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新,彭清輝,劉 英,譚杰揚,曲 娜
(1. 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 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南 長沙 410004)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推進湖南省精細農業發展的思考
金龍新1,彭清輝2,劉 英1,譚杰揚1,曲 娜2
(1. 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 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南 長沙 410004)
精細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理念和重要生產形式。對精細農業的概念和特征進行簡要介紹,并就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湖南省發展精細農業的途徑提出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積極推進“雙穩雙擴雙提”,在產業布局上積極推進“兩區兩帶”錯位發展,在農產品品質提升上積極推進“雙綠”行動,在生產經營方式轉變上積極推進“精細化+”,在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上努力實現“三高”,在培育發展新動能上積極推進“雙改雙返”,在重大項目抓手上推進“五個三”工程等建議。
精細農業;農業現代化;發展;思考
湖南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農業既是其優勢,又是其“短板”。當前,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競爭力不強以及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問題[1-4],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亟需破解的難題。2016年11月,湖南省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以此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可見,精細農業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扮演著關鍵環節的“角色”,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5]。如何加快推進湖南省精細農業發展,是必須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課題。
1.1 精細農業的概念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精細農業在20世紀90年代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相對于粗放農業,精細農業是通過精細可調控的生產和管理的方式來確定經濟、合理的投入,高效利用農業資源,從而獲得經濟、環境等方面最高回報的一種管理策略和技術體系[6-7]。
精細農業不是一個固定的技術系統,而是一種通用的農業管理理念,主要是利用信息和知識精細管理復雜的農業生產系統,將經驗型、定性化為主的粗放型業,向知識性、精細化管理的現代化農業經營方式轉變[8]。發展精細農業重點是推進科技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等與農業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是為實現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轉方式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8]。
1.2 精細農業的特征
1.2.1 產業定位精準 這是發展精細農業的基礎,主要以著眼宏觀謀劃產業、立足中觀發展產業和聚焦微觀做精產業為路徑來實現產業精細定位。
1.2.2 生產技術精細 這是精細農業的顯著標志,也是發展精細農業重要的環節。精細農業倡導通過集成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與農業裝備實現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和流通等各環節標準化。
1.2.3 經營管理精致 在生產和經營管理環節,精細農業要求精耕細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益。
1.2.4 業態發展精妙 精細農業倡導全產業發展,通過開發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來提高精細農業發展層次和水平。
1.2.5 要素配置精細 精細農業注重耕地、資金、科技等資源及實施主體等要素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要素使用效益、效應最大化。
1.2.6 市場對接精細 精細農業以高質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產品市場有效率、高產品市場到達率和高產品市場合作率,來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和品質的要求。
近幾年,盡管湖南省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一定基礎,但問題仍很突出。從產業結構看,糧食、生豬獨大,經濟作物面積不足種植業總面積的30%,林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2015年僅為5.64%,上升空間很大,牧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為28.45%,但草食動物、水產品明顯不足。從農產品品級結構看,以“大路貨”“原字號”為主,水稻以品質不占優的秈稻為主,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不足53.3萬hm2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只有38%,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只有2.1∶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每兩年評定一次)中,糧油類、蔬菜類、果品類湖南省僅占全國的4.27%、3.24%、3.27%,與其農產品品種數量極不相稱。從環境承載力看,資源錯配問題突出,全省25.8%的農田灌溉用水和18.3%的農田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達到94.7萬hm2,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22.9%,全省2/3的耕地土壤不同程度酸化,2/3的水田是中低產田,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從農業生產成本看,全省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相比2000年,分別上漲1.05倍和6.8倍;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低,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約為0.45;每年化肥使用量達840萬t,農藥使用量達12.4萬t。從產業形態看,湖南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盲目跟風比較多,特色和優勢不突出,農產品品牌呈現小而弱的特點。從農業發展理念看,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帶來農業發展日趨保守,新產業與新模式推廣不快等。
