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光
摘要:指出了潼南區把“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作為潼南強區戰略的重要舉措,旅游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分析了其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吸引國際國內旅游者眼球的大景區缺乏,旅游產業鏈開發力度薄弱,“互聯網+旅游”融合力度不夠好,社會資本對旅游產業投入不足,與重慶市其他區縣、周邊地區相比,未來潼南旅游發展的壓力增大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需要實施景區開發戰略,推進潼南旅游發展的長遠謀劃;打造“中國·潼南陳摶國際文化節”,吸引世界旅游者的目光;推進“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潼南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以期創新旅游發展業態,提升潼南旅游發展活力。
關鍵詞:潼南;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14705
1引言
近年來,潼南區把“西部綠色菜都”、“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作為發展定位,把旅游產業發展作為潼南強區戰略的重要舉措,全區旅游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但是,與重慶打造“山水之都,美麗重慶”國際旅游品牌的要求相比,還需努力。
2潼南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2016年上半年,潼南堅持“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戰略,按照年初旅游工作部署與計劃,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從景區規劃建設、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宣傳營銷、行業管理等方面著手,整合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做大經濟總量,全面提升旅游業整體規模和發展水平。
2.1旅游產業保持快速發展
1~6月全區接待游客488萬余人次,同比增長9%;綜合收入24.7億元,同比增長55%。旅游固定資產投入4.09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68%),規上旅游服務業收入6145.8億元,同比增速53.4% 。過夜游客22.9萬人,同比增長5%。縱向比較見表1和表2。橫向比較見表3。
2.2景區建設建設取得實質突破
(1)雙江古鎮景區。續建楊氏民宅消防系統工程,預計今年年底將整體完工;今年3月啟動楊氏民宅修繕工程,預計年底前整體完工;完成雙江古鎮、禹王宮小品布展工程,推動雙江古鎮保護建設和業態有序發展;二期工程于2016年2月底基本完工。完成了河街、老豬巷、上下西街、猴溪路、連江路等的水、電、氣、通訊等管網改建1500 m,架設電線、通訊線各10000余m,地面鋪裝青石10000 m2(包括人行道和路沿),風貌整治房屋面30000余m2(含檁子、椽子),立面28000余m2(含門窗、吊瓜、撐弓、雀替等),新建河街口牌坊1個、兩江路入口牌坊1個,恢復了古鎮原貌,凸顯了古鎮特色,彰顯了古鎮風韻。完成了205省道到楊尚昆舊居路面改造、景觀設施、廁所維修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規范了停車位,并派專人管理,重新安裝了外部交通標識,極大地提升了景區品質。
(2)大佛寺景區。爭取國家文物局專項文物修復資金,對大佛寺古建筑(包含玉皇殿、觀音殿、鑒亭)維修建設,現已基本完成。
(3)陳摶故里景區。投入300萬元建設游客接待中心項目,工程已接近尾聲,8月底完工。
(4)太安農業旅游度假區。今年加強對太安農業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各農業企業抓旅游的信心和意識大大增強。新購電瓶車6輛,自行車共22輛,策劃了潼南生態兩日游、一日游線路。目前已接待游客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4億元。
2.3節會活動舉辦有聲有色
