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光紅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整體護理干預對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取在我院接受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的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整體組(實行整體護理干預)與常規組(實行常規護理),各49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 整體組患者護理前的焦慮、抑郁評分與常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與常規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實行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且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整體護理干預;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影響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4..01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臨床對冠心病的治療一般選用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雖然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但是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的康復。相關研究表明[1],在治療冠心病的過程中實行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次研究主要選取在我院接受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的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接受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的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整體組與常規組,各49例,整體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5.5±18.5)歲。常規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6.5±18.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實行常規護理,整體組實行整體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術前干預
患者接受手術之前會出現較多的負面情緒,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的開導患者,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建立治療的信心。此外,還需要將手術過程中所使用的器械,包括支架以及引導鋼絲等進行準備,叮囑患者術前6 h禁食,便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1.2.3 術中干預
手術過程中讓患者取最佳體位,待其情緒穩定之后開始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手掌溫度、顏色的變化,若出現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及時的處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2.4 術后干預
手術完成之后將患者送入重癥監護病房,密切觀測患者的血壓以及心率狀況。為促進造影劑的排出,還應該給予患者1500 mL的溫開水飲用。手術完成3天之內避免在穿刺側進行血壓測量等相關操作,時刻保持穿刺點的干燥清潔,避免進行劇烈的運動。
1.3 護理觀察指標
采用自制評分表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實驗中對數據均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整體組患者護理前的焦慮、抑郁評分與常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與常規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整體組出現出血患者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0%(1/49);常規組出現出血患者2例,迷走神經反射患者1例,心律失常患者2例,橈動脈痙攣患者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2.2%(6/49),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臟類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患者的危害較大。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患者的創傷較小,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的護理干預不但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還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所以,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非常重要的。整體護理干預是新型的護理方法,通過給予患者術前、術中以及術后的全方位的干預可有效的消除患者的焦慮以及抑郁狀況,提高治療的依從性,還可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進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2]。
綜上所述,對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實行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且并發癥較少,有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亓春霞.護理干預對經皮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3):1460-1462.
[2] 劉建蓉.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30):3393-3394,3395.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