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許淼 朱世明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人脂肪肝的發病率及相關因素。 方法 分析60 歲及以上1002例脂肪肝患者發病與年齡、體重指數(BMI)、平均血壓、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和飲酒的關系。 結果 (1)脂肪肝患病率37.9%。(2)脂肪肝組在年齡、BMI、尿酸、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轉移酶(GPT)、谷氨酰轉移酶、收縮壓方面與非脂肪肝組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3)非代謝綜合征組與代謝綜合征組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別為31.8%和62.3%) 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 結論 高血壓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高尿酸血癥是增加老年人脂肪肝發病率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脂肪肝;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癥;代謝綜合征;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2-0030-03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作為當今發病率居高不下的肝臟疾病,已證實人群發病率近1/4,成為隱源性肝硬化及肝功能不全的最主要病因[1]。2013年8月~2015年8月,本文對1002例老年NAFL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分析,提示NAFL的發生與人體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紊亂關系密切,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8月~2015年8月健康體檢的濟南市離退休干部2640例,年齡60~99歲,平均(76.23±3.85)歲,男2073人,平均(76.47±3.90)歲;女567人,平均(75.37±3.92)歲。除外長期飲酒者(飲酒> 20 g/d)。測量坐位血壓、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并進行腹部彩超、胸部X線、心電圖及生化檢測。根據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診斷標準[4]和B超將受檢者分為四組:(1)非MS無脂肪肝組1438例;(2)非MS伴脂肪肝組672 例;(3)MS無脂肪肝組200 例;(4)MS伴脂肪肝組330例。
1.2 方法
1.2.1 血脂、血糖測定 空腹12 h取血,應用德國西門子Dimension RXL Max全自動血液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轉移酶(GPT)、谷氨酰轉移酶(GGT)。血糖異常依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診斷標準[2];血脂異常依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診斷標準[3]。
1.2.2 B超檢查 使用日本產日立牌 HIVISON.Avius 全數字化彩色超聲診斷儀檢查,符合肝臟B型超聲及臨床診斷標準[1]。
1.2.3 血壓測量 采用校正的汞柱式血壓計,測量前至少休息5 min,依據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5]。
1.2.4 代謝綜合征(MS)診斷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相關代謝紊亂診療共識”建議[4]。
1.2.5 超重和肥胖判定標準 BMI(kg/m2)≥24為超重,≥28為肥胖[6]。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先對各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及方差齊性檢驗,若服從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兩樣本t檢驗,若方差不齊采用近似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年齡組脂肪肝的患病率
60歲組、70歲組、≥80歲組患病率分別為41.7%(20/48),37.9%(808/2130)和37.7%(174/462),位于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冠心病之后,居第4位,患病人數1002人,占體檢人數的37.9%。
2.2 脂肪肝相關因素分析
脂肪肝組在年齡、BMI、UA、FPG、TC、TG、GPT、GGT方面與非脂肪肝組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收縮壓(SBP)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飲酒、舒張壓(D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患病率比較
非代謝綜合征組脂肪肝的患病率為31.8%,代謝綜合征組脂肪肝的患病率為62.3%,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 討論
NAFL的病變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貯積為主,臨床無過量飲酒史。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生活方式發生很大改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7]。造成脂肪肝增多的因素諸多,主要有肥胖、高脂血癥、2 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高血壓和飲酒。
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高危因素。因為內臟脂肪細胞使脂肪因子及細胞因子的分泌大量增加,促進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胰島素抵抗的發展[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為代謝綜合征的組分,顯著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9]以及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10]。最新的肥胖和代謝綜合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男性分別為33.7%和13.7%,女性分別為29.2%和10.7%。預計到2017年,全球超重人數將達23億之多,肥胖者將超過7億,其中有37.4%的人為60歲及以上人群[11]。
MS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調節受損、高血壓、血脂異常以及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為主的多種代謝性疾病合并出現,NAFLD是MS累及肝臟的臨床病理表現[12]。研究認為,NAFL的發病機制涉及胰島素抵抗、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等多個病理生理學過程,其發病過程復雜,與相關基因的多態性、激素水平、炎性因子釋放有關。肥胖特別是內臟肥胖及MS患者體內產生的過量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及脂聯素水平相對不足是NAFL發生的重要機制。本研究中,NAFL組BMI、FPG、TC、TG等水平均顯著高于非NAFL組,與上述觀點相符合。
脂肪分布與脂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糖代謝紊亂和高血壓的關系比肥胖更密切,且能更好地預測冠心病的發生[13]。NAFLD 患者具有中心性肥胖、脂代謝紊亂(高TC、高TG、低HDL-C)、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的特征,且肝酶升高。BMI、腰圍、TG 是發生NAFLD的獨立危險因素。
有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癥(hyperuricemia,HUA)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并且與MS的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及IR等密切相關,且與BMI水平呈正相關,這與翟木緒[14]、李明珍等[15]的觀點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脂肪肝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并非臨床的一個獨立性疾病,它是增加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發病率的原因之一,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應保持積極、客觀的心理狀態,盡早防治,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避免酗酒,堅持長期有效的、適宜的體育鍛煉,積極控制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和高尿酸,減少脂肪肝的發生,全方位預防脂肪肝并發疾病,而早期評估和有效處理并存的肥胖和代謝紊亂則可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3-166.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2-4.
[3] 諸駿仁,高潤霖,趙水平,等.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J]. 中國循環雜志,2016,31(10):937-939.
[4]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肝病與代謝學組.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相關代謝紊亂診療共識”[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0,26(7):531-534.
[5] 劉力生.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成人體重判定(WS/T428-2013)[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64-65.
[7] 吳敏,李運紅,楊建,等. 四個地區脂肪肝調查分析[J]. 中華消化雜志,2005,25(2):122-123.
[8] 高鑫.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進展[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8(7):533-536.
[9] Kim D,Kim WR,Kim HJ,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noninvasive fibrosis markers and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J]. Hepatology,2013,57:1357-1365.
[10] Park SK,Seo MH,Shin HC,et al. Clinical availabilit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s an early predictor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Korean men: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Hepatology,2013,57:1378-1383.
[11] 孫婉璐,曹海霞,范建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與治療[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14,22(9):705.
[12] Anstee QM,Targher G,Day CP. Progression of NAFLD to diabetes mellit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cirrhosis[J].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10):330-344.
[13] 胡紅心,周建英. 非酒精性脂肪肝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4,9(35):5-6.
[14] 翟木緒,楊榮,彭依群,等. 健康體檢人群血尿酸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4):557-560.
[15] 李明珍,郝久營,孫麗榮.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8(3):215-216.
(收稿日期: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