2016年,潼南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模式,以菜花節、玫瑰節為龍頭,舉辦雙江古鎮民俗文化節、梨花節、太安魚美食節、蔬菜博覽會、桑葚采摘節、荷花節、柚子采摘節九大特色鄉村旅游節會,唱響“四季歌”。目前,雙江古鎮民俗文化節接待了游客75萬人次。菜花節崇龕景區接待游客76萬人次,同比增長4%;實現票務銷售總額362萬元;招商收入48萬元;團隊502個,組團人數48490人次。梨花節接待了游客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80萬元,帶動景區周邊農民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玫瑰節接待游客15萬人次、玫瑰產品收入達185.6萬元,餐飲收入28.75萬元,門票收入220.56萬元。桑椹節接待游客6萬人次,運營總收入211萬元(其中鮮果銷售121萬、旅游商品銷售49萬元、門票收入41萬元)。
2.4營銷宣傳富有特色
在城區、廣場、交通節點增設旅游廣告位;投放樓宇、機場廣告;利用“潼南人微生活”等網絡媒體,大力宣傳潼南旅游。今年特別注重在“走出去”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請進來”。在市政府新聞發布中心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在成都、綿陽、遂寧、重慶等地召開旅游推介會;利用當地電臺、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組團參加了第十一屆中國東北地區旅游交易會、第十九屆“渝洽會”、山東(濟南)國際旅游交易會;赴黔江參加2016中國旅游日分會場活動。菜花節期間,首次單批承接“北京大西南油菜花海專列”近500名游客的團隊;組織了近百個旅行社代表到玫瑰花海、太安農業旅游度假區現場考察采線推薦;6月12日首次迎來香港中國旅游協會組織的23家旅行社來潼進行旅游資源考察及線路推介活動并簽訂合作協議。
2.5行業管理規范有序
(1)做好旅游規劃。《潼南區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政府審定;雙江古鎮—大佛寺旅游區總體規劃及重點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已過專委會評審;《重慶市潼南現代農業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正在緊張的設計之中。
(2)強化招商引資。引進國際陳氏太極拳協會、中信旅游集團、歐法航空、欣樂集團等北京、上海、江蘇地的旅游投資團隊,就“太極小鎮”、雙江古鎮景區、大佛寺景區、中國金絲楠木森林公園等10個項目與潼南區簽定投資框架協議。引進重慶百斯特刀具生產企業和古床收藏企業考察我區,并積極對接入駐雙江古鎮。
(3)鼓勵企業發展旅游。積極申報規上企業,增加經濟載體。今年4月份開始對全區重點旅游企業進行收集分析,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鼓勵指導其申報旅游規上企業,已成功申報了兩家(即:農旅公司、羅漢寺旅游公司)。另外4家旅游規上企業正在申報過程中(陳摶、雙江、瓊江、大佛寺)。其他的如國際香草園、古溪牡丹園等正在做準備工作,力爭今年旅游規上企業從去年的6家增加到今年的12家。同時農旅公司已升級為集團公司,為今后的實體發展、融資投資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潼南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3.1吸引國際國內旅游者眼球的大景區缺乏
潼南景區,集紅色、古色、綠色為一體。包括大佛寺景區、長灘子“四知堂”、楊闇公舊居、楊氏民居、楊闇公烈士陵園、楊尚昆陵園、雙江古鎮、崇龕“金色水鄉”菜花景區、太安現代農業基地、東升茶山、馬龍山、馬鞍山森林公園、青云湖等景區。這些景區客觀存在點多,面小,分布散,不夠壯觀氣派。景區建設投資強度不大,打造滯后;現代農業景區季節性強,重點景區的拉動作用不強,吸引國際國內眼球明顯不夠。
3.2旅游產業鏈開發力度薄弱
潼南區旅游企業較少、規模較小,缺乏旅游龍頭企業,市場化運作尚未形成。潼南有旅行社服務網點8家,旅行社只有一家,旅行社組團來潼的團隊很少。旅游六要素中,目前潼南區側重于打造“游”,單一的觀光旅游仍舊占據主導地位,游客參與度、體驗度、享受度較低,留宿潼南或想二次來潼的愿望不強。在“吃”方面,地方名吃開發不夠,體現特色的餐飲店較少;在“住”方面,我區能夠接待旅游團隊住宿的賓館或酒店較少,檔次不高。
3.3“互聯網+旅游”融合力度不夠好
旅游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潼南目前客觀存在推進旅游區域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潼南主要旅游場所提供PC、平板、觸控屏幕等旅游信息互動終端不足,便利旅游者的信息查詢和在線互動不夠好。旅游景區和鄉村,從基礎設施、產品宣傳等多角度提出智慧旅游發展的思路沒有很好體現。對所有旅游大巴和旅游景區的游客集中區域、環境敏感區域、旅游危險設施和地帶,實現視頻監控、人流監控、位置監控、環境監測等設施的合理布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將旅游服務、客流疏導、安全監管納入互聯網范疇仍需完善。潼南旅游營銷資金投入相對較少,每年用于“互聯網+”、旅游戶外廣告宣傳、媒體推介、客源地促銷活動等宣傳推介資金相對于周邊縣尚有較大差距,因此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強。未形成旅游宣傳“大合唱”良性格局。
