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粟
曾經的夏新手機,是市場上令人青睞的產品,但輝煌的過去似乎已沉睡在歷史的洪流當中。
36歲,在我們看來還是個尚且年輕的歲數,李曉忠已經帶領夏新電子從虧損走向盈利,還逐步摘掉了“ST”的帽子,不論在手機行業還是資本市場,他都書寫了一段傳奇。
然而,步入“四十不惑”的他卻屢次受挫,直到被逼“下課”。此后的夏新也不好過,虧損、負債、換帥一直伴隨左右,直至破產。
2016年8月3日,夏新將49.215%的股權進行公開轉讓,掛牌價只有區區1萬元。從國產手機行業的巔峰,到落地塵埃,這十幾年間,夏新究竟發生了什么?
咸魚翻身
還得從叫做“廈新”的年代說起。
視線回到1985年,李曉忠剛剛從上海交大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了廈新從事技術開發。彼時的廈新還只是一間以加工組裝黑白電視機、錄音機等電子產品為主的代工廠。
步入1990年代,家用錄像機走紅中國大陸,廈新瞄準機遇,開始生產自己的錄像機。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廈新主動放棄錄像機,轉而投入到VCD的掘金大軍中。由于轉型較早,VCD的銷量曾一舉進入行業前三甲,順理成章地,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廈新也算是挖到了公司歷史的“第一桶金”。
李曉忠憑借他“IT男”的技術優勢以及謹慎踏實的做事風格,在一個迅速成長的公司平臺上,很快從部門經理做到了總經理助理。三十出頭便已出任廈新電子副總裁,分管技術和新項目。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整個VCD、DVD行業的快速衰退,1999年,廈新電子每股收益迅速下降至0.11元左右。2000年和2001年更是出現了連續兩年的大額虧損,終致戴上了“ST”的帽子。2001年5月,李曉忠臨危受命,出任公司總裁,開始重整河山。當時,他只有36歲。
DVD賣還是不賣,這是個問題。
“廈新的產業轉型我覺得是一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過程”,李曉忠后來回憶。有很多人建議他去做資產重組,但都被拒絕了。他認為,轉型才是王道,所有企業永遠都會面臨產業轉型和增值的問題。李曉忠利用此前研發無繩電話的技術基礎,決意進軍手機領域,2002年,廈新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盡管當時的業內并不看好廈新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做好手機,但李曉忠的偏執在那時候起了決定性作用。
據廈新的老員工回憶,在手機研發的過程中,公司上下都表現出團結一致的信念。“當時一些部門都會盡量把資金抽給手機事業部,而手機事業部也把這么一點點錢有效利用起來,做好每個決策,避免出現大的損失,齊心協力才能快速成長。”
過程雖然痛苦,好在結果不錯。
2002年,廈新A8手機憑借中高端成功男士的定位、超薄翻蓋、深藍色背景燈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以及精致的做工,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產品上市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供不應求,甚至幾度出現搶購的現象。3000多元的高價一直持續了大半年,在經歷了兩次小幅降價之后,仍能穩定在2500元左右,在手機這個典型的買方市場中,幾乎是鳳毛麟角。
廈新的銷售業績也從2001年的虧損7824.95萬元,躍升至2002年的凈利潤8個億。有數據顯示,2002年,手機業務占到了廈新電子整個業務收入的82.49%,毛利潤更是占到了整體的98.16%,廈新成為當年中國A股最賺錢的公司。李曉忠也以“一款手機救活一家企業”的神話,榮獲2003中國信息產業十大經濟人物。一個被“ST”的企業,憑借手機業務異軍突起,實現了“咸魚翻身”,其勢頭之猛,業績飆升之快,讓許多人不得不為之瞠目。
憑借耀眼的成績,2003年7月,廈新啟動企業更名活動,將原來地域性較強的“廈新”,更名為“夏新”。
然而,隨著名字的改變,夏新的一切也在慢慢發生著改變。
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也許是A8帶來的勝利太過輝煌,以致后來的兩年,產品始終有A8的影子,夏新從此陷入了產品設計的瓶頸,直到A80、A9、A90……終于讓用戶審美疲勞。更糟糕的是,2004年洋品牌紛紛放下身段,通過渠道下沉,進軍中低端手機市場,和國產手機展開貼身肉搏。受國際廠商擠壓的國產手機廠商被迫陷入慘烈的價格大戰,一直不輕易降價的夏新也不能獨善其身。
2006年,李曉忠開始在3G手機的研發上投入巨額資金,對TD-SCDMA、WCDMA和CDMA200三種3G制式采取“三箭齊發”的策略。
夏新再一次面臨轉型,然而,這一次,李曉忠沒能夠力挽狂瀾,而是被迫把用了十幾年的總裁辦公室讓給了盧振宇。臨別前,公開的回應只有一句“對虧損負責”。下課的直接誘因,正是三年前他雄心勃勃的“3C”戰略。夏新的內部人士曾說:“李總的離任是情理之中了,他太過于偏執技術開發,而忽略了市場環境”。
2007年虧損8億元,直到2009年,由于連續三年虧損,12月20日,夏新電子被四川九洲電器集團出資收購。進入3G時代后,聯想手機(移動)業務原“掌門人”劉軍又以1.35億元接盤。隨后幾年,夏新開始轉型智能手機,2013年推出的大V系列,曾名噪一時。但從2014年開始,夏新徹底滑坡,鮮有作為,破產重整、退市、股東撤資、停產放假、倒閉傳言不時流出。
2016年初,一紙夏新停產放假的通知書正式公布于眾,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庫存積壓無法轉動資金流、股東不再投錢,因此停工停產,越產越虧。直到8月,夏新被掛牌出售。
有趣的是,夏新手機官方微博最后一條發布于2015年11月23日,內容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然后就真的不見了。
曾經的夏新手機,是市場上令人青睞的產品,但輝煌的過去似乎已沉睡在歷史的洪流當中。
投機型的“大眾情人”
有人評價夏新,放棄靠引入產品為主的市場策略,建立自己的技術壁壘,同時進入三種3G標準終端的研發拖累了夏新的發展;還有人說,夏新確立的“3C戰略”很誘人,但戰線拉得太長,直接影響到了公司市場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有人說李曉忠如果繼續撐下去,也許就能改變夏新的未來……
資深財經評論人林仙平認為,這些都不正確。夏新一路走來,都是磕磕碰碰的。一個產品不行,就換一種。每次都靠一種新產品找到新活路,屬于投機型的“大眾情人”,誰吃香就傍上誰。但這種傍“流行”的做法卻存在很大的弊端——如果傍得對、反應速度快,才能在市場陷入低潮之前撈上一筆,不然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夏新的衰落暗合了國產手機的興衰脈絡,也是國產手機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
A8之后的夏新,不僅有波導、TCL、科健等國內品牌充當競爭對手,更添加了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洋品牌。它們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大,甚至占據了絕大部分高端手機市場份額。內外夾擊,讓夏新越來越吃不消。
從2005年開始,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節節敗退,當年便出現集體虧損。時至今日,曾是中國內地手機“戰斗機”的波導早已淪為三線小品牌,只能靠出口幾個貧窮國家為生;首信手機一直在老人機這個細分市場上徘徊;當年的科健,早已變成空殼公司。
它們或因技術陳舊、產品更新乏力放緩發展步伐,或因核心團隊流失而一蹶不振。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一組數據顯示,2014年初時,中國的手機品牌有540多家;到2014年末,已消失140家,2015年已經低于100家。
對于手機這種快速更新換代的產品而言,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時代淘汰。國產手機又怎能停止自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