強后評價體制建設,提高全員認知程度
項目后評價工作前期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礎資料,具有涉及部門多、持續時間長的特點,但是,后評價工作當前還未納入公司日常項目管理程序,也沒有形成相關的管理制度,公司范圍內對投資項目后評價的認知程度較低,給后評價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大困難,所以加快項目后評價體制建設,規范后評價工作程序以及各部門之間后評價工作的業務銜接流程,深化后評價理念,是有效保障后評價工作順利實施的基礎,建立和完善電網項目后評價管理體系已經勢在必行。
3.2 培養后評價人才,打造一流后評價專家隊伍
電網項目后評價工作涉及電網規劃、電力系統、技術經濟、管理咨詢等多個專業,涵蓋工程立項核準、設計施工、調試驗收、啟動運行的各個階段,需要專業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專家,公司目前沒有建立相關的后評價專家庫,如何培養電網項目后評價的專業技術人才,形成自公司總部至各省市公司的人才隊伍是后評價工作開展的人才保障。
3.3 規范后評價標準,提高后評價準確性
目前,電網項目尚無全面的評價標準,已有研究成果大多采用多維模糊評價法、專家打分法等方法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與專家的經驗、能力水平呈強相關關系,客觀性較差,為了提高評價準確性,增強評價結論說服力,充分體現后評價的公平、公正原則,建立統一的電網項目評價標準已經迫在眉睫。
3.4 建立健全后評價反饋機制,實現后評價反饋功能
反饋功能的實現已成為項目后評價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之一,如何建立健全電網項目后評價的反饋機制,實現后評價的反饋作用已成為項目后評價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3.5 構建后評價信息管理平臺,提高后評價信息交互能力
電網項目后評價的研究工作涵蓋工程規劃到驗收運行的各個階段,需要的資料涉及公司各個部門,研究成果具有反饋功能持續時間長等特點。目前,我國國家級、電力行業級,以及企業級后評價數據信息系統尚未建立,如何將收集資料、對比標準、客觀評價、實現評價反饋等一系列全周期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開發符合我國電網項目規劃、建設及管理特點的信息化平臺是開展電網項目后評價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提高后評價工作效率和評價準確性,發揮后評價長效作用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彥斌,于心怡,王致杰,等.采用灰色關聯度與TOPSIS法的光伏發電項目風險評價研究[J].電網技術,2013(6).
[2]冀凱琳.基于LCC理論的電力設備檢修策略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