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李俐
摘要:
隨著社會工作的發展,高校社工社團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鍛煉實務能力、鏈接外界資源和宣傳社會工作的重要平臺,其發展越來越受外界關注。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訪談法、參與式觀察等方法,從自組織理論視角探討出了目前高校社工社團存在組織定位不清晰,社會認可度低,可用鏈接資源有限,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尚未形成遠離平衡的組織系統,社團成員非線性發展不足等發展困境。并對此建議高校社工社團認清發展形勢,明確發展方向,加強內外互動,增加非線性,完善各項體系機制,以促進其朝著更組織化、專業化和有序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自組織理論;高校社會工作社團;發展困境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作為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一大力量,自2000年以來,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推動了社會工作教育的極大發展。隨著國家有關第三部門、NGO以及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的系列政策的出臺,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老師們也積極響應,或創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或鏈接相關機構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與此同時,高校中也涌現出一批批由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自發組織形成的高校社會工作社團,如濟南大學同心圓社會工作協會。此類高校社會工作社團以實現成員的共同抱負、增強個人實務能力和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為目標,由學生自愿組織形成公益性的學生組織。
本文認為,高校社會工作社團(簡稱社工社團)是指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本著鍛煉自身能力,發展社工專業,服務社會理念,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按照章程開展活動,為需要的人群提供相關服務而自發組織形成的非營利性學生組織。與其他志愿服務類社團相比,高校社工社團更多地是利用自身專業所長,運用社會工作專業助人理念和技巧,致力于幫助有需求的人群;同時向高校學生提供服務,宣傳社會工作專業,促進社會工作在高校的發展,并與校外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合作,提高自我的實務水平,檢驗自我理論學習成果,共同推動社會工作在國內的發展,為更多人所認可和接受。可以說,高校社工社團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對于推動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舉足輕重。本文基于自組織理論,認為高校社會工作社團可以通過一種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的發展路徑,最終形成一個有法律地位、組織結構完善、人力財力充足的NGO組織,可以為更廣泛的人群服務,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推動社會工作的長足發展。
1.高校社會工作社團的基本特征
除了具有公開性、公益性、服務性、志愿性等一般公益類社團共有的特征之外,高校社工社團還具有:其一專業性,社工社團由學生依托社會工作專業自發組織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接受社會工作教師的專業指導,遵循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進行助人活動的學生團體,其本身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質。其二實踐性,社會工作專業本身就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學科,這也就要求社工社團的發展更多的注重以實踐為主的校內外活動,積極建設可供實踐的合作平臺,以增強社團成員的實踐能力、社交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2.高校社會工作社團與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關系
近幾年,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迅猛發展,勢頭蒸蒸日上,深受政府重視和人民喜愛。目前,我國共有2452家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其中浙江、廣東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數量突破400家,國內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政府主導、民間運營、高校參與”的特點[1]。從官辦到民辦,再到教師領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密切了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與高校社工社團的合作。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需要專業的學生志愿者幫助其開展服務,以滿足機構及民眾的需求;高校社工社團則需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這樣的校外實踐平臺,鍛煉其成員能力,擴大社團影響力。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與高校社工社團兩方合作,相輔相成,有助于雙方長期發展。
3.高校社工社團與自組織理論的關系
對于高校社工社團來說,本身具有自組織系統的特征性。無論從系統構成要素,還是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來說,高校社工社團的構成系統要件和組織特征都具有系統性。因此,對于社工社團這類具有系統性公益性學生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來說,自組織理論視角可以很好地契合解釋復雜組織系統的演化和發展機制,即面對諸多社團發展的內部和外部問題,自組織理論可以更好地指導類似于同心圓社工協會這樣的社工社團,通過增強自身的有序性和組織結構的演化來適應外部環境約束的發展機制,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變,這無疑為研究高校學生社工社團的發展提供了契合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4.高校社會工作社團發展的困境分析
4.1組織定位不清晰,高校社工社團社會認可度低
目前,在高校社工社團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組織定位不清晰,很多學生和市民不了解社會工作,不能準確地區分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的不同等問題,致使很多人經常將社工社團的活動簡單的理解為單一的志愿服務活動,導致社會工作認可度低,活動參與人數少,品牌活動影響力不足,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高校社工社團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4.2可用鏈接資源有限,高校社工社團發展舉步維艱
作為一個依托社工專業建立的社團,必然離不開專業的指導。只有從專業性入手,才能更快地找到社團存在的問題,幫助社團解決問題,促進社團良性發展。但很多社團尚未能很好地利用指導教師這一優勢資源,使其崗位形同虛設,甚至少數社團無專業指導教師,學生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可能會因缺乏專業指導而導致活動效果減弱或失敗,甚至出現社團發展方向偏離等嚴重問題。另外,作為一個高校學生社團,在資金獲取和物資支持方面,均無法與NGO、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甚至是高校學生組織(學生會)相比。高校社工社團面臨資金緊張、物資困乏,加之,學校支持力度低,社團可用鏈接資源有限,導致高校社工社團發展舉步維艱,一步步走向惡性循環的死路。