湖南農業所面臨的困境,問題主要在農業供給側方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解決總量與質量、品種與結構、成本與效益、需求與資源合理銜對接問題。以精細農業為引領,找準本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湖南應以改革為手段,以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為路徑,積極推進農業精細化發展。
3.1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積極推進“雙穩雙擴雙提”
3.1.1 穩定糧食生產 到2020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 000萬t左右。糧食生產瞄準“優質專用”這一基本要求,雙季稻區推廣“早超晚優”種植模式,生態良好的丘陵區域大力發展單季高檔優質稻、再生稻,大湘西和湘南緩坡山崗地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馬鈴薯、高蛋白食用大豆、薯類、蕎麥和高粱等優質專用旱糧生產,通過補助政策引導,推廣糧改飼和糧經、糧豆復核種植模式,逐步提高優質旱糧、飼料糧在糧食中的比重。
3.1.2 穩定商品豬養殖 按照“健康、生態、規?!币?,推進生豬養殖向湘西、湘南丘陵山區和優勢產區轉移,減少水網區域生豬養殖總量,四水主干支流沿岸基本退出生豬養殖;加快發展寧鄉花豬、沙子嶺豬、大圍子豬和黔邵花豬等優質地方品種豬。
3.1.3 擴大優勢特色經濟作物生產 按照“綠色、特色、標準化”要求,優化經濟作物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重點發展蔬菜、油料、柑橘、茶葉、時鮮水果、花卉、道地藥材、煙葉、食用菌等產業,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認定特色產業基地示范縣;建設湘南甜橙、湘西寬皮柑橘產業帶,打造武陵山脈、南嶺山脈、羅霄山脈以及長岳山丘區等U型優質綠茶帶、雪峰山脈優質黑茶帶、環洞庭湖優質黃茶帶、湘南優質紅茶帶。
3.1.4 擴大生態草畜產業規模 鼓勵和扶持牛羊養殖家庭牧場,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開展優質飼草料種植推廣補貼試點,引導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擴大牛羊等節糧型草食牧業發展,建設一批現代草地畜牧業生產示范基地;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扶持種養加一體化的生態循環乳品龍頭企業,支持牧草(青貯玉米)機械化生產、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和優質巴氏鮮乳加工生產。
3.1.5 提高生態林產比重 一是以國有林場、集體林場、林業合作社、營林大戶為主體,采取新造與現有林培管提質相結合,大力建設無節良材基地。二是以發展珍貴樹種為重點,大力推進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積極利用國家大力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有利契機,繼續推進“十百千珍貴樹種培育活動”(十個珍貴樹種苗木培育基地、百個珍貴樹種培育示范點、千萬株珍貴樹木進農家),大力發展楠木、椿木、紅豆杉等珍貴樹種,優化林分結構,培育大徑材和珍稀材,大幅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推進林業發展方式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三是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油茶、林果、花卉苗木、中藥材、林下養殖,推進林產業的規?;?、專業化、標準化發展,建設一批標準化油茶示范基地、林果示范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中藥材基地、林下養殖基地。
3.1.6 提高特色水產比重 以名、特、優水產為抓手,大力調整水產養殖結構,加大標準化池塘建設力度,因地制宜推廣“稻漁共生”“魚—菜”綜合種養模式。
3.2 在產業布局上,積極推進“兩區兩帶”錯位發展
3.2.1 長株潭都市農業區 圍繞“城”字和“兩型農業”做文章,著重推進都市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滿足城市發展對優質稻、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有效供給。
3.2.2 環洞庭湖平湖生態農業區 圍繞“湖”字和“規模農業”做文章,著重推進優質商品糧、優質棉麻等優勢農產品和水產養殖業發展,打造全省綜合性規?;笞谵r產品商品化生產基地和環洞庭湖生態漁業經濟圈。
3.2.3 湘中南丘崗特色農業帶 圍繞“特”字和“循環、立體農業”做文章,著重推進優質糧油、特色禽畜、特色果蔬、煙草和油茶等高效經濟作物發展。
3.2.4 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片區山地生態農業帶 圍繞“山”字和“生態農業”做文章,著重推進茶葉、綠色藥材、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特色種養業和生態林產品發展。
3.3 在農產品品質提升上,積極推進“雙綠”行動
3.3.1 產地綠色治理 大力推進以園藝作物為重點的有機肥、緩控釋肥替代計劃,推廣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創建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示范縣;出臺有機肥、綠肥生產、使用扶持政策,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抓好糧食主產區秸稈綜合利用,健全秸稈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扶持秸稈綜合利用實體,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循環農業示范場;加強畜禽糞便和病死畜禽處理設施建設,整縣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實現畜禽養殖密集區養殖廢棄物集中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畜禽糞污第三方治理和社會化服務;強化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開展耕地污染防治綜合技術集成與示范和治理式休耕試點。
3.3.2 產品綠色升級 以“綠色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全程化監管”為著力點,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創建“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扶持綠色(有機)食品示范基地;對生態條件相對較好的大湘西貧困地區,要采取補貼政策,扶持綠色食品認證;深入實施“湘”字號農副產品品牌戰略,加大名優特產品品牌整合,培育湖南農業的“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抓好追溯體系、檢驗檢測體系、風險評估體系建設和質量安全縣創建,加快建立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接的省級質量追溯平臺,構建覆蓋市、縣、鄉鎮并延伸至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完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風險評估制度。
3.4 在生產經營方式轉變上,積極推進“精細化+”
3.4.1 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規?;?積極推進小農現代化,發展職業農民和農業生產大戶、規模農民專業合作社、特色家庭農場和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
