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南,陳 新,李 杰
(1.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2.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4)
?
對當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思考
吳蘇南1,陳 新1,李 杰2
(1.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2.中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4)
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共交通以其運量大、便捷、環保的特性越來越受重視,一直是城市交通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對當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形勢和發展戰略進行分析總結,充分借鑒國外 “公交都市”的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城市空間結構和公交發展現狀提出了4種公交線網發展模式,為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公共交通;戰略;公交都市;線網
1.1 公共交通現代化
目前國內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多以軌道交通為主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其他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部分城市以創建公交優先示范城市為重點任務,提升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為目標,構建多模式、一體化的公交線網。城市公交的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明確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模式、通道布局、場站布局等重大問題,構建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功能明確的一體化公交網絡,形成以軌道交通為主要公交走廊,常規公交為補充與銜接,對與之配套的線路進行優化與調整。探索多元化的公交服務,保障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公交運力結構調整,加快公交車輛更新換代與公交路權優先系統建設。構建連接市中心、火車站、主要景區等主干道的公交專用道網絡,提高公交運行速度。
1.2 出行需求多元化
隨著公共交通多樣化的出行需求逐漸增加,通勤出行的品質提升也在不斷提升,符合高端或特殊人群出行的高品質出行方式,如定制公交已經在部分城市出現。此外,隨著城市產業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商務出行、休閑旅游出行對公交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公交發展要更加貼近公眾需求,在推進公交服務均等化基礎上,發展多元化的公交服務,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公共交通的發展模式和公共交通體系逐漸清晰,服務各種出行需求的大公共交通體系正在逐漸建立,未來這一體系將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引領性的影響。
1.3 智能信息化
大數據、移動網絡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最為普通的公共交通服務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普及的智能手機將各種創新模式和理念運用到公共交通領域,給公共交通服務模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智能信息化的引領下,公眾的出行方式將逐漸發生改變,出行習慣也更加依賴智能網絡;這些數據源也成為對公眾出行習慣進行分析的依據,從而可以提供更加科學、合理、人性化的公共交通服務。可以說智能信息化將對公眾出行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1.4 綠色集約化
隨著環境約束更為趨緊,土地供給將常態化減量,公共交通建設用地形勢更為嚴峻,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的緊迫性也更為強烈。在這種形勢下要求公共交通行業要更加把生態文明觀念貫穿到公共交通發展始終,以推進綠色集約化的公共交通建設為抓手,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共交通行業的建設,鼓勵綠色節能運輸裝備和技術的應用,加強交通需求管理,重視公共交通換乘銜接和場站綜合開發,打造以集約節約、循環低碳為特征的綠色公共交通體系。
2.1 公交引領城市
公交引領城市戰略就是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體,構建多元化、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引導健康的城市交通出行結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協調交通與用地性質和布局之間的關系,引導可持續的城市用地開發。
從公交與城市不同發展片區關系看:利用城市老城改造更新契機,調整公交走廊、樞紐周邊用地性質與開發規模,引導城市發展向公交走廊、樞紐集聚;主城區改善公交運營環境、提升公交服務品質,構建與之適應的公共交通系統支持主城區的良性發展;新城區以及外圍地區公共交通應盡早規劃,合理配置,引導城市用地開發和城市框架拉開。
2.2 綠色文明公交
綠色文明公交戰略分三個層次:第一,建立以公交和慢行為主導的綠色公交體系,引導文明的出行習慣,優化出行結構,倡導綠色出行;第二,公共交通車輛采用新型能源和綠色裝備,公交基礎設施采取低能耗、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建設模式;第三,發展具有特色、文明的旅游公交體系,打造綠色文明公交為城市名片;第四,提升公交服務品質,發展多元化公交服務滿足不同層次需求,打造規范、文明的公共交通服務形象。
