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言論自由作為言論自由在互聯網上的延伸,在信息時代已經成為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權利內容之一,一方面必須加強對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另一方面必須做好對自由的限制,把握好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問題。同時網絡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在現實中常常發生沖突,所以必須做好網絡言論自由和隱私權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 網絡 言論自由 界限 隱私權 平衡
作者簡介:柯賢星,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研究方向:憲法和行政法學。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77
一、網絡言論自由的概述
(一)言論自由和網絡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又稱為“表達自由”,指以某種方式或者形式將思想、見解、意見表現于外并不受干涉的自由。言論包含了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聲音、文字、形體、圖像等都包含在內。人性尊嚴是人權的基礎,而言論自由可以說是人性尊嚴的重要內容,沒有了言論自由,人的主體性將蕩然無存。
言論自由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延伸,就形成了網絡言論自由,人們通過在網絡中提出和發表意見使得言論自由得以實現,網絡言論自由就是言論自由的新的行使手段和方式?;ヂ摼W對我國的影響是巨大的,互聯網日益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互聯網對言論表達的重大影響,人們越來越依賴互聯網這樣一種形式來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
(二)網絡言論自由的特征
1.主體的平等性和身份的隱匿性。任何公民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公開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沒有主體的差異性。網絡上發表的很多言論我們是無法得知表達者的信息的,所以網絡上很多違反法律的言論我們很難找到最終的責任者,原因就在于網絡身份的隱匿性。
2.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和傳播的迅速性、全球性。傳統媒體發布信息要經過層層篩選、過濾,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被報道。而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方式。當今我們隨便打開一個新聞網站,各種鋪天蓋地的全球性信息立刻呈現眼前。
3.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和強互動性。人們可以通過微博、論壇及博客等形式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可以通過QQ、MNS和微信等社交軟件與人進行交流,言論自由權在網絡上的行使方式非常多樣化。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國家的民眾都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交流。
(三)網絡言論自由的價值
1.推進民主政治、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曾說過:“自由思考,暢所欲言是探索和傳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徑,如果沒有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所謂理性商討就是一句空話?!比缃窕ヂ摼W已經成為人們自由言論的重要形式,推進網絡言論自由的發展成為發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權的重要內容。
2.體現個人價值,推動個人全面發展。言論自由作為人類享有的基本人權是與生俱來的,人類天生就需要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人們通過網絡能夠更加暢所欲言地進行表達和交流,還可以通過網絡來學習,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3.監督公權力的行使。網絡言論自由能夠幫助更多的網絡使用者通過網絡發表對公權力行使的意見和看法,輿論對于立法、司法和行政權的行使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達到監督公權力的作用。
4.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網絡言論自由為人們開辟了民意表達的新渠道,催生了輿論對社會監督的新力量,構筑了知識傳播的新平臺,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
二、保護網絡言論自由的原則和方法
(一)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原則
網絡言論自由保護的原則,集中體現了對網絡自由保護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就是對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制。對網絡言論自由的具體保護上,存在較多的保護原則,下面主要介紹三種保護原則。
1.利益均衡原則。利益均衡原則又可稱之為比例原則,它是對個案中的利益進行衡量之后,然后做出比較的方法。利益衡量就是比較限制和不限制之間所得到的利益大小,然后選擇是否加以限制。
2.明顯、即刻的危險原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在1919年的“抵制征兵第一案”中最先提出這一原則。案件中的被告在一系列的傳單中發表自己的個人言論,但聯邦政府認為他的行為是在鼓勵抵制政府征兵,案件上訴到最高法院之后,霍姆斯法官認為言論是否應當禁止,需要分析是否造成清楚與現存的危險,如果有就要加以限制。
3.事后審查原則。事后審查的對立面就是事前審查,事前審查主張的是對言論、新聞的公開,必須經過事先的審查制度,諸如電影審查制度。但美國法官基于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最終確立了事后審查的原則,言論自由至此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原則中,不僅僅只有這三項內容,言論自由的優位原則,公職人員、公眾人物隱私權適當減損原則等都是保護言論自由的重要內容。
(二)網絡言論自由保護的方法
1.立法保障。自由必須在法律許可的范圍之內,如果所有人的行為都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之外,那么個人都不再擁有自由。這說明網絡言論自由必須在法律的規制范圍之內。世界范圍內保護網絡言論自由的最主要手段也是法律規范。
2.技術性保障。這種保障方式就是通過專業技術的方式對網絡言論自由進行保護,網絡言論依托的就是互聯網絡,我們當然可以通過互聯網本身的特點來形成對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譬如基礎設施、軟件開發等方面。具體可以把美國互聯網協會推出的個人隱私選擇平臺作為實例。