3.4社會資本對旅游產業投入不足
目前,全區旅游產業發展基本上靠政府,但財政用于扶持建設的資金相對不足,而通過市場招商引資成效不明顯。對人才、資金、信息、文化等的資源配置功能弱,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雖然潼南區通往重點景區的主要干道已基本形成,但在重要項目建設、后續投入的加大和景區細節的完善上還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景區接待能力的嚴重不足和景區環線道路的建設問題表現得特別突出。比如潼南區城區到崇龕陳摶故里菜花景區的道路仍然落后破舊。
3.5潼南旅游發展的壓力增大
與重慶市區縣、周邊地區相比,未來潼南旅游發展的壓力增大。2016年上半年,萬達集團、美國六旗集團、中國中鐵集團等一批國內外大型旅游企業先后簽約落戶重慶區縣。萬達集團落戶沙坪壩區,投資500億元打造重慶萬達文旅城;美國六旗集團落戶璧山區,聯合山水文園投資集團投資300億元,打造重慶山水主題小鎮—六旗樂園;中國中鐵集團落戶銅梁區,投資200億元打造安居古城旅游開發項目。2016年10月三峽國際旅游節16個旅游項目簽約總金額173億元。其中華語大業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在萬州區投資60億元建設錦繡三峽文化產業園;城口縣八臺山旅游綜合開發、巫山全域旅游投資、長壽湖悅湖薈旅游度假村、開州漢豐湖生態度假公園、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鎮、石柱的“石柱莼”農旅融合國際康養體驗產業園、云陽清水湖水上樂園以及豐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區滑雪場等項目,對潼南旅游業轉型發展壓力越來越大。
周邊的遂寧市近5年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7.1%,2014年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2015年達到251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1%。與周邊相比,目前潼南旅游產業層次較低,缺乏吸引大型旅游團隊和多日游的精品景區、精品線路,5A級景區還沒實現零的突破。同時,各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通道、旅游廁所、智慧旅游等配套設施還跟不上大眾旅游時代的需要。
4對策與建議
4.1實施景區開發戰略,推進潼南旅游發展的長遠謀劃
4.1.1大佛壩景區開發戰略
范例:四川成都“國色天香”;浙江杭州“宋城”;江蘇“蘇州”和“周莊”;云南“麗江古城”;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比如,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景區占地600余畝,其中水面180畝,大小古船50多艘,房屋400余間,景觀建筑面積3萬多m2,形成了中原地區最大的仿宋古建筑群。清明上河園不僅以恢宏的氣勢再現了《清明上河圖》,而且用巧妙的創意把歷史活化,使游人進入園區,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走進了一幅活動的歷史畫卷,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時光倒流感。
選址:大佛壩。思路:大佛壩地勢平坦,涪江河從其旁邊悄悄流過,總面積5000多畝,猶如一紙白紙,可構建美麗的畫卷;想象空間無限,具有相當潛力的開發價值。因此,可以在大佛壩建設西南第一城—巴國文化城。可利用涪江水系,在大佛壩建縱橫交錯的水網,形成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即橋街相連,依河筑物,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可以游船、觀光;利用巴蜀文化,修建巴蜀部落村莊,巴蜀建筑風貌;利用涪江河岸,修建具有巴國時代城墻的防洪堤;挖掘巴蜀文化、陳摶文化,開展巴國文化戲劇和地方川劇文化匯演,集休閑、娛樂一體。
4.1.2“東安縣舊址”開發戰略
