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靜+王希俊
〔摘 要〕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位于地勢復雜的湖南省最南端,山系盤亙,木材和石材資源豐富,瑤族文化資源深厚,比如手工藝品。近年刮起的民族風,加之市場對手工藝品越來越嚴格的審美標準以及質量要求,造型優美、質量上乘的民族手工藝品成為家居裝飾或節慶禮物的優質選擇。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新型的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為手工藝品市場營造了可觀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江華瑤族 手工藝品 保護
江華瑤族手工藝品行業受到現代化生產的沖擊,缺乏自我變革動力,在新與舊的更換中始終走原生態路線,連貫性不強,且缺乏合適的保護應對措施。成功典范如老北京兔兒爺,曾消退于市場,因一些手工藝人用新工藝和新材料創造的樣式受到了歡迎,后期逐漸恢復,風格由寫實轉為多變,兔兒爺不僅得到了良性的保護且又煥發新生。由此可見,保護手工藝品需要融合民族特色文化于產品中,以此為支撐,創新發展與傳承并進。發揮帶動旅游經濟效益和活躍民族元素的作用,形成潛移默化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習慣。
一、江華瑤族手工藝品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江華瑤族手工藝品保護的現狀與重要性
由于江華商業市場的不斷發展,商家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考慮,選擇更具經濟價值的現代化商品。這些大批量機器生產的商品既廉價又實用,成為瑤族消費者的不二選擇,也是導致江華瑤族的手工藝品在商業市場逐漸消退的原因。不過在近些年,國家強調傳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價值,在各行各業都有體現。比如學術界,2014年5月18日,在寶鏡古建筑群之新屋召開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以及2015年11月在沱江鎮舉行的建縣六十周年慶祝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瑤族盤王節開幕盛典等。因為這些舉措,江華瑤族手工藝品獨特的品質逐漸被得到重視。
由于江華瑤族歷史源流錯綜復雜,族群特性鮮明,瑤族手工藝品地域性顯著。手工藝品始創造于農耕文明時期,形式與內容都脫離不開瑤族的生存方式。江華瑤族山區竹木材料充足,瑤民擅以此為原材料制作簍、籃、席、墊等器具。瑤民的服飾和繡品多用紅、黃、黑、白、橙五色繡制幾何文字或花草鳥獸。瑤族手工藝品內容一般反映當地生產活動、美好祈愿、民間故事等喜聞樂見的通俗題材,體現了瑤族的特色文化,蘊含著江華瑤族的民族文化價值。
江華瑤族絕大多數手工藝品都可以同時滿足日常物質需求和審美需求,實用性較強。比如瑤族織錦(如圖1),因不受經緯線限制的特點,花紋運用靈活,常制成被、毯、腰帶、頭巾等實用又美觀之物。再加上年輕設計師的創新設計,使其更為百搭實用(如圖2),符合現代化審美習慣,擴大了消費群體。
江華瑤民在生產活動中,在有限的環境和條件下,靠雙手發掘原材料并開創新工藝,純手工制作具有瑤族審美的手工藝品。現代化機器取代不了手工性,因為手工藝創作是一種動態的、生氣的靈感突然涌現,無法重復的過程,而機器批量生產會磨滅手工的韻味和藝術性,純手工制作的唯一性正彰顯出它的價值所在。手工原創包含著記憶和情感,蘊含著生命力,“舶來品”永遠只是形式的附庸。正因為其珍貴的價值,一些做工精良、材料優等、工序復雜的瑤族手工藝品成為高端手工定制商品,被收藏家收藏,瑤族手工藝品在社會的重視度逐漸提高。
(二)江華瑤族手工藝品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1、缺少觀念創新、品牌意識。起初手工藝品制作操作性強、外觀簡單,注重培養生產活動的技能和滿足基本需求,后來才逐漸重視審美的需求。但手工藝品原本的固守性使其難以脫離傳統的鄉土社會,更難與現代化元素相融洽,缺少從“新”出發的勇氣,江華“神州瑤都”的美譽沒有發展成為“金字招牌”。經過調研,這里主要是建材、餐飲、農產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幾大企業類型,少數與手工藝品相關的民族服裝店,也只是附帶一些銀飾、繡花鞋、編織包之類的商品,做工精致但數量較少。像這樣個體商戶規模較小,缺乏系統的經營,難以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形成品牌連鎖效應,更不論打開江華瑤族手工藝品的知名度并帶動旅游經濟發展了。
2、缺少管理協調機制,保護意識薄弱。首先,未對江華瑤族的手工藝品資源進行系統的規劃,行業市場單薄,對已有的企業品牌缺少制度保護,沒有制度、技術、策略上的良好引導。其次,市面上的工藝品類型相互摻雜,沒有類型化管理,生產、流通以及推廣沒有形成連鎖的生產模式,屬于放任松散型的發展機制。再次,手工藝人的保護意識較弱,沒有專屬的商標,被模仿的可能性大。最后,市場缺乏管理協調機制,難以給手工藝品企業有效指導和約束,個體經營雖然靈活,但勢單力薄,很難形成文化經濟雙向繁榮。
3、不注重人才培養,技藝流失。以前的瑤族少女出嫁之前會自己親手制作荷包、腰帶用于相親活動,這樣既增長了手工技藝又使得瑤族手工藝流傳至今。但是如今這種習俗已經消退,原本的技藝傳承方式也遭受工業生產的沖擊,年輕后輩面臨升學和就業的雙重壓力,對手工技藝失去關心和興趣,逐漸背離了家家相傳的模式。失去傳統習俗這個載體,能熟練操持技藝的只剩下老一輩手工藝人,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懂創新傳承,只能遺憾地看著技藝流失。
4、現代化生產制作模式與已有技術條件不接軌。多數旅游城市的紀念品都是批量化生產,運用的是比較現代化的流行元素,價格低廉,質量較差,既沒有必需品的實用,也沒有藝術品的收藏價值,卻無形中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推廣造成了阻礙。手工藝人往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打造一件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卻找不到彰顯價值的推廣展示平臺。很多民族原生態的手工藝人在這樣的困境下,無奈在生存難題和技藝傳承上做出退讓的選擇。
二、江華瑤族手工藝品的保護路徑
(一)從理論出發的路徑
