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開運 殷云勤
[摘要] 目的 通過研究回腸末端潰瘍患者腸鏡下的潰瘍特點,增加對回腸末端潰瘍性病變的認識。 方法 通過收集2012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腸鏡檢查并診斷為回腸末端潰瘍的患者,系統記錄其性別、年齡、內鏡表現及組織病理結果等。 結果 回腸末端潰瘍患者106例,占總檢查人數的1.4%,男女性別分布基本無區別,年齡分布主要在30~60歲,占總人數的63.2%。腸鏡下潰瘍的形態特點:主要為單發或者多發的類圓形潰瘍。組織病理結果:主要為黏膜組織慢性炎,少有小血管增生、癌變等。 結論 回腸末端潰瘍的發生率為1.4%;男女性別分布基本無區別;腸鏡檢查結合組織病理活檢可以提高診斷率,不同腸道疾病的潰瘍形態特點有所不同。
[關鍵詞] 回腸末端潰瘍;腸鏡;組織活檢;年齡;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7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1-0075-03
回腸是人體中連接空腸和盲腸的一小段腸體,回腸末端是指回盲瓣到回腸肛側大約30 cm的地方,該位置為小腸病變的好發部位。長期的臨床發現,該部位起病具有隱匿性,發病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往往不明顯,因此早期診斷較為困難[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腸鏡檢查得到大力普及,內鏡醫師腸鏡水平不斷提升,將腸鏡診斷技術與組織病理結果相結合,大大地提高了回腸末端病變患者的診斷準確率[2]。所以通過收集腸鏡檢查并診斷為回腸末端潰瘍的患者,可以了解該病的總發生率、性別比、年齡分布等情況,評價電子結腸鏡及組織病理檢查對回腸末端潰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和診斷的正確率,分析結腸鏡下各類型潰瘍的形態特點,提高對回腸末端潰瘍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認識[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共行腸鏡檢查7452例,診斷回腸末端潰瘍病變患者106例,檢出率為1.4%。其中男性患者59例,占總人數的56%;女性患者47例,占總人數的44%。男女性別比是1.26:1。年齡最大82歲,最小17歲,平均48.8歲。年齡分布主要在30~60歲,占總人數的63.2%。入選標準:2012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消化內鏡中心行腸鏡檢查發現回腸末端潰瘍并有完整記錄內鏡下表現者。排除標準:正常的回腸末端黏膜,黏膜表面無糜爛,及雖回腸末端出現潰瘍性病變,但未行組織病理檢查者。
1.2 方法
電子結腸鏡檢查:本次研究所用的電子結腸鏡型號為Olympus CF-H260AI,檢查方法為逆行檢查,檢查部位為距回腸末端10~30 cm處;②組織病理活檢:鉗取病變處腸道組織,保存在標本瓶中,送于我院病理科,必要時可行免疫組化檢查。
1.3觀察指標
觀察內鏡下回腸末端潰瘍的數目、形態以及有無其他伴隨疾病;收集其內鏡及病理結果,進行分類統計。
2 結果
2.1 腸鏡檢查結果
總檢查人數7452例,診斷回腸末端潰瘍病變106例,檢出率為1.4%。其中10~20歲4例,占總人數的3.8%;20~30歲6例,占總人數的5.7%;30~40歲24例,占總人數的22.6%;40~50歲22例,占總人數的20.7%;50~60歲21例,占總人數的19.8%;60~70歲19例,占總人數的17.9%;70~80歲7例,占總人數的6.7%;>80歲3例,占總人數的2.8%。鏡下表現:①潰瘍數目:多發潰瘍55例,單發潰瘍51例;②潰瘍形態:類圓形潰瘍71例,不規則潰瘍13例,口瘡樣潰瘍8例,巨大潰瘍性腫物7例,縱形裂隙樣潰瘍5例,地圖樣潰瘍2例;③伴隨情況:單純潰瘍36例,伴有回盲瓣炎22例,伴有息肉16例,伴有淋巴濾泡增生14例,伴有結腸炎8例,伴有直腸炎4例,伴有回盲瓣憩室3例,伴有結腸憩室2例,結腸癌術后1例。
2.2 組織病理檢查結果
慢性非特異性炎癥88例,潰瘍性結腸炎6例,結腸癌3例,腸結核3例,高級別內瘤變2例,低級別內瘤變1例,克羅恩病1例,T細胞淋巴瘤1例,貝赫切特綜合征1例。
3討論
末端回腸一般是指回盲瓣到回腸肛側大約30 cm處,是小腸疾病的好發部位?;啬c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并將食糜向前推送?;啬c黏膜分泌含有多種酶的堿性腸液,可將食糜分解為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然后被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吸收,經門靜脈送至肝臟。另外回腸黏膜還具有吸收和彌散離子的作用。
