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琪
摘 要 通過微博賬號“博物雜志”的運營方式分析,思考傳統媒體在社交網站的官方賬號的運營方式,能否在現有基礎上借鑒“博物模式”開拓市場。“博物雜志”賬號運營編輯結合《博物》雜志自身特點,在線為網友解答生活中常見生物物種,語言詼諧幽默,自成風格,很受網友歡迎。在粉絲基礎上開辦了小店“博物小館”,販售的周邊產品也獲得成功。
關鍵詞 微博;自媒體;博物雜志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6-0102-01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在,媒體也從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渠道演化成為現在的以互聯網為主,而各家公司又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平臺,如朋友圈、公眾號、微博、網絡直播等。微博,作為最先開展、也是目前最大的自媒體平臺之一,擁有方便、響應迅速、無門檻等優點,已經在其上發展出了完備的自媒體產業鏈。自媒體因為平民化、發布便捷等優勢也早已深入群眾。
而傳統媒體也在微博的發展中尋找著新機遇,各個報紙雜志都紛紛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多數官方賬號囿于“官方”本刊的風格,消息發布顯得呆板,不易吸引粉絲。而在其中,有些官方賬號發展出了自己的風格,在不脫離本刊的基礎上找準自己的定位,結合運營人員自身優勢吸引粉絲。雖然依舊是官方賬號,會進行一些官方活動的運營,但是整體風格已經偏向自媒體。這樣的官方賬號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對于本刊營銷活動有很大助力。
“博物雜志”就是非常典型的“自媒體化”官方賬號。《博物》是《中國國家地理》面向青少年的一本自然歷史雜志。2009年《博物》創立微博賬號“博物雜志”,初期以官方口吻發布一些科普小知識,然而并沒有獲得較多關注。自2012年底運營者張辰亮編輯開始解答微博網友提出的各種問題,“博物雜志”這個賬號就開始受到關注。作為一個科普類雜志的官方賬號,作為博物學愛好者的運營編輯也按照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網友進行介紹。某個時段編輯還回答了網友提出的“是否能吃”的問題,產生的新短語“能好怎(能吃嗎?好吃嗎?怎么吃?)”成為了一段時間微博的流行語。
運營編輯在回答網友提問時,有很鮮明的個人語言風格。在初期模仿其他營銷號“賣萌”之后,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網友把其賬號形象擬人化,稱其為“博物君”。同時也與本社其他賬號以及科普圈自媒體互動,將整個科普圈帶入公眾視野。此外,運營編輯還以“博物君”身份在直播平臺進行直播,引起廣泛關注。
“博物雜志”的粉絲數一路上漲,目前已達到500多萬,而《博物》的發行量也逆市上漲,目前發行量已達20余萬冊。同時雜志社也開辦淘寶店鋪“博物小館”出售精心設計的雜志周邊,有明信片、筆記本、購物袋、動物模型等多種商品,滿足粉絲購買周邊的需求。
目前集團旗下“三報八刊”均屬于傳統紙媒模式,雖然順應潮流也開設了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但是也遵循舊模式發布官方口吻的科學知識、養生知識,缺乏了與粉絲的互動,原創內容也偏少。目前報刊主要在山西省發行,由于山西省現狀,報刊讀者還沒辦法很好地將線上運營內容與傳統途徑的紙質媒介聯系起來。目前集團運營有“鄉村e站”及“社區e站”自有平臺,然而仍然受到一些限制。運營編輯可以借鑒“博物”模式加強互動,善于利用現有自媒體平臺將內容豐富的線下活動引入線上,擴大自身影響力,嘗試在新媒體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參考文獻
[1]博物雜志[EB/OL].http://weibo.com/bo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