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職業人才結構的分化和法律服務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對應用型法律人才提出分層培養的要求。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并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應用型法律人才分層培養的應然要求、實然困境以及改革的必然選擇進行了剖析。研究認為,高層次復合型應用法律人才的培養突出復合性,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體現國際性,實踐型應用法律人才的培養強化應用性,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增強技術性。
關鍵詞 應用型 法律人才 培養 法律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北省法學會2016年度法學研究一般課題《法治中國建設與法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課題編號:HBF[2016]D040)和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立項課題《法治中國建設背景下河北高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課題編號:JRS-2016-3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勝,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法律教育。
中圖分類號:C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95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醞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法律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而傳統法律教育過于注重學術性,法律的應用層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導致其人才培養長期與法律職業脫節。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持續推進,法律職業對法律人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法律服務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也對法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多樣化要求。因此,有必要考察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現狀,探索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分層培養,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應用型法律人才分層培養的應然要求
(一)法律職業人才結構分化的必然要求
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導致社會職業的日益分化,社會職業的專業化發展及人才結構的變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結構必須適應人才結構的變化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法律職業發展到現代社會成為一種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法律也在司法實踐中發展成為一套精致的法律技術或藝術,成為專門化的知識,而要掌握這種專門知識必須經過專門的教育和訓練。“法律是技術理性,只有受專門的法科訓練并擁有技術理性的人,才能職業化地掌握法律的解釋與適用” 。因為職能分工的不同,法律職業內部出現了學術型法律人才和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分化。應用型法律人才是在法律實務部門從事法律實踐或實務的職業法律人,所掌握的知識主要是實踐性知識,其知能結構側重應用性,對法律應用能力的要求較高,主要職能是利用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法律實際問題,將法律應用于實踐,考慮的是如何執行法律,如何實現法律的職能,如何體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法律教育必須適應法律職業人才結構的需求,加強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
根據在工作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和能力所包含的復雜程度、所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可以將應用型法律人才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主要指在政法系統和法律服務中級以上(含中級)部門或者特定領域從事法律實務和管理工作的人才,他們從事比較復雜的法律實務、一定的應用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包括高層次復合型應用法律人才和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前者是指在法律職業中級以上(含中級)部門從事法律實務和管理工作的人才。后者是在特定領域或涉外領域從事法律實務的高層次法律人才,主要指國際型法律人才。二是實踐型應用法律人才,指在廣大基層法律實務部門、企業和社會團體、人民調解和仲裁機構從事法律實務的法律人才。這是應用型法律人才最大的一個群體,他們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著法律職能、法律價值以及法治目標的實現。三是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他們是從事法律輔助職業,為司法及其他法律活動服務的人員。因為職責分工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法律輔助事務類(如法律文秘、律師助理及書記官等)、法律執行類(司法警察、監獄、社區矯正教育人員及安全防范人員等)、基層法律實務類(基層法律工作者,基層調解和基層民間仲裁人員)和法律技術類( 司法信息人員、司法鑒定技術人員等)四類。
由此可見,法律職業結構的分化帶來法律職業人才結構的變化,從而使法律服務市場對法律職業人才產生多元化的需求,這要求法律教育根據不同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不同的服務面向和服務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培養。
(二)不同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職業素養的特殊要求
人才的職業素養是區分不同類型和層次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和基本依據,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法律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具體到應用型法律人才的三個層次,應依據其特殊的職業素養要求進行分層培養。