回腸末端潰瘍是消化道的常見疾病,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引起的,致使腸壁血管和肌肉出現痙攣,使腸壁細胞營養出現障礙和腸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導致腸道黏膜易受腸液侵蝕而形成潰瘍,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由于彎曲桿菌感染所致[4]。該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季節變化等原因容易出現回腸末端潰瘍的反復發作?;啬c末端潰瘍的內鏡下表現既可以是該疾病的單發表現也可作為其他疾病的伴隨癥狀。內鏡表現以黏膜糜爛、潰瘍為多見,黏膜隆起該病也比較常見。潰瘍一般較?。ㄗ畲笾睆郊s1.0 cm),形態比較規則,周邊黏膜正?;虺溲[,病變腸段蠕動良好,觸之質軟。回腸末端潰瘍多呈類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地圖樣、口瘡樣,多發生在回盲瓣和回腸末端 10~15 cm 處,病變之間黏膜多正常,這些病變有的是自限性,有的則持續性存在。
本次所收集的106例末端回腸潰瘍患者中,潰瘍的形態主要為類圓形潰瘍71例,不規則潰瘍13例,口瘡樣潰瘍8例,巨大潰瘍性腫物7例,縱形裂隙樣潰瘍5例,地圖樣潰瘍2例。與此同時,內鏡檢查還可以發現潰瘍周邊黏膜的病變情況,其中:單純潰瘍36例,伴有回盲瓣炎22例,伴息肉16例,伴淋巴濾泡增生14例,伴結腸炎8例,伴有直腸炎4例,伴有回盲瓣憩室3例,伴有結腸憩室2例,結腸癌術后1例。病理結果分析發現:慢性非特異性炎癥88例,潰瘍性結腸炎7例,結腸癌3例,腸結核3例,高級別內瘤變2例,低級別內瘤變1例,克羅恩病1例, T細胞淋巴瘤1例,貝赫切特綜合征1例。結果發現黏膜組織慢性炎占83%,與以前各位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似。余18例診斷明確。克羅恩病多見于末端回腸和臨近結腸,臨床上以腹痛、腹瀉、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為特點,內鏡下多表現為階段性、縱性或縱性分布的潰瘍,其潰瘍呈跳躍式分布,底部有白苔,潰瘍的周邊組織有不同程度的肉芽組織增生、充血和水腫[4]。潰瘍性結腸炎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臨床上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多見,內鏡下多表現為連續性、彌漫性,從直腸開始逆行向近端擴展,主要改變為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可見膿性分泌物附著,慢性病變可見黏膜顆粒樣改變,炎性息肉等[5]。而腸結核的潰瘍多為橫行潰瘍,其潰瘍亦呈跳躍式分布,常累及回盲瓣或結腸,潰瘍面較大,較淺且不規則,同時克羅恩病肉芽組合增生呈鋪路石樣特征性改變,且直徑小,肉芽腫融合不多見。粗大、致密和融合的干酪性肉芽腫和抗酸桿菌染色陽性是腸結核的特征[6]。貝赫切特綜合征與克羅恩病交叉較多,兩者腸外表現相似,均好發于回盲瓣部,早期的內鏡下也較相似,最優先的鑒別就是有無外陰潰瘍病史和針刺實驗的結果[7]。結腸腺癌的潰瘍一般為巨大不規則腫物型,臨床多伴有貧血、腹部腫塊、消瘦等。缺血性腸病、惡性淋巴瘤、炎癥性息肉等腸道炎癥疾病發病率較低,且早期癥狀往往不具有特異性,這些疾病的確診均依賴于病理診斷[8]。另外還有3種特殊的非特異性小腸潰瘍[9,10]:①隱源性多灶性潰瘍性狹窄性小腸炎:通常在小腸有 20 個以上的潰瘍,多處潰瘍性狹窄,手術后經常復發[11];②孤立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病變多由于腸梗阻或腸出血行手術治療時發現,多位于回腸末端;③特發性慢性潰瘍性腸炎:多伴有發熱、腹瀉、腸黏膜萎縮和腹膜炎的表現。這些病變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與機體免疫功能和細菌感染有關[12]。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導致回腸末端及回盲瓣功能失調,大量細菌定植于回腸末端,從而形成內源性感染并刺激具有豐富淋巴組織的回腸末端發生免疫反應,造成局部黏膜損害[13]。
