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竹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學生學習資源的豐富提高,給學生閱讀感悟帶來很大的便捷,也促進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資源整合;策略;閱讀感悟
語文教師應當多元資源整合,在促進閱讀感悟上做些深入的思考和豐富的實踐。
一、思考文本資源與助讀資源的整合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文本的編著有一個極為明顯的特色,各個單元課文前編寫著一則點撥性的介紹某種讀書方法與習慣的短文。如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去閱讀。學生閱讀永遠是感悟的根本,也應當是感悟的必需。但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去讀了嗎?應當說真正意義上的不多。這樣的閱讀教學形成不了學生的悟是肯定的,更談不上讓學生去形成獨特而又有創新的感悟了。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按照讀書的方法感悟前期性的準備。譬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這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在教學中讓學生正確、流暢地讀,讓學生沉浸其中讀。學生讀著讀著,文章的意思出來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出來了。尤其是學生真正意義上沉浸于文本后,產生出比較創新意義上的感悟。如以往大家都是這樣以為:于勒就是一個十足的敗家子。而現在,學生則不這樣認為了,大家從文本的字里行間產生這樣的頓悟,于勒不是十足的敗家子,于勒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產物,甚至就完全可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品。學生還做出這樣的假設,于勒如果得到人們和社會的同情,甚至是廣泛意義上的同情,那于勒也就不可能完全發展到令人嚴重瞧不起的地步。
二、思考閱讀資源與媒體資源的整合
應當說,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篇篇目目都是質地優良的,一篇篇文本堆積起來說其是一座質地優良的富礦是毫不為過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汲取豐富意義上的精神營養也是完全可能的。初中生處于精神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僅憑教材文本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語文教學學生豐富營養的獲取,還極力需要我們去思考閱讀資源與媒體資源的整合問題。現代技術的普及,資源豐富了。只要按下按鍵,資源就可以隨手拈來。現在,學生的家庭比較富有,電腦進入廣大學生家庭已經不是天方夜譚,學生完全可以去涉獵比較豐富的電子文本。所以,我們不要將學生在紙質文本上去捆死,更不要讓學生做著相關基礎知識方面機械重復的訓練。所以,在平時學生的閱讀感悟中,堅持閱讀資源和媒體資源的有機整合,促使學生視野更為開闊。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就在學生閱讀感悟的課堂中,讓學生去讀與《出師表》相關聯的作品,學生比較有意義地發現,古之文學作品中有著讓人讀之不流淚為之不孝的《陳情表》,還有那《祭十二郎文》,也是那樣的別出心裁;讓學生去讀著與《出師表》相關聯的作品,學生還讀著杜甫的《蜀相》,學生還讀著陸游的《書憤》。學生的閱讀面增加了,閱讀與感悟的情感也顯得越發豐富起來。學生不僅僅看到諸葛亮的忠誠品質,還有意義地看到《出師表》在我國文學史上的熠熠生輝。真實地感到其作品語言的表達、結構的安排在我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價值和崇高的地位。
三、思考歷史資源與創新資源的整合
著名特級教師曹津源先生提倡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潛心研究著創新語文教學的相關問題,所提出的相關話題和圍繞話題所進行的實踐給人以深刻意義上的借鑒和深遠意義上的影響。對閱讀感悟的創新,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去思考歷史資源與創新資源的整合問題,這在相關古詩文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在具體的古詩文教學中注意與當今時代進行比較,那學生則能在閱讀中獲得創新意義上的感悟。如和學生一起學習語文教材之傳統篇目《木蘭詩》,這首漢樂府詩所表現的是女民族英雄花木蘭,所敘述的是木蘭代父從軍的前前后后,所展現的是木蘭雄壯、柔情之美的光輝形象。木蘭之形象的光輝,學生通過閱讀是完全能夠感悟出來的。但花木蘭之形象在當今有現實意義否?這就需要學生在比較歷史和當今之現狀的基礎上,產生符合時代之客觀規律的思考。就在學習如此之文本內容時,讓學生去觀賞相關意義上的視頻,如地震災害中廣大人民子弟兵以及那些志愿者,在地震災害的現場是那樣的勇敢。雖然場面是那樣的悲壯,但救援者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那樣的雄壯。學生比較有意義地感到,不管社會怎樣的繁榮,也不管社會是怎樣的昌盛,但人類社會之雄壯和柔情都是十分需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學習相關的古詩文,不就是去知道古人怎么樣,還應當知道我們該從古人之行為上獲取怎樣的精神營養,尤其是創新意義上的精神營養。
參考文獻:
萬敬緒.再談語文非預設生成性資源處理策略[J].科學大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