1.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求。該類人才的法律職業素養要求較高,要求具有良好的法學理論素養,較強的應用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實務的能力和一定的法律應用研究能力。高層次是指學歷、閱歷與經驗、工作要求和理論層次較高,能勝任中級以上職業崗位與中高級法律實務部門的要求。高層次法律人才應具有寬口徑、復合型、外向型的知識與能力結構,能夠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處理復雜的法律事務工作,包括通曉涉外法律和國際貿易規則,能夠處理涉外法律事務。此類人才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復合性。從近幾年通過司法考試的數據看,非法學專業的通過率反而要高于法學專業,律師行業里比較優秀的律師往往不是法學專業的學生。法學是一門社會性極強的學科,法律實踐又是一種復雜多變的實踐工作,只有具有復合型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法律人才才能適應法律實務工作的需要。
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應由法律碩士教育來培養,主要由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法學院系來承擔。法律碩士是高層次的法律職業教育,不能用法學碩士教育代替法律碩士教育,忽視學生的職業化訓練。其人才培養應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復合性,以與法律職業部門對應的專業知識為基礎,以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倫理為重點培訓內容,著重培養實務中所需的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
2.實踐型應用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求。此類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要求比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要低一些。要求具有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和法律基本知識,尤其是具備法律實務所需要的實踐性知識及法律實踐應用能力,能綜合運用法律知識、法律技能和法律方法解決法律實際問題,能勝任中級以下職業崗位與基層法律實務部門工作的要求。
實踐型應用法律人才應由應用型法律本科來培養,主要由教學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本科院校的法學院系承擔。我國法律教育一直貫徹“以本為本”的原則,法律本科教育本應成為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但由于長期在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觀念影響下,一直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社會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傳統上“以知識為中心”的法律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對法律教育的定位進行調整。在目前高校結構調整的重大轉型時期,本科法律院校應及時轉型,以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為主,相應地,其人才培養方式、方法及培養的過程和重點也要隨之變動。
3.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求。此類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要求比其他兩類都要低,要求具有特定領域必要的專業知識,具備法律實務操作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能滿足輔助型職業崗位與基層和西部及偏遠地區法律事務比較簡單的法律實務部門的要求。
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應由法律類中專和高職院校來承擔。我國中專層次的司法學校(有的稱司法警官學校或公安學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于2000年前后進行了合并和調整,繼續存在的只有幾所 。這類人才實際上是由法律類高職在培養。法律高職主要是面向基層和一線培養操作型、輔助型應用法律職業人才。法律服務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決定了專科層次法律職業教育有其存在的現實必要性,這也是我國法律職業隊伍正規化和專業化建設必經的一個階段。目前,基層還非常缺乏法律服務人員,存在大量半正規和非正規的法律服務者隊伍。司法行政系統一線也需要大量會操作、懂法律、有技能的執行人員、人民調解員和司法助理員等,一些社會機構和企業也需要大量懂法律的法務人員。實際上,我國大量的法律工作者,包括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書記員、執行人員、司法警察、律師助理,基層法律服務人員、鄉鎮司法所的工作人員等等,不必要求過高的學歷。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對法律職業從業者一律要求大學本科以上畢業,只會浪費國家更多的法律教育資源。因此,法律類高職在現有規模基礎上應強化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和特色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基層和一線對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二、我國應用型法律人才分層培養的實然困境
關于我國法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學者們多有論述。“總的來說,就是法律人才培養的層次和結構、量和質量不能適應或滿足政法隊伍建設的實際要求” 。具體到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主要問題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一)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特色的同質性
上世紀90年代末,伴隨著高等教育大化化的推進,我國法律院校獲得了躍進式上升。由于缺乏對法律院校設置的有力監控,從而導致辦學主體、辦學形式以及辦學層次的多樣性。目前,我國的法律教育形成了一個自中專至博士研究生的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的復雜系統。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包括中專、專科、本科和法律碩士四個學歷層次。法律教育的多層次性導致了法律院系的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一些法律院系在盲目競爭中追求碩士點和博士點的設立而失去了各自的特色,使各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趨于雷同。而幾所老牌的政法類高校在致力于學科多元化建設的同時,也造成傳統法科優勢辦學地位的下降,學科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減弱,不利于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分層培養和個性化培養。特別是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既要有復合性的知識結構,又要通曉涉外經濟法律知識。要培養這樣熟悉國際貿易規則,通曉涉外法律事務,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能積極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必須進行個性化的培養。而目前法律碩士這種同質化的培養模式難以培養出這樣的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
