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康福
摘要:
文章以新農村環境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貴州三農發展決策與旅游發展戰略、協調人力資源管理,實地調查,倒逼出新形勢下農村環境建設發展的新路子。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美麗新農村。做到科學、全面、合理地規劃建設新農村和協調、有效的后續管理,由近及遠、從易到難逐步推進,最終達到全面覆蓋。
關鍵詞:新農村;環境;人力資源管理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1]:“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加快農村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隨著“三農”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按照貴州省委“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決策部署及“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旅游發展戰略,摸清家底,轉變發展方式。基本完成“通水、通電、通路”工程城鄉全覆蓋,農村基礎設施在不斷地完善。工企業向農村傾斜,改變了農村固有的發展模式,農民的收入在逐年增高。生活富裕了,但環境卻在消無聲息地惡化。諸多環境問題待進一步解決,刻不容緩。一是農村環境建設缺乏統籌規劃;二是環保基礎設施滯后或欠缺;三是農村環境管理空白或管理模式欠佳;四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
一、貴州農村環境現狀
環境污染現狀。畸形的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環境的嚴重惡化。一是水污染,農村污水處理管網規劃建設滯后,大部分牲畜污水、生活污水、工企業生產廢水無組織排放,污染地表水、地下水,進而產生連鎖式污染,擴大污染范圍;二是固體廢棄物污染,大部分農村未建立固體廢棄物收集分類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牲畜糞便、農膜、秸稈等[2]隨意堆放、燃燒或棄于河邊,嚴重影響村容、污染大氣或河流;三是土壤污染,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破壞土壤的自凈能力;污水、廢水灌溉農業等均嚴重污染土壤,進而造成糧食安全危機。
綜合布局現狀。村莊、山地、林地、耕地、荒地、道路、江河湖泊、飲用水源地、墓地等多為傳統布局,村莊、道路可能處于地質構造發育區;山地、林地、耕地、荒地、江河湖泊劃分不明確,影響其環境功能區劃;墓地未進行統一規劃;綜合布局凌亂無序。
二、新農村環境規劃建設模式
以點為中心向周圍擴展的發展規劃模式。新農村規劃建設第一是征求農民群眾的意愿。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及地質環境條件,科學地編制規劃方案。以市、縣(區)、鄉(鎮)或經濟發展較優勢的村作為中心點逐步地向周圍擴展的蜘蛛網模式。其優點是越靠近市、縣(區)、鄉(鎮)的村莊,所占有的各種資源越有優勢,條件更加成熟。
以線為中心向兩邊擴展的發展規劃模式。以發展的經濟帶或人口較密集的江河流域兩岸為中心逐漸地向兩邊擴展的規劃發展模式,借助經濟資源雄厚的優勢及其內部規劃建設發展模式由近及遠,不斷地向貧困地區發展。
勘測村界,明確責任。勘測村界、地界范圍,明確管轄界線,特別是江河湖泊,在村界線上設置污染取樣點,動態跟蹤了解污染情況,建立數據庫。明確環境污染責任制,落實到村。結合土地產權制度的實施,逐步責任到人,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無管制蔓延的難題,提高執法精確度。
三、新農村環境管理模式
人力資源管理。目前,貴州省農村環境管理多屬無組織、自發性或渙散管理形態。村民環保意識淡薄,環境污染治理成果甚微。近年來,貴州實施精準扶貧政策解決了不少農村問題,也帶動了干部駐村的積極性。守住兩條底線:一是經濟發展底線;二是生態環保紅線。把扶貧與環保納入政績考核,既培養了“全科”優秀型人才,又防止“偏科”掉鏈子現象。有效地利用“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和干部駐村等政策,探索適合于農村環境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制度體系管理。摸清家底,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實施“環衛下鄉”工程,加強環衛隊伍建設,完善農村環衛隊伍管理體系。村界水系一權一義,維護境內水系不受上游污染的權利和不污染下游水體的義務;林地二防,防火防災;房前屋后三包,包清潔、包綠化、包秩序;田間地頭四保,保流出水無污染、保無大氣污染、保無土壤污染、保糧食安全;結合土十條、水十條等條例、標準、規范、規章制度,完善農村制度管理體系,加強農村環境管理。
四、新農村環境規劃建設對象
新農村環境規劃建設應做到科學、全面、合理。落實村莊合理布局;加強山地、林地、耕地、荒地、道路、江河湖泊、飲用水源地、墓地環境保護;規劃污水處理、垃圾填埋場選址建設。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3]。主要涉及對象為村莊、山地、林地、耕地、荒地、道路、江河湖泊、飲用水源地、墓地、污水處理、垃圾填埋場等。一是村莊規劃建設,農村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對其進行地質踏勘,查清隱患致災因素;作好防洪抗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取水排水設施;了解區域地震烈度;受地質構造影響程度;宅基地是否處于地質產狀傾向上等,并提出綜合防治措施。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實施“四清四化”(清垃圾、清溝渠、清路障、清危房;硬化、綠化、美化、凈化)工程
[4],查清農村污水、固體廢棄物類型,看“病抓藥”,采取有別于城鎮適合于農村的垃圾分類措施,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山地、林地、耕地、荒地、道路、江河湖泊、墓地等規劃建設,依據高原山地、丘陵的特點“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科學規劃。明確劃分出山地、林地、耕地、荒地、道路、江河湖泊、墓地等范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推進飲用水源地建設,完善飲用水源地基礎設施建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飲用水源地受污染,規范飲用水源地制度。四是污水處理、垃圾填埋場等的規劃建設,根據村莊地理位置、人口密集程度及自然、交通條件等選址、修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編制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的專項規劃建設,防止二次污染。
總而言之,新農村環境規劃建設要因地制宜,做到科學、全面、合理,尊重農民意愿,堅決不搞一陣風、一刀切。合理高效地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由近及遠、從易到難逐步推進,最終達到全面覆蓋。
[參考文獻]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EB/OL]. 中國城鄉規劃網.http://www.countryplan.cn/html/3969/3969.html.
[2]冉全,羅忠富,蒙桂娥等.貴州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2,2(04):53-54,60.
[3]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N]. 2011.8.24.
[4] 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EB/OL].書通網. http://www.kj-cy.cn/htm/2014225/46750.html.
(作者單位: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一四二隊,貴州 貴陽 55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