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菲
摘要:針對武漢地鐵已開通的線路在裝飾設計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歸納了武漢地鐵初期的裝飾設計思路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隨著新的地鐵線路的開通與時俱進的裝飾設計構思思路,并展望了未來武漢地鐵在裝飾設計構思上的方向。
關鍵詞:武漢地鐵;裝飾設計構思;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V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06703
1引言
2004年7月,隨著首趟列車從宗關站開出,武漢地鐵1號線開通,由此武漢邁入了軌道交通時代。1號線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地鐵,它的全線設計采用高架式外露設計,在其一期的10個站點的裝飾設計上更多是只考慮了其使用功能,因此站臺的設計千篇一律,沒有太多的裝飾性,大眾也沒有關注到地鐵文化所能帶來的社會效應。
2016年12月,隨著武漢地鐵6號線的開通,12年的時間里,武漢已經擁有了5條地鐵線路,將武漢特殊的兩江三鎮及新增城區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在繼1號線之后開通的2號、3號、4號和6號線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地鐵交通,對武漢新區開發建設和城市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地鐵不僅是出行工具,更成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在滿足了城市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地鐵文化中承載的武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被大眾所關注,地鐵站點的裝飾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武漢地鐵的裝飾也從最初以色彩作為視覺裝飾和視覺識別的主體設計思路逐步發展成為通過展示區域地段特色的裝飾去凸顯武漢城市特色和文化的設計思路。在近幾年開通的地鐵2、3、4號線,特別是剛開通的6號線的站點設計上已經充分體現出了這一特征。
2武漢地鐵裝飾設計的初期思路
武漢地鐵項目的論證至少開始于1996年,但是因為資金以及過江隧道技術不成熟,遲遲沒有實施。在上世紀末建筑裝飾行業才開始在武漢興起,年代特質加上資金、技術方面的局限使武漢地鐵的裝飾設計在初期是非常簡單的。這個在1號線的裝飾設計上尤為明顯。
2.1解決車站的基本使用功能
20世紀90年代,地鐵在世界許多城市以及國內的北京等城市成為了城市中重要的交通方式,但是在地鐵站點的裝飾設計上更多的是解決其使用功能的問題,因此幾乎沒有考慮裝飾效果。簡單明確的交通流線的設計以及配合交通流線所必須的視覺標識與引導設計成為了地鐵站點在裝飾設計上的主要思路。武漢地鐵在初期的裝飾設計思路上也基本與此一致。
1號線開通時,呈現在大眾眼前的武漢地鐵的各站點的裝飾風貌全部都是一樣的:灰色的地面石材、白色的墻面涂料、乳白色的金屬板將每一個站點的原始建筑空間在地面、墻面、天花上進行了簡單的包裹,建筑外觀則全部采用藍色屋頂,再配上醒目的文字標識引導交通流線。人們對于地鐵及地鐵站點的關注度僅僅只停留在滿足車站的日常功能需求即可。
2.2色彩在地鐵裝飾上的應用
隨著武漢地鐵規劃的進一步完善,地鐵線路增多,為了增強各線路的辨識度,有效避免在乘坐過程中錯乘的現象,武漢地鐵在初期的裝飾設計的思路上首先考慮的是給每條線路設定其主題色彩。把什么作為不同地鐵線路的主題色彩的設定依據呢?武漢的區域文化特征成為了顏色設定的依據。結合每條地鐵線路穿行區域的地面經濟業態、空間特色和文化理念等武漢地鐵線路通過色彩區別去識別裝飾思路應運而生。
目前已公布的12條地鐵線路所對應12種色彩,方便市民識別。1號線建成最早,在顏色設定并沒有過多的結合途經區域特色去考慮,因此醒目的帶有科技感的藍色被選中。2號線是第一條穿江地鐵,穿過了武漢的老牌商業中心、居住新區、高新開發區等,是聯系武漢新舊城市形態的紐帶,因此市花的顏色——梅花紅成為了它的標志。隨著1、2號線的開通,受到地鐵商圈文化效應的影響,在隨后公布的地鐵線路的色彩設定上開始越來越重視區域特色和武漢市民文化。途經武漢地標歸元寺的3號線有了代表穩定、平和、智慧的“歸元金”;經過漢陽的4號線,則借意唐朝詩人崔顥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了頗具朝氣、清爽的“芳草綠”;途經多個風景點和江漢路的6號線則有了代表自然、健康的“鸚鵡綠”;正在建設中的8號線經過武漢歷史的最早發源地——盤龍城,因此穩重而有歷史感的青銅色成為了它的代表。色彩的識別效應不僅應用到了站點的裝飾設計上,而且還運用到了列車、進出站閘機、標識牌等配套設施上,連站務人員的服裝設計中也融入了線路色彩。
2.3墻面主題裝飾
隨著每條線路色彩的確定,站點設計的個性特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設計構思初期,站點在裝飾設計上的主要手段是結合線路區域特色在地鐵站點的主要樞紐區域的墻面裝飾上主題壁畫。這類型裝飾手法在早期通車的2號線上表現突出。如:漢口火車站站就在大廳中央豎立了名為“黃鶴歸來”的雕塑,中山公園站則是用嫩綠色幼芽和圓圓的果實作為背景的約20 m長的壁畫,江漢路站是用漢白玉雕出的一幅百年來武漢江漢關的時間軸,全長約60 m。光谷高校林立,光谷站的墻面裝飾設計借用了黑客帝國的創意,用數碼激光展現出最傳統的楚文化符號。武漢地鐵在裝飾設計上的初期思路比較簡單,表達方式直白且模式化,通過地鐵文化去傳承歷史、展現區域特色和人文情懷上的構思設計還比較膚淺。