回腸末端潰瘍的發生率較低,為1.4%左右,好發于30~60歲的人群,男女的發病率一般無明顯區別,鏡下以單發或者多發的類圓形潰瘍比較多見,組織病理結果主要為黏膜組織慢性炎,預后較好,少有結腸癌、惡性淋巴瘤等惡性疾病;另外,回腸末端潰瘍性病變既可以是單發表現,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隨表現。綜上所述,因為結腸鏡檢查可以直觀地觀察腸道黏膜,能正確判斷病變的具體位置、大小、良惡性,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隨疾病,結合組織病理活檢還可以明確病變性質。可見無論作為常規檢查或者診斷性檢查,電子內鏡技術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并已成為我國臨床診斷腸道疾病的首選方法[14]。對于腸鏡下診斷為末段回腸潰瘍病變的患者,我們應該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內鏡檢查結果、組織病理結果等進行綜合性分析[15], 縮短患者的診療周期,及早做出明確診斷,減少患者的心理、經濟負擔,為后期的治療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梁海業,黃振寧. 回腸末端疾病的臨床表現及其病理特點[J]. 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7):127-128.
[2] 張平,唐少波,連濱靜,等. 回腸末端潰瘍性病變70例臨床與病理分析[J]. 中國內鏡雜志,2013,19(9):980-982.
[3] 徐恩斌,林鸝鳴,曹海蓮,等. 回腸末端潰瘍臨床診治分析[J]. 實用醫藥雜志,2014,31(9):784-785.
[4] 唐少波,袁海峰,覃黎葵. 雙氣囊小腸鏡在克羅恩病與小腸結核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 15(19):2159-2161.
[5] 王書海,吳麗穎,凌明德,等. 腸型白塞病3例臨床分析并文獻復習[J]. 蚌埠醫學院院報,2015,8(8):1070-1071.
[6] 歐陽欽,Rakesh Tandon,KI Gon,等. 亞太地區炎癥性腸病處理共識意見(一)[J]. 胃腸病學,2006,11(4):233-238.
[7] 錢家鳴. 內科學(第8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758-1759.
[8] 黃吉雄. 回腸末端潰瘍病變60例臨床、內鏡、病理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6):52-53.
[9] Matsumoto T,Iida M,Matsui T,et al. Non-specific multiple ulce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unrelated to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 J Clin Pathol,2014,57(11):1145-1150.
[10] Wang Weifeng,Wang Zhanbo,Yang Yunsheng,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nonspecific small bowel ulcers with a benign course and no requirement for surgery:Is this a distinct group?[J]. BMC Gastroenterol,2011,11(1):51.
[11] Matsumoto T,Iida M,Matsui T,et al. Chronic nonspecific multiple ulce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A proposal of the entity from Japanese gastroenterologists to Western enteroscopists[J]. Gastrointest Endosc,2015,66(3 Suppl):S99-S107.
[12] 吳秋珍,李海玲,韓麗芳,等. 單人操作結腸鏡檢查回腸末端病變45例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9):1203-1204.
[13] 朱振華,曾志榮,彭俠彪,等. 廣東省中山市炎癥性腸病的發病率及臨床特點[J]. 中華消化雜志,2013,33(6):390-393.
[14] 劉立璽,文萍,文劍波,等. 63例回腸末端病變的內鏡結果分析[J]. 江西醫藥,2013,48(8):709-710.
[15] 徐少斌,林鸝鳴,曹海蓮,等. 回腸末端潰瘍的診治分析[J]. 實用醫藥雜志,2014,31(9):784-785.
(收稿日期: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