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花
[摘 要]要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就要依托有效的反思點來促進學生反思意識的養成。通過自我審視、新舊聯系、整合梳理等方式,引導學生在面對錯誤時,在提煉思想時,在體驗價值時,在總結方法時……深入反思,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反思意識;小學數學;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79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教師應把握具有反思價值的知識點,促進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
一、自我審視,在面對錯誤時深入反思
錯誤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就能讓它成為學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教學片斷1】題目:一張卡紙長5米,寬1.25米,要用這張卡紙裁剪底和高都是2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的彩旗,可以裁出多少面這樣的彩旗?
師:做錯的同學請說說自己錯在哪里。面對錯誤,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沒有注意到題目中的單位是不同的,以后要認真讀題目。
生2:我直接用底乘以高,忘記除以2了,公式運用得不熟練。
生3:我是在計算過程中出了錯,要加強計算訓練。
師:聽了這些同學的反思,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4:閱讀題目不能放過任何細微的地方。
生5:三角形與梯形面積的計算很特殊,一定要記得除以2。
生6:計算是一項重要的數學能力,要細心再細心。
教師選擇這一道較為典型的題目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反思,主要設置了三個問題:說說自己錯在哪里;面對錯誤,你有什么收獲;聽了這些同學的反思,你們有什么感受。通過回答這三個問題,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就能有深入的認知。
二、新舊聯系,在提煉思想時深入反思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教師必須認識到,只有在思維不斷深入與探究之后進行及時性的反思,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
【教學片斷2】師:我們可以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生1: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應該有關聯,可以從長方形的面積入手。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生2:依靠長方形的相關知識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你們有什么新的啟發嗎?
生3:如果覺得問題無從下手,可以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出發,通過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
教師在學生捉襟見肘之際,并沒有直接告知解決問題的策略,而是引領學生將學習的內容與經驗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反思意識的形成。
三、依托例題,在體驗價值時深入反思
【教學片斷3】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一列舉的策略。誰來總結,這一策略有什么特點?
師:請用書本上的例題來談談自己的收獲。
師:運用這種方法時還需要注意什么?
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關注策略的價值,引領學生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反思,通過深入、理性的反思有效凸顯教學的目的。
四、整合梳理,在總結方法時深入反思
對于方法的獲取絕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是引領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主構建,促進學生反思意識的形成。
【教學片斷4】師:現在回憶一下,我們是如何學習乘法分配率的?
生1:是從例題(3+8)×12=3×12+8×12開始的。
生2:然后我們按照這樣方法寫了一個算式,發現都是相等的。
師:由此,你們做了哪些設想?
生3:是不是所有類似這樣的算式都是相等的呢?我們列舉了大量的算式,居然都是相等的。
生4:我們發現了11個12等于3個12與8個12的和,實際上將原本綜合在一起的數字分兩次相乘,再進行相加,結果是相等的。
師:是啊!我們發現了現象,進行了猜想,又進行了論證,最終發現了乘法分配律的規律。這其實就是一種學習方法——猜想驗證!
教師引領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得出過程進行了分解,從而將運用的“猜想——驗證”這一方法進行了論述。這樣的反思就能讓學生明確每一步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形成。
總而言之,反思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根本動力。教師只有隨時捕捉反思的時機,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成熟。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