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懷澤+鄭緋
摘 要:隨著“學講”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實際獲得感要明確以下幾點:一是“獲得感”的提出和內涵,二是教育“實際獲得感”的內涵,三是數學素養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四是數學“學講”課堂要“緊跟”數學素養,五是聚焦“學習”本身,抓住教學環節和教學評價,六是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動力。
關鍵詞:實際獲得感;“學講”課堂;數學素養
一、“獲得感”的內涵
“獲得感”有別于“幸福感”,它強調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它的顯著特征是可衡量性。
二、教育“實際獲得感”的內涵
教育中的“實際獲得感”是“實際發生”后的結果。教育中的“實際獲得感”就是指不單純地將知識和資源推送給學生,而是在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習慣的基礎上,有選擇、有分類地精準推送、精準服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數學素養的內涵和構成要素
根據國內外數學素養研究成果分析、梳理和篩選,將數學素養的內涵界定為:數學素養是指學生為了滿足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數學方面的品格和能力,是數學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
選擇數學素養構成要素的5個標準:一是反應學生的學科特色;二是在數學較多領域中共有;三是可以培養;四是容易分學段闡述;五是可以測量。根據這一標準,確定數學素養的構成要素為: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
四、數學“學講”課堂要“緊跟”數學素養讓學生有“實際獲得感”
傳統的課堂目標直接指向學科知識的獲得,課堂教學沒有將知識、能力、情感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師生們“沉睡”于繁雜的學科知識圖景中。這種“惟科學”知識型課堂,使學生的需要、情緒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被遺忘,對學生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缺少整體關懷,忽視了人的實際需要。課堂中的精神價值貶值和意義缺失,導致學生片面發展。課堂強調惟理性、惟科學,認知活動變成一種“離身”認知過程。
數學“學講”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挑戰”,讓學生“學進去”,然后通過不同感官共同參與體驗,歸納與總結,然后再通過“小組匯報”“表演”等形式表達出來的學習方式。這種“講出來”的課堂實際上是一種“生命課堂”“情感課堂”“原生態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會有“實際獲得感”。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乘法運算律”時出示這樣一個討論題:
用簡便方法計算:37+37×99
學生在討論中得到不同的方法:
1.37+37×99=37+37×(100-1)=37+37×100-37=3700
2.37+37×99=37×(199)=37×100=3700
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和組與組之間的辯論中緊跟數學核心素養中的數學運算之數值計算的應用價值,學生在討論和表達中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
五、數學“學講”課堂要聚焦“學習”本身,抓住教學環節和教學評價
數學“學講”課堂要聚焦“學習”本身,更多的要關注學生由“會學”變成“學會”,“會學”是一種行為的發生,而“學會”是一種結果,這種結果就是學生在“學講”課堂上的“實際獲得感”。教師在“學講”課堂的教學環節設計至關重要,指導學生“講出來”后的教學評價也是舉足輕重。數學“學講”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學會”,我們常常設計“學歷案”。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的一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
在新課導學階段:
(1)畫線段表示,白兔24只,灰兔只數是白兔的3倍:(移一移,使白兔和灰兔的只數相同)
(2)王新有卡片30張,李星有卡片42張。
你能根據這兩個信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并解答嗎?教師針對典型方法加以評價。
設計者通過兩組較為簡單的訓練,學生簡單畫一畫,移一移初步感受“線段圖”策略的好處,初步感受解決問題可以通過“數形結合”來完成。學生在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方面產生實際獲得感。
六、數學“學講”課堂要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動力
數學“學講”課堂就是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真實學力”。
教師讓學生在數學“學講”課堂上“學”經歷曲折的實驗、比較、歸納、猜想和驗證等過程,讓學生明確結論的由來,加深對定理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講出來”揭示結論的發現過程,才能達到學生知識的內化與自我成長。
教師要想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有“實際獲得感”,必須克服教學設計中的“本領恐慌”,要做到:立足教材認真做好分析,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高質量“學歷案”,讓學生在課堂上“游弋”自己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教師的設計和引導下自學,“學進去”,“表達出來”。這樣的數學課堂才能培養出“會提問”“會創新”“會學”“學會”的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讓學生在每一堂數學“學講”課都有“實際獲得感”。
參考文獻:
[1]李奕.北京:聚焦與服務“在家門口上好學”的實際獲得[J].人民教育,2016(9).
[2]何小亞.學生“數學素養”指標的理論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