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珣+韓莉+王秋麗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治療的療效。方法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常規藥物療法進行治療,觀察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靜脈溶栓的療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管再通率,以及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發生率。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對照組患者,血管未通率低于對照組患者,臨床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靜脈溶栓的方法治療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十分理想的療效。
【關鍵詞】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2.0.02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心血管類疾病,在臨床上具有休克、心律失常、胸腔疼痛、上腹部疼痛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臟衰竭,從而導致患者死亡。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主要是人體的冠狀動脈阻塞,造成極性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等病癥,損傷患者心肌收縮功能,病對患者其它臟器正常供血造成影響。急性心肌梗塞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有著極大的威脅,因此,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當中,在傳統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可采用靜脈溶栓治療的方法,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2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觀察組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9.2±3.5)歲;對照組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61.8±3.3)歲。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符合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癥狀的判定標準,均具有心肌酶提升、特異性心電圖改變等癥狀,胸部疼痛30 min以上口服硝酸甘油后癥狀未緩解。其中,包括廣泛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19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25例、下壁心肌梗塞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靜脈溶栓治療禁忌癥,兩組患者在臨床表現、病程、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治療,進行心電圖、凝血功能、心肌酶譜的檢測,使用波立維300 mg/d,使用阿司匹林300 mg/d進行治療,服藥2 d后,波立維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1]。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本檢查及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靜脈溶栓的方式進行治療,使用尿激酶藥物進行治療。在
100 mL5%濃度的GS中加入150萬U的尿激酶,將尿激酶注射劑進行稀釋,采取急性靜脈滴注的方式,在30 min之內完成藥物注射,1次/d[2]。對患者進行APTT檢查,結合檢查結果,進行相應的低分子肝素治療,防止患者發生溶血過度的現象[3]。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評定標準為,注射靜脈溶栓藥物2 h之后,患者心電圖ST發生50%以上回落,治療3 h之后,患者胸痛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房室內阻消失、產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具有一過性竇性心動過緩。按照TIMI分級標準,對患者進行血管造影檢查,如達到2級或3級,則判定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如上述條件不符合,則判定為血管再通失敗。此外,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病死、室顫、休克、心衰、右束支阻滯等臨床癥狀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對照組患者,血管未通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此外,經對比研究表明,在患者發病6 h以內進行治療,能夠達到80%以上的血管再通率,而在發病6~12 h內進行治療,血管再通率僅為40%,由此可見,對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越早進行溶栓治療,療效越理想。
3 討 論
在心血管類疾病當中,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類型,具有病情復雜、病程發展快、發病急驟等特點,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可能造成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癥狀,甚至導致患者的死亡。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由于血管內通路受到冠狀動脈硬化斑塊或血栓的堵塞,造成心肌缺氧性或缺血性壞死,進而造成心肌功能或其它臟器功能障礙[4]。在以往的治療當中,通常采用傳統的常規藥物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但療效十分有限。基于此,可采用靜脈溶栓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后血管再通率,降低臨床癥狀的發生機率。
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療當中,采用靜脈溶栓療法,主要是為了對患者冠脈血流加以改善,縮小心肌梗塞面積,防止發生心肌缺血過剩的現象,從而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5]。在靜脈溶栓治療中,應用的尿激酶藥物自身不具有抗性,能夠轉變纖溶酶原產生纖溶酶,對纖維蛋白進行降解,從而使血栓溶解。在臨床治療中,尿激酶對血栓纖溶酶原的溶栓作用要由于鏈激酶等藥物,同時在治療當中不會產生太大的不良反應,因而在臨床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早期靜脈溶栓的過程中,使用尿激酶藥物,能夠同步進行纖溶和凝血,在凝血過程中,血小板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在靜脈溶栓治療當中,應當輔以口服阿司匹林的方法進行治療。經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血管再通率達到了75.76%,高于對照組的12.12%;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發生率僅為15.15%,低于對照組患者的54.55%。
綜上所述,對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采用靜脈溶栓的方法進行治療,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建海,陸建瓊,黃海燕.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11):47-49.
[2] 徐寧娜.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輔助靜脈溶栓治療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07(13):87-88.
[3] 歐 艷,巴登其其克.淺析靜脈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6,(21):66-67.
[4] 黃秀琴,黃貴生.早期嚼服氯吡格雷及阿斯匹林聯合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3):2433-2434.
[5] 章日春,王 剛,劉 江.早期嚼服氯吡格雷及阿斯匹林聯合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12)2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