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指出了長期以來我國對學生愛心的教育多限于書本,只重視理論與講座,忽視了實踐教導,導致學生行為上的缺失,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構建大學生愛心教育體系對促進學校安定團結,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都有著極其深遠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愛心教育;社會道德;大學生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17502
1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使當今中國的物質豐富程度已經超越了歷史的各個時期,但是在享受因經濟變革帶來富饒物質文明的同時,更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精神層面的建設基礎之一就是心中有愛。長期以來,我國在學生愛心的教育多流于書本,重視理論與講座,導致行為上的缺失,于是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慘劇發生,如:2011年,赴日留學5年的23歲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2013年,上海某大學研究生飲水機投毒,致使室友遇害;2016年,四川某大學學生在自習室被室友殺害;2016年,昆明理工大學學生在校內被室友殺害。可見,高校應在校園內加大學生的愛心培養,切實在生活中敬畏生命、傳播愛心。
2探索“愛心”并理解內涵
“愛”是人類社會所有的傳統美德的重要支撐部分,正因為心中有愛才有“尊重”、“孝順”、“誠信”、“正義”等的優良品德,也正是人類心中之“愛”的不斷傳播、延續才有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健康發展。所以愛的教育,不僅僅是理論宣傳,更是行動的推廣。“愛”不同于一種知識的理解或某類技巧的掌握,“愛”是個人思想境界的認知進而轉換到具體行為中的整體過程。“愛”是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具體展現形式。“愛”是多種多樣的,以不同感受方式、不同表現形式體現在社會各個方面中,廣度覆蓋全地球,深度貫穿時間軸,但是歸納起來基本有三點:“愛人”、“愛物”、“愛事”。
“愛人”是指“愛己”、“愛他”。愛己就是自愛,愛惜自己的身體,體之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做對自己身體損害的事情,比如吸毒、酗酒、自殘、自殺等行為,同時不做有損于自己名譽和尊嚴的事情,比如偷盜、造謠、打架、網約等行為。“愛他”是對別人要有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本的“愛他”體現,要正確的對待與他人的人際交往,關心他人,以一種寬大包容的氣度對待身邊的人。
“愛物”簡言之就是珍惜身邊的物品,減少浪費,現在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物質條件極大改善,但是仍然要提倡“儉以養德”的生活方式,須知“一粒米、一滴水當屬來之不易”,在對食物、衣物、個人喜好飾物方面要減少浪費。
“愛事”就是尊重夢想、尊重團隊,做事情不輕言放棄,不半途而廢,在認定自己或伙伴想一起共同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后,要向這目標努力奮斗,最終達到預期的結果,在過程中不斷成長,感受對“事”的愛。
3培養“愛心”教育的意義
當代莘莘學子,經歷了12年或更多時間的自然科學課程學習,早已習慣了分數為王的評價體系。此體系雖然是現階段最為公平的選拔體系,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的“德育”、“體育”方面的培養。因此高校推行“愛心”教育是對學生過去學業的“補課”,是培養學生現階段的家庭責任感,未來的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一門“功課”,只有上好這門課程,高校未來向社會輸送的才是積極、樂觀、健康的棟梁人才,而不是道德缺失、利欲熏心的專營型人物。在校園中進行“愛心”教育,讓每個學生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家庭小生活圈,更好的追求珍愛生命、愛護環境、愛集體的良好氛圍,培育出愛社會、愛國家的良好青年。
4高校“愛心”教育的必要性
現階段入學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家庭中處于獨一無二的寵愛地位,沒有與人分享的經歷,加上中國家庭普遍重視分數教學而輕視任何形式的社會實踐鍛煉,部分獨生子女身上帶有強烈的優越感,少部分還有恃才傲物、性情浮躁、自負的性格缺陷,聽不得任何反對意見,更是不能正確地對待朋友或師長的批評,稍有不如意便自暴自棄或走極端。在為人處世中也時刻顯露出自私,不為他人考慮的缺點,極少自我反思,指責他人時卻振振有詞。
因“愛心”缺失,往往將“愛”片面的理解成為狹隘的“講義氣”,不能正確處理寢室與寢室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院系與院系之間的摩擦與矛盾,所以頻頻出現打群架,幾人圍攻一人拍攝不雅視頻的現象發生。
這些遇事不豁達、對人不寬容的事件發生,都是因缺少愛心才將小矛盾變成大問題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校園中進行“愛心”教育對促進學校安定團結,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構建有著極其深遠的積極意義。
5系統構建高校“愛心”教育
“愛心”教育是一個全系統、全過程的教育科目,不能只是在形式上安排學生聽幾節課,也不能只是在活動上搞幾次宣傳,要深入到學生在校的整個大學時期,要覆蓋到校內的各個角落,讓學生從心里主動接受,在思想上認識提高,并充分的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
5.1提升教師自我修養
身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教師,要從自身充分認識到“愛心”教育,在培育高校人才中的重要程度,在學校內至上而下的大力推行“愛心”教育。在授課的同時多加關注學生的動態,及時掌握學生的心里變化,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沒問題勤防患,通過不斷加深的“愛心”教育最終達到校園充滿愛的教育目的。
5.2依托政府、社會資源對高校“愛心”教育給予保障
在校內建立“愛心”教育基地,在社會或者校內提供助教、老師助手、助管等勞動崗位,讓學生通過勞動建立社會責任感。在對貧困生進行物質幫助的同時,也讓學生有感恩校園,回報社會的心里渴望。
5.3設立“愛心”教育講堂
在當前我國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的情況下,需要大力進行愛的教育,通過對當前社會比較突出影響的大事件,以及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小事件,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人性、認知、社會影響、在課堂上開展“愛心”大討論,讓學生通過分析他人,來樹立正取對待矛盾的認知,給以后的發展指明方向。
5.4建設“愛心”教育校園文化
進行高校愛心活動宣傳,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以愛心教育活動為支點,通過開展校內各種各樣的愛心宣傳,深化學生樹立愛心助人的意識。用“愛心”文化倡導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活和職業規劃上進行精神指引,讓學生在廣泛的“愛心”宣傳中,深入領會愛自己、愛他人、愛事業、愛節約的良好行為準則。
5.5開展“愛心”教育實踐活動
設計各種社會愛心實踐活動,搭建學生與社會的愛心互動平臺,體驗在愛心中幫助別人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也體驗在愛心中受到別人幫助的感恩。讓學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服務社會,把愛心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將愛心教育轉為行動的根本體現,也是愛心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將愛心付出到實踐中,是愛心教育的全過程的終點,同時也是對學校、社會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斌.愛心教育演繹校園和諧文化[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2]高軼俊.青少年愛心教育的反思[J].現代企業教育,2010(9).
[3]許國君.大學生愛心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