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環宇 杜玫潔 譚 芳 張瑞芹
本科護生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相關性研究
劉環宇 杜玫潔 譚 芳 張瑞芹
目的 調查本科護生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現狀,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185名本科護生,使用護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及ConnerDavis韌性量表(CD-RISC)對其進行調查。結果 本科護生專業認同總分為(86.45±10.30)分,處于一般認同水平;心理韌性總分為(61.81±10.97)分,處于中等水平。本科護生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呈顯著正相關(P<0.05,P<0.01)。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心理韌性能夠正確預測專業認同。結論 心理韌性是影響本科護生專業認同的重要因素。護理院校應采取有效措施培養本科護生心理韌性,從而有助于提高本科護生的專業認同。
護理本科生;專業認同感;心理韌性
護理專業本科生(以下簡稱本科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是提高本科護生專業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護理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護生專業認同是指護生對將要從事的護士職業和目前護生身份的積極感知、正面評價和情感體驗,其程度可以決定個體的職業行為傾向,是專業學習、學科發展和職業穩定的基礎[1]。有研究表明,我國護生專業認同水平較低[2]。因此,如何提高護生的專業認同感已成為護理教育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心理韌性是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3],可使個體發揮出積極的應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4]。本研究以某醫學院全日制護理專業本科生為例,調查本科護生的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現狀,探討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相關性,旨在為護理教育者培養護生專業認同提供理論依據,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16年3月~4月選取某醫學院2013級、2014級、2015級185名本科護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調查時在校的全日制護理本科生,愿意參加此次調查者。
1.2 測評工具
1.2.1 護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 由胡忠華[5]編制,分為6個維度:專業認識、專業情感、專業意志、專業技能、專業期望、專業價值觀,其中有序變量25個條目。問卷采用Likert 5級評分,非常正性回答至非常負性回答分別賦值5~1分,總分為25~125分。分值越高表明專業認同程度越高。問卷中的無序變量條目采用頻數和百分比進行描述。按照沈之菲[6]標準:總分25~49分為不認同,50~99分為一般認同,100~125分為高度認同。
1.2.2 ConnerDavis韌性量表(CD-RISC) 由Connor KM等[7]編制, 由于肖楠等[8]翻譯修訂成中文版,該量表包括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 3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 0分表示“從不這樣”,1分表示“很少這樣”,2分表示“有時這樣”,3分表示“經常這樣”, 4分表示“幾乎總是這樣”,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韌性越好。
1.3 方法
測驗前由調查者統一說明填寫目的與要求,在取得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后,調查對象以無記名方式獨立填寫,所有問卷當場收回。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回收率為92.5%。
1.4 統計學方法

2.1 185名本科護生的一般資料,表1

表1 185名本科護生一般資料 n(%)
2.2 185名本科護生專業認同及心理韌性水平現狀
專業認同維度得分:專業認識(16.48±2.97)分,專業情感(16.50±3.04)分,專業意志(20.42±2.82)分,專業價值觀(3.37±0.81)分,專業技能(19.37±3.18)分,專業期望(10.32±1.33)分,專業認同總分(86.45±10.30)分。心理韌性維度得分:堅韌性(31.60±5.82)分,力量性(20.75±4.38)分,樂觀性(9.46±1.97)分,心理韌性總分(61.81±10.97)分。
2.3 185名本科護生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相關性,表2

表2 185名本科護生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相關性(r值)
注:*P<0.05,**P<0.01
2.4 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表3