3.自律性保障。這種方式包含了個人和行業兩個方面。個人自律很簡單,就如同個人自覺遵守法律一樣;而行業自律就要根據相關行業協會的規則來實現。
三、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
(一)維護公共利益
對于公共利益的概念我們這里不做過多的討論,其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我們這里簡單地界定為:眾人共有的生存發展利益。公共利益是相對個人利益而言的,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并非一定就要讓位于公共利益,實踐當中必須做好二者之間的協調與判斷。
各國憲法中都有把“公共利益”作為公民基本權利限制的做法,公共利益已然成為公民基本權利限制的實質要件。網絡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內容,當然也會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例如在網絡上發表一些威脅國家安全、地區安全的言論,傳播淫穢色情的小說文字等行為,國家都會以公共利益的理由加以限制。
(二)尊重他人自由
權利之間的沖突是無法避免的,言論自由當然也會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特別是網絡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名譽權之間的沖突。法院在裁判網絡言論自由和他人人格權沖突的時候,也是從權利之間平衡的角度進行司法裁判的,當網絡言論自由已經明顯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或其他合法權益,法院當然會依法裁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并判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網絡言論自由與隱私權的平衡
(一)隱私權及其在網絡上的延伸
1.隱私權的含義。隱私權就是個人自我保存,自我保密的權利,隱私就是個人只愿意藏于心中,而不愿意讓他人知曉的內容,一旦違背了個人心中的意愿,那就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我們可以把隱私權理解為,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人格權。
2.網絡空間隱私權的特點。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隱私權的保護也被逐漸延伸到網絡空間范圍內,網絡空間隱私權的特點主要包括:第一,權利的對象主要表現為各種不同的數據,聯系電話、病史、身份、家庭住址等內容。第二,權利的內容更加復雜,由于互聯網不同于現實生活的特性,網絡空間隱私權的內容更加豐富,包括隱私收集知悉權、隱私安全請求權等。第三,權利開始依附經濟價值。網絡上許多的盜取個人隱私的行為都是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第四,權利受到侵害后的影響更大。由于互聯網傳播的快速與廣泛性,隱私權一旦在網絡上公開,權利被侵害后的救濟比較困難,權利受侵害的程度更大。
(二)網絡言論自由與隱私權失衡的表現
網絡言論自由與隱私權之間存在著固有的矛盾,因為網絡言論自由的核心在于把內容暴露在公眾視野下,隱私權則剛好相反,隱私是不愿意被暴露的權利內容,當二者的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就會引發權利之間的沖突,二者的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網絡言論自由因為隱私權而過分受到限制。我們知道網絡言論自由當然可能因為隱私權受到侵害而受到制約,但是現實當中也存在很多合法言論受到禁止的情形,這實際上就是對網絡言論自由的過分限制,是對網絡言論自由的一種侵害。
2.隱私權由于網絡言論自由的濫用而受到侵害。隱私權因為網絡言論自由的濫用而受到侵害在司法實踐當中已經相對多見了,最為普遍的還是個人信息被非法披露,其中最讓大眾熟知的莫過于“人肉搜索”,人肉搜索表面上是公民行使網絡言論自由的合法行為,但很多時候已經對個人的隱私造成了侵犯。2008年發生的“姜巖案”就被認為是網絡暴力和人肉搜索的第一案,最終法院判決侵權的網站承擔對隱私權侵害的法律責任。
(三)平衡網絡言論自由與隱私權的對策
1.明確平衡保護的原則。網絡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同屬公民的重要權利內容,必須加強二者的平衡保護。當二者發生沖突的時候,必須明確權利保護的原則,利益均衡原則、傷害原則可以作為權利平衡的首要原則。傷害原則指的是個人權利的行使不能造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如果在不影響他人權利的前提下,基本權利都應當得到保護。利益均衡原則,也就是在個案沖突的時候,分析利益之間的大小。
2.加強立法保障。我國在網絡言論自由和隱私權保護的立法規范還是存在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完善對網絡架構的約束方面的立法,在立法的過程中要注重保障信息安全,讓公民的隱私權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應當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明確隱私權的內容和范圍。對特殊人員的隱私權作特殊的保護,適當放寬對政府工作人員、知名人士、明星等公眾人物隱私的公開程度,更加嚴格地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權。
3.提高司法審判水平。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網絡言論自由和隱私權的保護當然離不開司法機關的保護,為了保障公民網絡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在沖突時得到公正判決,必須提高司法審判隊伍的職業素養,提高司法審判能力和水平。
4.發揮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法律解釋的作用。當法律規定存在模糊地帶,法官難以做出裁判的時候,可以借鑒英美法系國家憲法解釋的方法,完善憲法和法律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侯健.言論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評論.2000(2).
[3][美]馬克·斯勞著.黃锫堅譯.大沖突:賽博空間和高科技對現實的威脅.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法]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5]邢璐.德國網絡言論自由保護與立法規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德國研究.2006(3).
[6]秦前紅、陳道英.網絡言論自由法律界限初探——美國相關經驗之述評.信息網絡安全.2006(5).
[7]胡鴻高.論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從要素解釋的路徑.中國法學.2008(4).
[8]余少祥.論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的沖突與協調.清華法學.2008(2).
[9]戴激濤.從“人肉搜索”看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平衡保護.法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