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成青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或正在承受“膝蓋骨不給力”的困擾。最常見的,是上下樓梯的時候,誘發膝前疼痛不適,但又指不出具體在哪個點;有時候看電視時間久了,一站起來膝蓋就明顯感覺吃力。趕到醫院拍張常規X線片,卻提示膝關節“正常”,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膝關節重要問題:髕骨關節疾病。它與膝關節退變有關,卻又不能籠統地當成“關節老化”。據統計,在超過40歲的人群中,髕骨關節炎發生率近10%,與其他膝關節疾病合并發生的就更高了。而55歲具有癥狀的膝關節病患者中,多達24%的女性和11%的男性有髕骨關節退變。目前,髕骨關節疾病發生率正在逐年增加。
你所不知道的髕骨“軌道”
當我們每天數千次地重復膝關節屈伸活動時,未必知道這歸功于髕骨沿著特定“軌道”的良好運行。髕骨就是位于膝關節最前面能摸到的栗子型骨頭,俗稱“膝饅頭”,伸膝放松肌肉時它可以左右推動,而當膝關節由伸直逐漸彎曲時,髕骨凸面會像“車輪”一樣在股骨(即大腿骨)表面凹陷的“軌道”里滑行,這種滑行在大部分人是非常精確而順暢的。如果感覺到膝前痛或“不給力”,那很可能意味著髕骨關節“軌道”出了一些問題。
“不聽話的車”和“碾壞了的路”
任何引起“軌道”匹配不良或結構損害的因素都會導致髕骨關節問題。有些是因為髕骨這輛“車”沒有沿軌道正常行駛,有些則是股骨一側的“路”已經發生磨損。一般而言,最常見的原因有幾大類:(1)髕骨關節發育異常。多見于年輕女性,髕骨從小“不聽話”而發生傾斜甚至半脫位,長時間偏離“軌道”運行,導致撞擊、擠壓或受力不平衡,引起髕骨不穩與膝前痛。(2)髕骨關節過度使用。因長年跑步、登山爬樓或經常處于屈膝體位,是髕骨關節負荷過度,磨損加快而“不經用”了。(3)髕骨受力不平衡。一種是因為牽引髕骨的股四頭肌無力或外側支持帶緊張等;另一種是由于膝關節異常,如膝關節內翻、外翻等,使負荷集中而損壞髕骨關節結構。(4)髕骨創傷。髕骨曾經在“行駛”過程中出過事故,如半脫位或脫位,雖然髕骨當時已回到正常“軌道”,但損傷已造成結構薄弱,30%~50%的患者會繼發髕骨疼痛和不穩等問題。
治療講究“個體化”
醫生借助特殊體位X線、CT掃描或者MRI(核磁共振成像),可以進一步獲得髕骨關節的詳細信息,從而確定診斷,指導進一步治療。
治療總的原則是要個體化、分階段。髕骨關節疾病最初實行保守治療,措施包括理療、恢復髕骨力學特征聯合關節腔內注射、減輕體重和改變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針對性地制定髕骨關節康復計劃,包括股內側肌斜束訓練、膝關節動力鏈訓練、伸展性訓練、足與本體感覺平衡訓練等。
當非手術治療無效和疼痛明顯時,可考慮外科手術。手術的方法很多,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不穩定的程度、軟骨破壞的程度選擇。對于髕骨關節發育不良,可以通過“先修路”的方法,進行髕骨力線矯正的小手術,恢復“軌道”的正常排列,而使“不聽話”的髕骨改變運行軌跡,不再偏離“軌道”。對于軟組織失衡引起的髕骨關節的問題,則可以松解緊張的外側支持帶、緊縮松弛的內側支持帶,重新獲得力學平衡,并降低髕骨關節壓力。
當髕骨關節已經磨損,則需及時“修路”。早期可以采用微創關節鏡手術,在1厘米左右的微小切口內操作,通過修整受損的“路基”(關節軟骨面)、去除妨礙通行的“亂石”(游離體)與“雜草”、打掃“路面”(關節清理)等一系列方法,達到維護整修“軌道”的目的。當疾病進一步發展,出現孤立性的嚴重髕骨關節病時,采用微創關節鏡治療雖能緩解部分癥狀,但只有40%~60%的患者滿意率。所以,對于50~55歲之前“太年輕”而又癥狀重的患者,髕骨關節部分置換手術可以提供一個最可靠的治療手段,它僅僅更換一個“軌道”表面,通過局部更小的手術即可顯著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