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約束壓力加大形勢下,綠色文明公交是引領公交乃至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綠色公交的建設引導構建城市綠色交通體系,制定綠色交通發展政策,引導文明、健康出行。
2.3 智慧民生公交
智慧民生公交戰略包含兩個方面:就公交服務提供者而言,任何時候都能清楚地了解每輛車的實時信息,如位置、運營狀態;通過智能化手段采集公交信息并進行分析,了解每條線路、每輛車的乘客乘坐情況,早晚高峰客流分布等,科學地進行公交調度,最大限度滿足公交出行需求。對于公交使用者,除了解運營線路等基本信息外,更需要實時掌握車輛到站時間和載客量,以便選擇合理的出行方式與出行路徑。車輛定位、車輛狀況、線路安排、乘坐便捷程度應成為判斷公交是否達到智慧、滿足服務民生的標準。
科技智能化水平是智慧公交的表征,是服務民生的新型手段,是衡量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智慧民生公交的發展,需依靠智能化、信息化,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公交管理和服務全面融合,實現公交車輛、場站設施、公交調度的智能化和運營效率、服務質量的提升。
東京、巴黎、倫敦、新加坡、香港、首爾、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是世界聞名的八大公交都市。通過研究以上國際著名的公交都市可知:國際公交都市除了從規劃、政策和服務著手推進公共交通和城市協調發展外,各個公交都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特點,公共交通和城市規劃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如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各不相同的城市規劃形態、城市發展的不同需求造就了多樣的公共交通主導模式以及不同城市的出行者對公共交通的特定需求引導著各種具有針對性的技術革新等。
吸取國際知名公交都市的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城市不同空間結構特點,在老城區范圍,為最大限度減小對古跡的破壞同時又能滿足高密度人口的出行,要求城市緊湊型發展,以優化公共交通服務來適應城市形態,采取公交適應型發展模式;在城市外圍,宜將城市發展沿公交走廊布設,如通過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帶動城市發展,采取公交引導型發展模式。公交引導型發展模式將城市大部分人口和就業集中在公交走廊兩側,所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和城市形態相吻合,二者相互依存。
結合我國公交、交通及城市發展特點,以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公交都市為總體目標,以“老城適應,外圍引導”為策略,發展具有多樣化公共交通方式的混合型公交都市模式:即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公共自行車為延伸、特色公交為補充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
3.1 快速線網
城市公交快速線網由城市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快線構成,滿足跨區跨組團的市區中長距離出行。在軌道交通骨架的基礎上,可規劃市區公交快線,促進公交快線網絡與軌道交通網絡融合,共同構成快速網。明確公交快線系統的定位與特征,以公交需求預測為基礎,對路網通行能力、飽和度、站點停靠能力、首末站容量等指標進行分析,從而合理規劃設計新辟快線的線路走向、停靠站點、公交專用道設置、公交優先信號燈設置等內容。
3.2 基本線網
基本線網以常規公交為主體,服務軌道不能覆蓋地區的跨區出行以及區內出行。遵循因地制宜、依據現狀、先主后次、以樞紐和通道為核心的原則,結合城市的用地性質和道路骨架發展以及綜合考慮用地和需求分布,采取分層優化的方法,先確定公交主干線,在此基礎上優化次干線和支線,逐步形成以“主、次、支”的線網體系。
基本線網可從優化結構、服務重點地區、加強城鄉聯系等角度,對過長的公交線路進行改造,優化整體網絡結構;以點帶面,服務機場、火車站、景區等重要節點,帶動節點所在地區的發展;基本線網也可以延伸至城市外圍片區,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服務,加強各片區聯系。
3.3 接駁線網
接駁線網主要為軌道交通線路的延伸和軌道交通站點輻射面的擴大而設立。接駁網規劃包括兩方面:對現有公交的優化與新線路的增加。通過接駁線網的規劃對與軌道交通競爭性較強的線路進行優化調整,以換乘客流需求為依據,布局新增的接駁公交線路和公共自行車租賃網點,形成軌道交通網、常規公交網和公共自行車租賃網點“三網合一”的公交網絡。
通過接駁公交,基于軌道換乘樞紐為軌道交通提供延伸服務,解決軌道交通服務的“最后1 km”,提高其服務的覆蓋面;基于軌道換乘樞紐為優化調整過長線路等奠定基礎等。以軌道換乘樞紐為核心進行客流組織,通過換乘到達軌道交通站點、對外交通樞紐等重要節點,并且各項樞紐設施共享,各級線路相互銜接,融為一體。
3.4 特色線網
特性線網主要由專線、定制線、旅游線、機場線等提供個性化服務的線路構成,是城市公共交通線網的特色補充。特色線網的打造應從分析城市旅游資源的分布情況出發,提出城市旅游公交發展的目標與策略,在此基礎上,對陸路旅游公交專線以及水上旅游線路,包括主要碼頭的選址等進行布局規劃,并且加強陸路公共交通與水上巴士合理對接,形成城市特色公交的布局方案。
城市公共交通如何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從現階段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面臨的形勢出發,對公交發展戰略進行分析,提出與城市自身特性相匹配的公交線網發展模式。形成以快速線網為骨架、基本線網為主體、接駁線網為延伸、特色線網為補充的多元化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四種模式相互補充,為我國公交發展模式及手段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1] 周曄. 新建軌道交通走廊內常規公交線網調整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2] 劉瑩,羅輯,白仕硯. 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銜接配套經驗總結與發展對策研究[Z]. 福州: 2012,1215-1218.
2016-09-26
吳蘇南(1992-),男,江蘇南京人,研究方向:交通規劃。
U492
C
1008-3383(2017)05-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