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鷹
摘 要: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微課已成為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青睞的教學手段。文章敘述了高職語文微課的內涵、意義和現狀,提出了有效運用微課教學手段的途徑,旨在說明微課的廣泛應用必將加快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微課;內涵;策略
一、引言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職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微”時代。微課以其短小精悍、靈活多樣而贏得了語文教師和高職生越來越多的青睞。但是高職語文微課的內涵到底是什么?目前高職語文使用微課教學的現狀是什么?如何有效運用微課教學手段?這些都是高職語文教師需要了解的問題。
二、高職語文微課的內涵
高職語文微課就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高職語文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它具有以下特點。
(1)教學時間簡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間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
(2)教學內容集中。相對于授課內容較寬泛的語文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精簡,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
(3)教學主題突出。一個微課就一個主題,如果多個主題,就不是微課了。
(4)制作方便。微課內容精簡,由教師自己熟悉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組成,制作方法簡單,方便學習。
(5)成果易傳播。因為微課內容簡短、主題突出,所以,研究成果容易轉化和傳播。
三、高職語文教學運用微課的優勢和意義
1.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課程包容性強,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微課的運用有利于推動高職語文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2. 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學生的母語,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不大,而且藝術性、趣味性較其他學科突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語文微課大多生動形象,能夠更好地創造語文情境,給學生的感官帶來極大的刺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如果對某一個知識點沒掌握,還可以課下反復觀看微課,促進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通過對所教內容進行思考設計,制作微課,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此外,微課制成以后,通過一定的平臺進行傳播,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學習資源,相互借鑒, 彌補自身的不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高職語文教學運用微課的現狀
1.理解偏差
部分老師會把微課理解為公開課、示范課和實錄課。不少微課作品的設計開發源于微課比賽,只是以參賽為主要意圖,為什么要設計、開發微課和設計開發之后應該如何使用都沒有清晰的認識。
2. 設計偏低
(1)缺乏相關腳本設計。高職微課設計,先是選題,然后是教學設計,接著是微課腳本的撰寫,最后才是拍攝和制作。一些語文教師缺少相關培訓,缺乏撰寫微課腳本的意識和能力,直接根據教學設計來制作微課。這就使得微課視頻存在思路不清晰、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特色不明顯、師生互動體現不夠等問題。
(2)不注重微課與現實課堂的整合。微課設計偏重學習內容的呈現而忽略了與現實課堂以及學習過程的整合。微課的設計要從關注資源本身轉向關注資源與學習過程的有機結合。未來的微課設計將不再停留于內容的傳遞,而更注重學習活動的設計和活動過程的記錄。語文微課作為語文課堂中的核心教學資源,在與課堂整合過程中,需更注重教學設計,同時要關注教學活動的設計,使微課價值最大化。
3.形式單調
目前高職微課形式還比較單一。我們在一些微課比賽網站上可以看到一些參賽作品。他們大多是以課堂教學片段為主,制作的方式方法也大多采用攝像機課堂拍攝或錄播教室錄制。微課作品形式上比較單一。
4. 應用偏弱
不少微課作品的制作并不是為了應用,導致現有不少微課作品在應用上普遍較弱,只是為了比賽而制作,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缺乏有效的支持服務。微課的使用平臺功能比較單一,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
五、高職語文教學微課運用的策略
1. 教學設計短小完整
高職一年級學生的年齡一般處于15~16歲之間,他 們的心理發展快,思維非常活躍,思想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一部分高職生的學習意識淡薄。為此,語文學科應針對高職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各項機能。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設計多元化的微課,將課程內容細化、簡化,講解的時間不應超過10分鐘,以此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短小精悍的微視頻調動學生多感官,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2.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
在進行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和學習資源組織時都應圍繞學生展開。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先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明確什么是他們想要的,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選題設計切入點要小
高職語文微課選題設計切入點要小,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精當,有針對性,針對一個重點或難點展開。比如,筆者在設計《歸園田居(其一)》的微課時,抓住詩眼“歸”字作為切入點。從三方面詳細闡釋了陶淵明“歸”的內涵,幫助學生理解陶淵明的田園情結。教師創造情境,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的直觀感受,體會作者放棄權貴重回田園后心曠神怡的美妙心情,從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4. 微課在教學中的運用過程
(1)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微課資源,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文學常識、學習方法等進行預先了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可以把蘇軾的簡介、寫作背景、詩歌誦讀制成微課,上傳到校園網絡平臺,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
(2)課中。進入到課堂學習,微課最大特點是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和有效性。以《再別康橋》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就詩歌“三美”原則制作一個微課。在課堂上,教師不用再過多講解,只用播放這個微課,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假設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存在問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集中講解,這樣一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3)課后。課堂學習結束以后,如果仍有少數困難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難以消化吸收,可以讓其在課余時間再次觀看微課進行學習。而對于基礎較好、興趣較濃的學生,僅僅只是課堂的學習可能還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制作一些拓展性的微課,方便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
[2]張一春.精品微課設計與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
[3]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