3武漢地鐵裝飾設計的現階段整體思路
地鐵線路的增多,武漢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鐵成為了展示武漢形象、市民文化、傳遞社會風尚的重要媒介。武漢地鐵在裝飾設計上的思路正向著更深更廣的層面鋪開。
3.1城市精神通過地鐵文化傳承
6號線的開通,其在裝飾設計上的特色充分體現了城市精神通過地鐵文化的傳承。如:大智路站所在的區域是漢口老火車站的遺址,記錄著老漢口軌道交通的歷史。因此大智路站的裝飾上首先在建筑空間的設計上進行了擴大,將昔日老漢口火車站的場景搬入了地鐵站,通過真實的火車頭和歷史文物的展示喚起了老武漢人對武漢歷史的回憶,也給孩子們一個鮮活的老武漢歷史的教科書,其既是車站也是一個展廳。石橋站所對應的區域以前是個村子,隨著城中村的改造,如今的這里已經是一片居民新區。結合這一特色其在裝飾設計上用63個不同的屋頂展現了老武漢民居的特色,并通過對老武漢居民生活物件、生活場景照片陳列展示將整個車站營造出“老村新居”的特色漢味。體現武漢古韻的琴臺站則用不銹鋼材質將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撫琴聽音的場景與車站設計融為了一體,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如聞琴聲。
整個6號線共有11個特色站點,其在裝飾設計上以民俗、歷史、地理位置等作為選題,利用地鐵站這個文化傳承的媒介,一站一景的主題裝飾設計構思將地鐵站點的設計帶入了一個更高設計層面。
3.2識別系統設計在地鐵裝飾設計上的應用
2009年1月20日,武漢地鐵正式啟用全新的識別系統。武漢地鐵新LOGO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國際化的地鐵標識字母M,下半部分是象征地域特色WuHan首字母縮寫“WH”的變形。其中,“H”被拆分成三個等體積色塊,象征“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武漢地域特征,也預示著武漢地鐵未來將貫穿東西、縱行南北、連通三鎮。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采用漸變的藍色和上紅下藍兩種色彩方案。
另外,武漢地鐵卡通吉祥物“豚豚”與“鶴鶴”也正式亮相。除此之外,也進一步完善了地鐵各交通流線上的盲道、樓梯扶手起止端和無障礙電梯廂內的盲文,語音播報系統,燈光提示、觸屏查詢等一些列觸覺識別系統,優化了對各類型人群的服務細節。高科技設施、設備開始融入到地鐵的裝飾設計中。
3.3功能完善與無障礙設計的有效化
1號線投入使用它后,其在功能設計上的缺陷也暴露出來了。主要問題有:①絕大部分站點沒有考慮衛生間的設計;②進出站口全部為階梯式設計,有手扶電梯的站點手扶電梯也全是有上無下型,殘疾人士無法順利乘坐;③車站入口沒有預留出足夠的安檢空間區域,以致安檢設施無法安裝;④無無障礙電梯的設計;⑤人流密集的站點的自動售票系統數量不足,自助充值系統更是沒有;⑥部分無障礙設計形同虛設等。
在隨后開通的地鐵線路上這些問題被逐步解決,功能設計更好地與裝飾設計結合在了一起。站點中除了增加了衛生間,還設置了殘疾人專用衛生間及母嬰室;在拓寬了地鐵進出口通道的同時完善了滿足上下需求的手扶電梯;無障礙電梯的設計也從站內拓展到了站外,實現了進站—進出站站內平臺—月臺的的直達,確保了無障礙功能的有效使用。對于人流密集的站點的自動售票系統不僅僅是增加設備臺數,還增設了專門的自助售票區域,避免了對通道的占用干擾。
在近幾年開通的3、4、6號線中還充分考慮了廣告位、自助飲水設施、月臺等候座椅、自動販賣機、自助提款機、自助圖書館、微型便利店、書報亭等的設計,使地鐵空間的裝飾設計更加的全面和多元化。
4武漢地鐵裝飾設計的未來發展思路
武漢地鐵未來的裝飾設計會融入更多的智能化科技元素,將自然生態環境和地鐵空間融為一體,逐步彌補地鐵空間缺乏綠植、陽光等問題,將人文環境的塑造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營造通過裝飾設計融為一體,建設生態化人文地鐵站。
4.1智能化在地鐵裝飾設計中的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軌道交通的智能化建設已進入實際開發和應用階段,城市軌道交通的智能化已經具備技術支撐。未來的武漢地鐵裝飾設計時會涉及到的智能化主要包括:閘機和檢票系統、智能導向和提示、安防和安檢系統、照明和溫感系統、無障礙系統和生態環保系統等。如何巧妙的將設施設備與裝飾設計自然結合是裝飾設計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4.2空間靈性與自然美的結合
在這里可以提供幾條武漢地鐵在裝飾設計時將空間靈性與自然美結合的構思思路:①綠化景觀在地鐵站點空間環境中的滲透設計;②地面自然風光與地鐵地下站點視覺聯通設計;③虛擬場景設計等。
5結語
到2020年武漢還將有9條地鐵線路開通,在未來的4年里武漢地鐵的裝飾設計將以生態智慧化為方向去進行構思設計,會將自然生態環境與地鐵建筑空間融合一體,給武漢地鐵的裝飾設計注入更多的靈氣和生命。
參考文獻:
[1]武漢地鐵項目.武漢地鐵[EB/OL][2016-05-28].http://blog.sina.com.cn/wuhanxiangmu.
[2]李兆友,王健.地鐵與城市[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9.
[3]武漢市政府.武漢地鐵總體規劃(2010-2020)[R].武漢:武漢市政府,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