1、文化資源保護觀念的轉變: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文化傳統可以視作藝術產生與發展的重要的文化生態基礎,彼此之間的關系又是全面的、動態的、聯系的、發展的。”[2]人們在認識自然時形成了依賴的習慣,對具有神秘屬性的自然事物抱以崇敬的態度。古代神話故事就能體現人對自然的崇拜,像古代編織、雕刻類的藝術活動,更是作為一種人與自然交流的載體而存在。“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寸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1]人通過主觀能動性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理性的選擇,發掘并利用萬物之間的規律,建立和諧的原則,運用工具和技術,創造出人類的造物科學。藝術門類中最能體現和諧造物規則的是民間手工藝術,這種和諧并非過度依賴,而是和諧共處、雙向發展。中國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天工”和“開物”就解釋為“天然界靠人工技巧開發出有用之物”[2],這也正是手工藝品淳樸本質的源來。
2、創新應用轉型:馮驥才先生說“生活的藝術依賴著生活的應用, 許多民間文化就是在它失去了應用功能時立即消亡的。”[3]手工藝品從生活中走來就要回到生活中去,作為實用之物始終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即使年代久遠也不會被遺忘。手工藝品的“藝”字使之被保護機構束之高閣,直至近年才回歸人們的視線。懷舊的感情牌開始打響,如旗袍興起,利用傳統的結構和現代化的電腦印花,符合現代消費者希望展示個性、襯托出個人品味的審美習慣。手工藝品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將傳統手工藝和現代化設計理念結合。
(二)從政府出發的路
大多手工興趣愛好者習慣通過網絡了解信息,而且江華地處偏僻,群山環繞,所以線上渠道比線下渠道方便有效。由專業部門建立全面的江華瑤族特色文化推廣交流網絡平臺,開展特色手工藝品文化資源保護論壇。線下部分以政府為主導:其一,設立監管部門,因地制宜,建立江華手工藝品市場規則。其二,對已有企業進行技術指導和營銷指導。其三,定期舉行手工藝品評選和展示,向上級地區推廣優秀作品。最后,引導良性競爭,帶動江華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從市場出發的路徑
魚不如漁,市場提供內部充足的原始動力,改革內在結構。手工藝品市場環境復雜,新的藝術品行業沖擊著傳統的手工藝品行業,所以手工藝品行業需要改變傳統的小作坊模式(不排除在江華當地老街區實行這種小作坊模式),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統籌配置資源,制定科學的生產銷售策略。手工藝品行業可向現代新型文化產業學習,帶動旅游業發展,樹立鮮明的文化品牌,建立江華專屬的網絡購物平臺,企業之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形成連鎖的產業模式。
(四)從主體出發的路徑
1、建立地域文化名片:江華瑤族文化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符號,這里的人民有著相同的文化認同感,相同的價值觀念歸屬,有著相同的信仰,這些都可以作為瑤族地域特色文化的名片。類似于盤王節——江華最成功的節慶品牌,對江華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為打響江華瑤族手工藝品品牌,以及為建立地域文化名片提供了途徑。
2、培養創新意識:大多數老輩手工藝人作為經營個體,往往陷在傳統的維度里,對于新的設計理念敏感度不高,其手工藝品雖原汁原味,但缺少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手工藝人如果在制作時灌注瑤族本家的文化記憶和審美品格,運用傳統的內涵+新式的形式,或是傳統的形式+新式的內涵,傳統手工藝肯定會煥發新的生機。與重視社會和藝術價值一樣重視經濟價值,符合相對應消費群體的審美習慣,這也是為手工藝品謀求新的出路。
3、提升當地民眾的保護意識:保護江華手工藝品不能僅靠手工藝人完成,也不是全靠政府或市場,還要靠全體民眾之力。一方面,可在江華當地設立宣傳平臺(在一些鄉鎮街道懸掛標語),發放宣傳手冊(以圖文為主),讓當地民眾認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自覺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責任。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民眾的手工技能,培養民眾的創新合作意識,提升審美水平和生產積極性。形成政府保護為主、部門共管、市場個體合作、民眾共同參與的全面的保護模式。
綜上所述,瑤族手工藝品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勞動美,體現了人在生存過程中積極向上的力量。手工藝品與其所處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密切相關,依附于本原的土壤,才能生長出獨立的品格,經得起時間的洗滌,而其中隨大流并搖擺不定的注定被淘汰。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5]對民族手工藝品的保護,不僅要從其優秀內涵出發,還要立足于江華瑤族的實際情況,依靠政府、市場和民眾的力量,相互合作。保護孕育手工藝品的文化生態環境,根基穩才會延續出源源不斷的力量。既要改變過去只重視藝術價值的觀念,認可其經濟價值同樣可以為手工藝品保護帶來不可忽視的作用,又要引導建立良好的經濟發展模式,實施保護的同時也為當地的民眾營造可觀的利益收入,形成文化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在合理有序開發文化資源的前提下,保護文化生態,傳承和保護發揚民族文化,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手工藝文化留住這一抹亮麗的色彩。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67.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3]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M] .潘吉星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5).
[4] 馮驥才.傳統民間美術的時代轉型[J].光明日報,2008(02).
[5] 魯迅.《且介亭雜文集》[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