4.3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尚未形成遠離平衡的組織系統
耗散結構明確指出遠離平衡和非線性可能是推進系統產生有序結構的有序之源[2]。高校社工社團作為大學生自發組織的公益性團體,需要建構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組織激勵機制來促進其自身的發展。研究中發現,由于內部規章制度管理體制不完備,部門分工不明確,社團活動單一,組織合作形式單調,使得社會工作的很多方法技巧和理念并不能在活動中直接展現和宣傳,導致在活動中不能體現出專業特色,突出專業技巧,甚至被誤認為是普通的志愿者服務,而降低了社團影響力,阻礙社團的發展。另外,社團負責人仍然秉持傳統剛性管理思維,在管理方式上存在著公式化、簡單化的問題,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社團難以建立良好的競爭與協同關系,也很難有效發揮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無法利用組織漲落現象來觸發社團管理工作的結構性突破。
4.4社團成員非線性發展不足,難以激發組織內部的活力
自組織理論認為,系統要素間的非線性作用是系統有序的重要動力。高校社工社團系統各部分和要素間的非比例、相互作用的關系,使得整體不再是簡單地被認為是全部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現不同于"線性疊加"的增益
[3]。對于一個具有多要素、多組織結構、多層次的高校社工社團來說,要形成高校社工社團的自組織力量,必須發展各要素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從而出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增益。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下,社團成員作為獨立元素,參與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所有的社團結構要素均通過社團這個主體進行連接,但參與社工社團系統發展的各個要素,缺乏一種相互整合成有機整體的力量,難以成為相互干擾、制約的相關要素,從而內部各要素之間無法通過有序結構顯現出整體的相干性效應,致使組織內部活力缺乏。
5.高校社會工作社團發展的建議及對策
5.1認清社工社團的發展形勢,明確社團進一步發展方向
一是深刻認識社會工作的宏觀環境。隨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等社工政策的出臺,中央對社工發展和社工人才隊伍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各省市也發布了適應本省市發展的相關政策,這對于各地的社會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件喜事。二是深刻認識社會工作的發展空間。《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改革、完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實踐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實習督導制度,加大實踐教學和實習基地建設力度。組織實施社會工作教育與研究人才培養引進工程,適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發展需要,重點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素質社會工作教育與研究人才[4]。三是深刻認識社會工作各種組織的發展基礎。隨著中國社會工作學會的成立,與社會工作聯合會和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形成社會工作業界三會并立的局面。此外,全國60多個地區成立了地方性社會工作協會,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的社會工作行業協會在各方面探索了很多很好的本土做法。同時,社會工作組織的發展等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對其發展的大量研究,取得豐碩的理論成果。這些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為進一步完善高校社工社團提供了理論依據。
5.2加強校內外的聯系互動,建立有效的社團開放機制
在認清形勢,明確發展方向的同時,社工社團的發展離不開開放性體系的建立。自組織理論認為,一個組織系統若想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則其必須具有開放性,即高校社工社團發展必須加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具體來說,開放機制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積極尋求學校和指導教師的支持與幫助,申請活動經費和獲得更專業的活動指導,并充分利用學校閑置的硬件設施。第二,加強高校社團之間的交流,相互連接資源,探索社工社團發展模式,爭取建立全面發展的社工社團。第三,結合本省市的情況,密切聯系社工機構、婦聯、殘障中心等組織,定期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建立長效的交流合作機制。第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網絡虛擬平臺,加強與省外甚至國外社工社團的交流互動,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強化對社會資源的挖掘整合,建立有效的社團開放機制。
5.3完善各項有效地機制體系,形成遠離平衡的組織系統
自組織理論視角下,遠離平衡態即自組織理論的非均衡性問題——“非平衡態是有序之源”。因此,要形成有序的社團結構就需要遠離平衡態,就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考核激勵體系。就社工社團言,在明確社團管理目的,細化組織結構基礎上,建立各項有效的機制體制,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第一,健全組織激勵體系。根據學生參加活動的情況、平時表現和社會工作服務成果等方面,以社員的綜合素質為輔助參考,采取民主表決的方式,科學合理地對成員進行考核激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感、積極性和滿意度。第二,完善教師專業指導制度,進行長期規劃。要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利用各種資源優勢,加強專業老師對社團長期規劃的指導。第三,建立有效地競爭和協調機制。社團要堅持以活動為載體,鏈接各種資源,擴大活動范圍,調動社團成員的積極性,使成員更多接觸外部資源,掌握有效外界力量,協調各方資源。社團負責人也應在社團中營造一種競爭氛圍,鼓勵社團內部形成良性競爭,包括各部門之間的競爭和社團成員之間的競爭,在競爭的基礎上形成自我協調的機制。
5.4增加社團成員的非線性,激發組織內部的發展活力
高校社工社團的主體是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是促進社工社團發展的根本動力,各具差異的成員參與到社團中來,會使社團系統成為一個非常復雜的非線性作用體系。因此,充分發展成員的非線性,加強成員之間的交流及相互作用,才能促進社團的有序發展。對社工社團來說,突出社團成員的主體性和專業特色性是社工社團發展的前提。掌握社工專業知識,合理運用專業技巧,熟練掌握社工方法和模式,隨想隨思隨學習,增強成員個體的參與性、認同感和積極性,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另外,加強對學生社團干部的選拔、培養、使用和考核,建立合理的社團負責人選拔任用制度,對于激發社團成員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馮浩.淺析高校教師領辦社會工作機構中的管理倫理議題[J].社會工作,2014,(4):72-78.
[2] G.Nicolis,I.Prigogine.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librium Systems, Dissipative Structures to Order through Fluctuations,J. Wiley & Sons,1977.
[3] 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151.
[4] 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111/20111100197275.shtml.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 100089;共青團濟南市長清區委,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