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文學

“最近,“僵尸”成為一個越來越熱門的詞,清理僵尸網站、僵尸企業,引發了普遍關注。這一類“僵尸”確實需要清理,但還有一類“僵尸”比它們潛伏得更深——雖然影響范圍不廣,但是一旦咬傷了誰,真是讓人痛徹心扉——那就是“僵尸”文件。
近期全國多地爆出在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中,考生因“專業不符”被拒絕錄用的事件。比如,讓考生證明所學“中國史”是“歷史學”;證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屬于“中國語言文學類”,不是“中國語言文學”——因為“差一個字都不行”……如此要求,簡直能以此為原型開發“專業連連看”或者“大家來找茬”游戲了!可就是這種明顯挑戰人類智商的問題,偏偏連責任方都找不到。
事件中各相關責任方,都有相應的文件來為自己開脫。有的依據是人社部門的招考目錄,有的依據是教育部的本科專業目錄,還有的依據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而這些目錄及條例的頒布時間,從1988年一直跨越到2014年——這其中還不包括一些本科、專科對于同類專業的不同稱呼。
所以,對此類問題最后的處理結果大多是“工作人員對招考學科專業把握不準、機械執行,責成道歉”。這倒真讓人為工作人員叫屈了——如此多的“僵尸”文件,不在其中沉浸個十年八年,估計誰來把握,都是暈頭轉向。
僵尸文件,原本是電腦系統里一種文件的專用名稱,大意是已經關閉了的文件還在后臺運行。而在我們的一些政府部門里,常常就有許多類似的文件:一般人不知道也不了解,以為沒有或者已經撤銷,但恰恰在你最沒有防備的時候,它可能就會突然沖出來狠狠咬你一口,還讓你無話可說。因此,甚至曾經在進入21世紀的前些年,還出現過因為公共交通工具撞死人,按照文件只能賠償幾百元人民幣和糧票的鬧劇。
這類“僵尸”文件的危害,大多時候僅僅針對極為特殊的個體,影響范圍不大。但對這些個體來說,“僵尸”文件卻是能讓其生活天翻地覆的惡政。清理這類文件的難度也不大,宣布舊的作廢,與時俱進推出新的規定即可。但一些部門偏偏抱著舊文件不放,不是因為舊的有多好,也不是因為推出新的有多難,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僵尸思維:只要做的決定有文件就行了,新啊舊的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