(二)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錯位性
不同層次的法律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是不同的。法律碩士自1995年創辦到2009年其培養目標歷經幾次修改,一直定位在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上。但從實踐來看,承擔法律碩士培養任務的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從培養目標到課程設置以及培養方法和手段都偏重于理論和學術研究,忽視法律應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法律碩士培養單位“在工作中沿用培養法學碩士的思路培養法律碩士,甚至用法學碩士的標準衡量法律碩士的教育質量” 。由于受辦學條件的制約,其人才培養效果往往因師資、教材、教學條件和教學經驗的掣肘而難如人意,一些教學方式由于缺乏師資和教學設施與資源,根本無法實施,法律碩士的職業化教學基本上處于虛化狀態 。尤其是缺乏實務型老師,教師大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具備高學歷,但并不具有一定的法律實際工作經驗,導致法律碩士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存在先天的不足。
應用型法律本科院校承擔著實踐型應用法律人才培養的任務。但一直以來,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一直存在著“對學生能力培養不夠,而比較注意所謂的知識傳授” ,以至于“一些年來,實際部門一直在抱怨法學院畢業生缺乏基本的職業技能訓練,難以盡快從事工作” 。雖然一些地方高校也提出走應用型教育之路,突出辦學特色,但還是希望多上碩士點,盲目追求辦學層次的升格以及辦學規模的大而全,對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規律認識不夠,不能提出有效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廣大教師既沒有實務經驗,又缺乏對法律職業崗位職業標準的把握,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特點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沒有清晰的認識,人才培養規格還是強調學術性、研究性,難以培養出法律職業所需要的人才。
法律高職主要承擔著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任務。但是目前一些法律高職院校在教學模式上沿用傳統的“知識導向”教學模式,專注于學科概念、原理的學習,不能適應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實踐性要求。高職院校對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術和技能標準缺乏系統的研究,未能建立起相應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由于缺乏師資、經費、實訓基地等條件而流于形式,“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數量有限,教學手段落后,不能完全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80%以上的學生反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或沒能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辨識能力、思維能力、應用能力、表達能力等)為主” ,結果導致培養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缺乏法律職業特色,人才培養規格與法律實務部門的要求相距甚遠。
(三)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結構的失衡性
由于我國區域差異特別大,法律服務需求市場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但目前應用型法律人才供需結構嚴重失衡,人才培養不能適應法律服務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一方面,一線城市、經濟發達城市法科生“就業難”。2014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的就業率較低本科專業名單中,法學專業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近兩年就業率持續較低 。另一方面,高端法律人才和基層與西部的法律人才短缺。隨著法治中國建設進程的持續推進與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公共事務全球化的推進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涉外法律人才,而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并沒能滿足高端法律人才的需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過數年,大量高端法律人才的不足與需求乃是不爭之實” ,對外經濟交往中的法律事務基本上被外國大的律師事務所壟斷。同時,在基層、廣大的農村地區以及西部經濟落后地區,還很缺乏法律職業人才,基層司法所、人民調解和民間仲裁、法律援助等法律職業者嚴重缺失,甚至在基層民間還存在“赤腳律師”、“黑律師” 。在中西部部分地區,尤其是基層,甚至司法官隊伍的正常更替都難以保證,出現了“法官荒”、“檢察官荒”和“律師荒”。
三、我國應用型法律人才分層培養的必然選擇
法律服務市場需求決定法律人才的培養,法律職業的專業化發展和法律服務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法律人才培養的多層次性,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法律服務市場多樣化的需求而實行分層培養。
(一)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強調復合性和國際性
1.高層次復合型應用法律人才的培養應突出復合性。高層次法律人才不僅要具備法律專業知識外,還要掌握一些經濟社會管理等人文社科知識,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經驗。法律問題的解決既需要綜合知識的運用,也要求法律職業者具備綜合能力。復合可分為兩種,一是“跨學科專業復合”,也就是知識的復合,即法律知識與其他領域或專業的知識的復合。如“法律+工程”的復合,“法律+經濟(外貿)”,“法律(部門法)+理科(工科)”的復合。二是能力的復合,高層次法律人才要具有法律思維、法律語言和法律方法等多種能力才能解決復雜的法律問題。因此,法律碩士應培養在知識結構、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上具有復合性與綜合性特點的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應加大非法學專業的法律碩士培養力度,他們通過司法考試進入相關領域工作,比較符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培養單位應結合自己的學科優勢,將專業教育與法律碩士的培養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