范例:合川文峰古街。文峰古街處于涪江一橋與嘉陵江南屏大橋間濱江帶,與合川北城商業中心一橋相通,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釣魚城一橋相連;文峰古街背倚合川行政中心區和南城高尚住宅區構成的南部新城;文峰古街總占地面積約500畝,總建筑面積約25萬m2,總綠地率33.7%,其中仿古商業街區5萬m2。
選址:金佛島。思路:修建“東安縣舊址”,提升潼南區城市文化底蘊。開發建設仿古傳統商業街,打造潼南集旅游、餐飲、休閑、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巴俗文化商業街區。同時,從老交通局(老法院)的濱江路出口(鹽關埡口)修一條索道或人行橋至金佛島,提升金佛島人氣。
4.1.3“陳摶”廟開發戰略
范例:湖北武當山。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明成祖朱棣時期,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巖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筑群,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曲回環畫鏡中”的意境,綿延70 km,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
選址:崇龕鎮(陳摶鎮)。思路:崇龕,相傳是五代宋初時著名道家學者陳摶的出生地。所以,在適當時候將崇龕鎮更名為陳摶鎮。利用陳摶文化、道教文化在瓊江岸邊修建較大面積寺廟,將崇龕鎮菜花節旅游產業延伸,形成可持續旅游新的觀光景點。
4.2打造“中國·潼南陳摶國際文化節”
(1)舉辦陳摶廟會。舉辦陳摶國際廟會作為潼南弘揚傳統精神,擴大地區影響力的重要舉措。主辦地,在崇龕鎮。陳摶國際廟會目的是號召群眾向陳摶表達敬意,祈求幸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陳摶廟會。陳摶廟會包括潼南的民俗文化展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創意街市、名特優商品展、特色小吃街、廣場舞大賽、太極文化進廟會、趣味家庭競賽等。
(2)打造陳摶戲劇節。陳摶著述很多:《易》學方面,有《易龍圖序》、《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太極陰陽說》、《火珠林注》,并創繪簡易《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佛學方面,有《觀空篇》;相學方面有《龜鑒》、《心相篇》等;文學方面著有詩詞600多首;文史方面有《木巖集》等。所以,要將陳摶的作品搬上戲劇舞臺。以川劇、京劇、越劇、話劇、歌劇、歌舞劇、音樂劇等匯演為突破口,形成承道教文化和巴渝文化融合發展。
(3)舉辦陳摶文化研討會。陳摶在學術成就上,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并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后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希夷祖師等。研究陳摶文化的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張欽教授建議,要從陳摶的思想學說中提煉出與時代合拍的部分,如為人處世的哲學、治國之策、養身之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研究和發掘其中的實用性內容加以利用。所以潼南應成立陳摶文化研究會,研究陳摶文化與現代文化、與巴渝文化融合發展。
(4)舉辦“中國·潼南陳摶故里菜花節”。在被譽為“中國最美油菜花海”的重慶潼南陳摶故里,每年3月,幾萬畝油菜花競相開放,流金溢彩。為此,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道家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一”貫穿“中國.潼南陳摶故里菜花節”,體現自然、淡泊、幽雅、含蓄、“致虛極、寧靜篤”、浪漫飄逸的道家思想,繼續打造“中國.潼南陳摶故里菜花節”,提升戰略高度。
4.3推進“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潼南全域旅游發展戰略
4.3.1大力推進“旅游+農業”融合發展
(1)抓緊編制規劃。積極對接《重慶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重慶建設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規劃》,搞好《重慶市潼南區農業旅游度假區規劃》、《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指導鎮街及相關民營農業企業做好其他規劃。