表3 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 本科護生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現狀
3.1.1 本科護生專業認同現狀 本組本科護生專業認同總分為(86.45±10.30)分,處于一般認同水平,與孫煥芹等[2],段迎等[9]調查結果一致,表明本科護生專業認同程度不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與本科護生課業負擔繁重,護士臨床護理工作辛苦等負面因素對護生的影響有關,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使不少護生認為護理工作缺乏發展的空間,因此專業認同較低。近幾年來,我國護理事業迅速發展,護理專業發展空間得到拓展;護理隊伍整體素質有所提高,護士社會地位得到提升。加之,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相比之下護理專業人才需求量正不斷增加,就業難度相對較小。這使本科護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得到提升。因此,此次調查本科護生專業認同得分高于胡忠華[5]2007年的研究(79.06±6.81分)。3.1.2 本科護生心理韌性現狀 本科護生心理韌性處于中等水平,心理韌性各維度得分均高于中位數。其中,堅韌性得分最高,而樂觀性得分最低。本組本科護生多數來自農村(61.6%),在艱苦環境下成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應對發生的各種困難,但卻比較自卑,不能很快從消極情緒中恢復,并積極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當個體處于危機情景或壓力事件中時,心理韌性可使個體發揮出積極的應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10]。因此,教育者應重視培養本科護生積極樂觀的精神。在日常教學中,多鼓勵護生增強課堂參與,培養其積極性;及時發現并贊揚護生的進步,培養護生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
3.2 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相關性分析
3.2.1 心理韌性總分與專業認同各維度的相關性分析 心理韌性總分與專業認同總分,以及專業情感、專業技能、專業期望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心理韌性水平高的本科護生喜歡護理專業,護理專業技能高,對護理專業前景的期待樂觀;本科護生心理韌性水平越高,越容易對專業產生積極感知和正面評價,其專業認同水平越高。因此,心理韌性在培養本科護生專業情感、專業技能和專業期望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科護生培養過程中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護生的心理韌性。教育者可以通過提供保護性因素和挫折教育來培養本科護生的心理韌性,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開展心理輔導,指導護生正確面對挫折等。
3.2.2 心理韌性各維度與專業認同的相關性分析 (1)堅韌性與專業認同總分、專業情感、專業意志和專業技能呈正相關。堅韌性強的本科護生,在困難面前毫不動搖,其認同護理專業,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實現既定目標,因而獲得了較高的護理專業技能。因此,應加強培養本科護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增強其面對困難時不屈不撓的精神。(2)力量性與專業認同總分、專業情感、專業技能和專業期望呈正相關。力量是指對自己奮斗目標及個人生活的控制[11]。擁有明確目標,并能為之奮斗的本科護生,有較高的專業認同,其專業情感、專業技能、專業期望情況也較為樂觀。所以,醫學院校在培養本科護生時,要引導樹立積極合理的奮斗目標,并鼓勵護生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3)樂觀性與專業技能呈正相關。積極樂觀的本科護生在遇到消極因素的影響后能夠快速調整心態,使自己積極適應變化。在護理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后能夠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取得進步,獲得了較高的專業技能。因此,護理教育者在教學中應多給予本科護生贊揚與鼓勵,使護生感受到進步,增強其專業學習的信心。此外,護理教育者還應及時發現本科護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予以支持和幫助,鼓勵護生敢于接受挑戰,勇于克服困難,以培養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同時,引導本科護生樂觀向上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學校可以鼓勵本科護生多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增加護生自我成就感,以培養護生的心理韌性;還可以通過舉辦專業講座,使護生了解護理專業的崇高性,認識到護理專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培養護生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從而促進護生心理韌性的形成與發展,以更有效地提高護生專業認同感。
3.3 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心理韌性直接正向預測專業認同,表明心理韌性強的本科護生,其專業認同水平高,增強心理韌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科護生專業認同。但心理韌性對專業認同的解釋量不大,表明心理韌性是專業認同的影響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促進心理韌性的發展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提高本科護生的專業認同,護理教育者還應積極探尋影響專業認同的其他因素,從多方位出發培養本科護生專業認同。
綜上所述,本科護生專業認同與心理韌性有密切的關系。在護理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應加強本科護生心理韌性的培養,這不僅有利于維護本科護生良好的身心狀態,而且有助于本科護生專業認同的提高,對護理隊伍的穩定和護理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促進我國護理事業蓬勃發展。
1 楊燕,李翠香,顏琬華.護生社會支持與職業認同的關系——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4):1087~1090.
2 孫煥芹,李國英,平春霞.臨床實習護生職業認同現狀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7):506~507.
3 張愛華,劉曉虹.心理彈性研究進展及其對我國創傷護理的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7):728~730.
4 劉捷,趙慶華.專科護生實習前心理韌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34):4241~4243.
5 胡忠華.四川省護理本科生專業認同感調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學,2007.
6 沈之菲.新課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學教師職業角色認同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7 Connor KM,DavidsonJ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8 于肖楠,張建新.自我韌性量表與ConnerDavis韌性量表的應用比較[J].心理科學,2007,30(5):1169~1171.
9 段迎,唐小麗.全日制專科護生擇業動機及職業認同的現狀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16,14(21): 2247~2249.
10 吳勇,楊芳.護士心理韌性研究進展分析及其對我國護生培養的啟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6):62~64.
11 張麗芳.高職男護生學習倦怠與心理彈性、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LIU Huan-yu, DU Mei-jie, Tan Fang, ZHANG Rui-qin
(Nursing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45300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ethods A total of 185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from a certain medical university who were selected by using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received survey by applying Questionnaire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Conner-Davi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CD-RISC). Result The overall score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ty was (86.45±10.30),and the total score of their psychological reliance was (61.81±10.97),both of which were in medium levels.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was in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P<0.05,P<0.01). Regar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at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an be a good predictor for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Nursing schools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nursing students' resil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nursing undergraduate;professional identity;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1.003基金項目: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510472032)
2013年新鄉醫學院科研培育基金資助(人文社科類)(2013QN208)
453003 新鄉醫學院護理學院 新鄉
劉環宇,女,本科在讀,
張瑞芹,651771973@qq.com
R192.6;R395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