3.4.2 聚焦“安全生態”,推進標準化 大力推廣環境友好、安全生態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著力推進菜果茶標準園、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
3.4.3 對接“節本增效”,推進機械化 積極培育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不斷提升作業服務能力;規范實施好購機補貼,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設立財政融資擔?;?,充分調動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努力突破水稻機插、烘干及油菜高密度直播等關鍵技術環節,在全省范圍內實施大型自動化育秧設備、遙控飛行植保機、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購置補貼,實現水稻、油菜主要生產大縣全程機械化覆蓋;研發推廣農機與農藝融合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努力提高經濟作物和林果地墾復及林果采收、貯運、保鮮業機械化水平;改進養殖工藝,研發推廣飼料加工、喂養、糞便清理、控溫控濕、動物防疫、牧草收割等智能化、自動化機械設備,擴大養殖機械購機補貼范圍,支持基礎設施改造,提高養殖場設施化裝備水平;扎實推進特色農業設施化,因地制宜推廣光伏大棚、溫室、節水灌溉和溫光肥精準控制等設施。
3.4.4 著眼“湘品出湘”,推進品牌化 深入實施“湘”字號農副產品品牌戰略,加大名優特產品品牌整合,培育湖南農業的“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在糧食、肉食(含畜、禽、水產品)、果蔬、油料(含菜籽油、茶油)、茶葉、生物制藥和林產等優勢特色產業內集中扶持建設在全國有影響的知名品牌。
3.4.5 緊跟“互聯網+”潮流,推進信息化 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攻關,加強精準農業技術研發,加強農業遙感應用研究,發展農用航空,精細配置耕地資源,精準推行農情監測、生產監控、遠程診斷以及精準施肥、節水灌溉、智能養殖等信息化管理,盡快開發出適合我省實際的智慧農業、立體生態農業、互聯網農業模式的技術和樣板;積極促進移動互聯網企業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特色基地對接,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園區,建成一批集智能感知、智能傳輸、智能控制為一體的設施化畜禽、水產養殖場;推進農業資源區劃數據庫和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強化農業資源管理、生態環境、災害防御等監測預警;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支持電商、運輸、商貿、供銷、郵政、物流、金融和通信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廣農村商貿綜合服務體電商新模式,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子化交易改造。
3.4.6 瞄準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推進融合化 一是大力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入實施“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集中扶持優勢區域、優勢產業中的領軍企業,做大做強全產業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群體,帶動全省農業更好地走向市場化、產業化;深入推進特色縣域經濟農產品加工重點縣建設,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縣域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支持糧油加工企業節糧技術改造,推動馬鈴薯等主食產品開發,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試點,支持以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物流、冷鮮上市為主攻方向的現代屠宰企業發展。二是加快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鼓勵企業、農民合作社向農產品加工、物流、倉儲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領域投資,為農戶提供農資配送、代耕代種代收、統防統治、動物防疫、烘干儲藏、農產品直銷和冷鏈物流配送等規模化專業化服務;推動供銷合作社、郵政與新型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加快推進快遞下鄉工程,改善農村地區電子商務服務環境;進一步完善糧食收儲網點,加強重點中心糧庫建設,加強糧食儲運監管物流網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現代化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中心、冷鏈體系建設。三是促進創意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開展休閑農業、休閑漁業示范創建,培育一批休閑旅游農業示范村、示范園及田園綜合體,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富有鄉村特色的養生養老基地;推進鄉村規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引導農村二三產業集中布局,推進農村新型社區與產業園區兩區同建,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實現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共同發展;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切實抓好產城融合示范區示范試點,力爭形成可推廣和可復制的經驗,推動全省產城融合建設規范有序開展。
3.5 在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上,努力實現“三高”
3.5.1 高科技支撐能力 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強化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生態環保、智慧農業、避災減災等領域科技攻關和共性關鍵應用技術集成、推廣,提高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和質量監測等環節科技化、機械化、標準化、設施化、智能化水平;力爭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良種覆蓋率超過85%,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超過90%,化肥綜合利用率達到40%。
3.5.2 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 全面治理耕地拋荒,持續推動中低產田改造,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抓好防洪抗旱設施建設和節水改造;力爭到202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4。