(2)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旅游度假區。依托瓊江兩岸自然風光和農業生態體系,以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為主體,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旅游度假區。以涪江水體旅游、城周屏障公園和萬畝桃花山旅游、五桂鎮高碑村金絲楠木森林旅游為新增點,分期開發、分步推出農業旅游四大環線。推出冬令營、科技觀光游、鄉村自駕游和垂釣大賽、休閑農場等旅游載體。以培植太安、崇龕、桂林“潼南農家”鄉村旅游品牌為重點,推出“花海人家、森林人家、水鄉人家”等“潼南農家”系列品牌。
(3)辦好農業節會。采取市場運作方式,繼續辦好菜博會、菜花節、玫瑰節、桑椹節、梨花節、荷花節等系列鄉村旅游節會,開展潼南獅舞、彩龍、扯扯燈等民俗文化表演會。
(4)加快農業旅游企業發展。以資本、項目為紐帶,采用招商引資、聯合重組等方式,引進培植一批綜合性農業旅游企業。加大政策扶持,補充完善農業旅游產業鏈條,鼓勵引導一批農業生產企業轉型農旅融合企業。利用鄉村扶貧搬遷、農民新村建設成果,培育一批“農家樂”。以香水百合農業旅游體驗園、國際香草園、弘藝蔬菜博覽園、體育公園潼南樂園、涪江水上樂園等項目為重點,建設鄉村休閑旅游、“田園經濟”現代農業旅游、觀光型鄉村旅游、森林旅游、康體旅游、“水鄉潼南”旅游六大項目,力爭2020年規上企業達到50家。
4.3.2大力推進“旅游+城市”融合發展
(1)建設風情村鎮。新農村旅游創建要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明為基礎的民俗風情園、民俗風情村、民俗風情小鎮為落腳點,結合轄區資源稟賦和旅游功能定位,不等不靠,精心謀劃鎮街旅游發展,統籌調配轄區資源要素,全力打造鎮村旅游特色亮點,共同推動旅游戰略落地生根、遍地開花。同時,要發揮各村、社區的積極作用,讓22個鎮街、282個村(社區)全面行動起來,推動旅游快速發展。
(2)推進古鎮建設。雙江古鎮核心區要緊緊依靠“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一“金字招牌”做文章,將紅色文化與清代民居結合起來,使之打造成為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特色古鎮。在條件適當的時候,推進金佛島“東安縣舊址”、崇龕古鎮建設。
(3)推進潼南城區山水園林城市旅游景觀建設。利用城市水體高6 m的水資源優勢,建設潼南現代海綿城市濕地生態公園,展現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特色,打造成一個集休閑、游玩、健身、觀賞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濕地水體公園。
4.3.3大力推進“旅游+文化”融合發展
圍繞旅游開發挖掘地方文化資源,保護發掘潼南紅色文化、佛文化,三塊石精神、拉船精神,推動文化產業旅游化、市場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結合主要景區特點,充分挖掘道教、佛教、農耕等文化資源,發展自然生態觀光、商務會議、宗教文化、非遺文化等多元化旅游產品,開發“觀光+度假”、“度假+專項”等復合型旅游產品。
注重傳統民族民俗節慶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打造旅游節慶產品,梳理、整合過往節慶活動,盡快定型與核心景區貼近的新節慶活動,推出與之相呼應的旅游節慶產品。大力開發旅游商品和紀念品。發展以太安魚、楊家菜、蔬菜宴、雙江涼粉、潼南小吃為代表的特色餐飲;建設以家庭農場、農民新村、花海人家、森林人家、果園人家、鄉村農莊為特色的“潼南農家”;打造以蔬菜、玫瑰、檸檬、桑葚為重點的“潼南綠”產品;創建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明為基礎的民俗風情園、民俗風情村、民俗風情小鎮;開展以現場制作、現場體驗、現場營銷為樣板的現榨菜油、現釀白酒、現磨豆腐、現制茶葉工藝體驗;開發以潼南滋味、潼南印象、潼南記憶為原型的特色旅游商品。整合散、亂、弱的“小作坊”和“小門面”,結合現代審美和生活需求,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4.3.4大力推進“旅游+互聯網”融合發展
以“互聯網+”網絡平臺為支撐,實施潼南旅游咨詢與指揮中心、景點無線互聯網、旅游電子地圖、旅游門戶網站、旅游云計算數據庫、旅游電子票務系統、旅游電子商務系統、旅游消費一卡通、旅游咨詢投訴及服務熱線、電子語音解說及互動終端等智慧旅游項目工程建設,實現有線寬帶鎮、村、景點全覆蓋,無線網絡全域全覆蓋,重要景區節點WIFI全免費,全面建成智慧旅游服務體系。盡快建成精準信息推送系統、景區免費WIFI網絡并投用,完成旅游電子地圖制作、電子票務系統升級、旅游門戶網站、旅游電子商務系統等項目并投入運行。