2.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應體現國際性。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是“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此類人才的主要特點在于復合性和國際化,要求知識面要廣,具有復合性的知識結構,尤其是要熟練掌握外語和涉外經濟知識。國際化是對外語水平、涉外事務、對涉外法、外國法、比較法的知識結構,對國際法律實踐能力和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強調通曉涉外法律事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既要有國際化法律理念,又要掌握國際化法律知識,還要有良好的文化和心理素質,能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擁有外貿專業和涉外專業的法律碩士培養單位應結合自身的優勢加大高端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力度,人才培養應突出國際化特色,適應對外經濟交往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涉外法律人才。
(二)實踐型應用法律人才的培養強化應用性
實踐型應用法律人才的培養以應用型法律本科為主。應用型法律本科應避免與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型大學同質化競爭,找準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走錯位發展之路,根據自己的優勢強化辦學特色,不能一味追求升格,盲目追求碩士點、博士點和學術化。應加強與法律實務部門的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堅持實踐導向,貼近法律實踐,密切聯系法律實踐,將法律職業真實情境引入學校,創辦“教學法庭”、“教學律師事務所”、“教學仲裁所”等。發揮“案例教學”與“法律診所”的優勢,強化實訓、實習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在行動中學習,在“做中學”。強化程序性、操作性法律知識的傳授,突出法律職業能力和法律職業倫理的養成教育。
(三)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增強技術性
當前,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主要由法律類高職在培養。中等政法學校可以利用其現有資源改制為法律職業培訓中心,為在職法律職業人士提供崗位培訓。輔助類技術應用型法律人才是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的助手,為他們的工作提供輔助性服務,要求既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又具有專業技術和操作技能,是一個有著自己專業技術特色的群體。這類人才主要在基層法律服務崗位(群)和社會一線,無需很高的學歷和較為深厚的法律專業知識,但卻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專業化的操作技術使其工作有著鮮明的特色。所以法律類高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突出技術性,著重專業技術和操作技能的培養。
目前,專科層次的法律職業教育為基層和法律輔助崗位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實務操作型法律職業人才,但是專科層次法律高職向本科延伸勢在必行。因為專科畢業生不能參加國家司法考試,難以進入正規化法律職業隊伍,就業受到限制。對于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輔助型法律工作者而言,國家認同度也相對較低。同時,這類職業人員的社會認同度也較低。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此類人員的社會認同與特定的“鄉土空間”聯系至為緊密,脫離了鄉土,其“法律人”屬性也就大大降低,或者消亡了 。更為重要的是,法律職業是一個高度專業化、職業化的專門職業,法律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法律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職業素養,而專科層次的法律人才明顯不能滿足法律職業的要求。所以,專科層次法律高職在完成法律職業隊伍的正規化建設任務后就需向高層次延伸,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法律服務需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已經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引導一些應用型本科重點舉辦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為法律類高職的發展明確了方向。
注釋:
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33-44.
劉志剛、宋偉衛、丁玉玲.法學教育的轉型與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70-73.
目前繼續存在的有:天津司法警察學校、上海市司法學校、武漢司法學校、廣州市司法學校、新疆司法警官學校等。王健.構建以法律職業為目標導向的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中國法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報告.法學家.2010(5).138-155,179-180.
王健.以法律職業為目標導向是法學教育的出路//霍憲丹.法律教育:從社會人到法律人的中國實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471.
姜紅仁.對實現法律碩士(JM)培養目標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12-114.
章曉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職業化培養方式新探.理論視野.2012(12).71-72.
蘇力.法學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賀衛方.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66.
周漢華.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比較法研究.2000(4).389-406.
林建偉、宋靖.高等法律職業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其對策.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3).69-71.
教育部公布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http://news.163.com/14/1015/08/A8J8DEQB00014AED.html.2014-10-15.
劉坤輪.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銜接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0,70,41.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