3.5.3 高水平生態條件 全面加強農業突出環境問題治理,推進國土綠化提質,加強水生態治理;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田實施保護性耕作比例、中、輕度重金屬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別達到59%、75%、85%、50%、60%。
3.6 在培育發展新動能上,積極推進“雙改雙返”
3.6.1 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按照“三權分置”要求,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財政獎補政策,讓有意愿承包經營農村土地的農戶、社會能人有信心、有定力;探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完善農村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將年度農村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農產品冷鏈、初加工、休閑體驗和倉儲等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3.6.2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有效途徑;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支持產權入股、經營權入股等多形式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對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集體經營性資產,鼓勵各地探索將股權量化到村到戶,作為村集體或農戶持有的股權,讓農民長期受益;完善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國有林場配套改革,激活經營機制。
3.6.3 推進資金返鄉 繼續強化財政資金投向農村,調整支出方向,重點支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現代農業裝備、重大技術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創業、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等;優化支持主體和方式,推行以獎代補和貼息,主要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糧食生產大縣、養殖大縣、生態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傾斜;整合資金渠道,推行“專項+責任清單”進行資金整合,避免撒胡椒面。將建設農業種植園區和發展特色產業,與支持扶貧產業結合起來。落實對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推進農業保險體制機制和產品創新,支持涉農金融服務創新,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加大糧食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信貸支持力度。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信貸資產、大型農機具質押、抵押貸款試點;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探索開展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設施農業保險、農機保險;完善農業保險和風險分擔機制,發揮財政、金融聯動效應,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農村聚集。
3.6.4 推進創新創業人才返鄉 完善返鄉創業創新服務體系,降低返鄉創業前置條件。針對返鄉創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注冊難、融資難、用地難、引進人才難和技術獲得難等問題,出臺一系列指向清晰、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及時將返鄉創業納入社保、教育、住房和醫療等公共服務范圍;實施返鄉創業培訓行動計劃,扶持一批返鄉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
3.7 在重大項目抓手上,推進“五個三”工程
3.7.1 加快推進“三區”建設工程 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啟動湖南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劃定工作。在洞庭湖區、衡邵婁永等宜糧區,依托優質稻生產優勢縣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在生產條件、生產成本具有相對優勢區域,依托畜禽水產、蔬菜、水果、茶葉、油茶、中藥材等優勢縣建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依托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黔陽冰糖橙、炎陵黃桃、江永香柚、華容芥菜、沅江蘆筍、新晃黃牛、寧鄉花豬和漢壽甲魚等地域標志農產品,建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功能區和保護區內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精準化管理,明確建設標準和管護責任,完善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要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體系。
3.7.2 持續推進“三個百千萬”工程 “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做大做強100家全產業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且配套建設200 萬hm2標準化優質專用原料基地,以此帶動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繼續扶持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力爭總數突破3 500家;扶持5萬戶家庭農(牧、漁)場?!鞍倨@萬名”科技興農工程,以縣市區為單元,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100個覆蓋面大、設施完備、裝備水平高的高標準農田示范片,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建設1 000個主導產業突出、產品特色明顯、生產要素聚集、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現代農業產業省級示范園;組織1萬名農業科學技術人員為百片、千園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服務?!鞍俪乔ф側f村”新農村建設工程,以提升104個縣城和1 001個建制鎮“兩型”小城鎮建設為依托,在全省選擇1萬個村率先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配套改革,到“十三五”末,全省建成2 000個美麗鄉村。