5創新旅游發展業態,提升潼南旅游發展活力
5.1創新營銷手段
打破傳統營銷模式局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電影、APP客戶端、影視植入等新技術、新媒體,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疊加效應,實現營銷網絡的全覆蓋。充分運用“互聯網+”開展智慧營銷,運用“定向運動”、“菜花節會”等開展活動營銷,運用“雙十一”等新興節日開展網絡營銷,確保營銷與時俱進、常推常新。挖掘地方文化,開發一批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創意旅游商品。
依托“菜都”優勢和花經濟,開發檸檬、玫瑰、桑葚、高檔油料等綠色旅游商品。同時依托旅游節會和形象宣傳民,加大推廣潼南優質“特色產品”進景區、進超市、進農家營銷。強化景區之間的聯動,根據旅游規律,從交通方式、客源市場、旅游主題等多角度設計和推出旅游線路,與媒體、旅行社、學校、自駕車俱樂部等建立聯系,實現旅游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5.2創新旅游形象
建立部門聯合、上下聯動的農旅宣傳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農旅產品和商品的策劃和包裝,實現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統籌農旅資源,形成資源體系與組團,形成拳頭產品,形成營銷沖擊力。認真研究符合潼南實際、有文化底蘊、能迅速傳播的整體旅游形象定位,在游客中建立和提升我區整體旅游形象。在此統率下,各景點也要有各自單獨的旅游形象、旅游口號。
5.3創新旅游合作機制
以菜花節、玫瑰花節、桑葚采摘節、蔬菜博覽會為載體,全方位、多角度推介農旅品牌。善于借勢借力,加強區域合作交流,繼續加強渝西“11區+2市”區域協作機制,繼續鞏固與四川友鄰八個區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加強與紅巖、廣安、儀隴、江津等地紅色旅游的線路合作,加強與遂寧、大足等地宗教文化旅游線路合作,加強與銅梁、合川等地鄉村旅游線路等地的互動合作,促進互補雙贏。
5.4創新旅游投入機制
整合農業、林業、交通、水務等有關方面資金,共同建設生態旅游景區景點。創新開發建設模式,鼓勵國有企業、知名旅游企業、社會資本參與潼南旅游項目建設,支持企業通過PPP模式投資建設旅游項目。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潼南旅游的積極性,積極投入推動旅游發展的各項工作中。
參考文獻:
[1]潼南區旅游局.2016年上半年工作總結[R].潼南:潼南區旅游局,2016.
[2]潼南區委黨校.關于潼南旅游強縣戰略的思考.2010年調研報告[R].潼南:潼南區委黨校,2010.
[3]渝帆.淺談及薦言潼南的旅游發展.新浪網渝帆博客[EB/OL].[2011-11-07].http//blog.sina.com.cn/s/antclelist_1024431361_1_1.html.
[4]張靜.潼南鄉村旅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長江師范學院,2010.
[5]張海迪,王巧方,劉紹琴.旅游氣候對旅游發展影響探究[J].綠色科技,2016(7).
[6]楊秀翠.基于景區旅游系統視角的旅游危機防控管理系統的構建[J].綠色科技,2014(7).
[7]鄭金芳,金惠新.秦皇島市科技旅游產品發展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9).
[8]陳平平,黃清華,吳沁嫻.芻議我國釋放型旅游產品的現狀:以廣州為例[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3(20).
[9]唐曉宏. 淺析旅游產品營銷[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10]馬勇,孫興美.中國旅游產品海外形象提升策略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11).
[11]何蘭蘭.旅游產品文化含量與文化品位提高問題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2(4).
[12]王曉.淺析恩施州旅游產品的開發策略[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0(1).
[13]曹雪梅.旅游發展新的突破:打造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J].四川建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