3.7.3 積極推進“三個試驗區”試點工程 運用各類調控措施,聚集大產業,建設大基地,扶持大龍頭,推動以糧食和生豬等優勢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聚,打造糧食、油料、茶葉、蔬菜、水果、草食動物、禽類、水產、竹木、中藥材等10大產業連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經濟效益好、市場化程度高的產業聚集區。以湘西自治州和羅霄山脈貧困縣為重點,選擇農業鏈條完整、農業功能多樣、農業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協調的縣、市,整建制推進省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切實抓好寧鄉縣、漢壽縣、大祥區、祁東縣、沅陵縣等5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區建設,示范帶動全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7.4 積極推進“三個園區”提質工程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新園等園區申建、管理、監測評價辦法,積極引導資金、人才、土地、新型經營主體向園區集聚,將原用于扶持特色縣域經濟的農產品加工重點縣建設資金,在期滿后使用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上來。抓好永州、望城、衡陽、岳陽、湘潭等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支持園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人員創業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建設一批“星創天地”。
3.7.5 積極推進“三個短板”補齊工程 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切實抓好瀏陽、茶陵等20個試點縣(市、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堅持“四個統一”“兩個結合”的原則,按照“多個龍頭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的思路,探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整合涉農資金的新模式和經驗;引導金融機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信貸支持,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貼息政策。二是水利發展補強提升工程,圍繞防洪抗旱,加快抓好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區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謀劃衡邵干旱走廊治理、洞庭湖北部水資源配置重大引調水工程;繼續推進“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加快農村重點骨干山塘清淤擴容、河湖連通,加強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及配套溝渠建設,完善灌排體系。三是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重點是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如農業面源污染、重金屬修復治理等;自然生態修復與保護,如生態保護區建設、石漠化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等。
[1] 葉 丹,黃慶華,劉 晗.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農產品結構優化路徑與機制研究[J]. 世界農業,2016,446(6):199-202.
[2] 魏后凱, 韓 磊. 中國農業發展的中長期展望[J]. 中國經濟學人:英文版,2016,11(4):46-67.
[3] 萬寶瑞. 加快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2016,(4):4-8.
[4] 王 偉. 論新形勢下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J]. 知識經濟,2016,(6):22-24.
[5] 柴民杰,陳海燕,李 磊. 精細農業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5,36(5):342-344,348.
[6] 汪懋華. “精細農業”發展與工程技術創新[J]. 農業工程學報,1999,15(1):1-8.
[7] 羅錫文,臧 英,周志艷. 精細農業中農情信息采集技術的研究進展[J]. 農業工程學報,2006,22(1):167-173.
[8] 王 玲,呂學謙,汪懋華.精細農業要落地[J]. 高科技與產業化,2015,11(7):36-43.
(責任編輯:朱 蓓)
Thinkingon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PrecisionAgricultureinHunanProvinceunder
theSupply-sideReform
JIN Long-xin1,PENG Qing-hui2,LIU Ying1,TAN Jie-yang1,QU Na2
(1. Hunan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 2.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4, PRC)
Precision agri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farming industry.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w to develop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Hunan under the supply-side reform are proposed, which as some refer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r our decision-makers: (1) promote “the double-stabilization, double-expansion and double-promotion” 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2) promote the sup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two-regions and two-belts” on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3) promote “double-green-action” on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4) promote the delicacy managemen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5) realize “triple-highs” on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6) promote “double-reforms and double-returns” on the new impetu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7) promote “five-three-projects ” on the progress of major projects.
precisio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S231
A
1006-060X(2017)05-0102-05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5.029
2017-03-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1601097)
金龍新(1972-),男,湖南隆回縣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與區域發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