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花
【摘要】目的 本次主要對康復護理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影響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確診的腦血管疾病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實驗組行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針對性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腦血管疾病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效果。
【關鍵詞】腦血管;康復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0..02
腦血管疾病發病、死亡、致殘幾率均較高,將對人們身心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為提高腦血管疾病治愈率,應將康復護理干預對策應用其中,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腦血管疾病,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從而使得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明顯升高,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1]。本次就我院腦血管疾病患者50例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探討,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確診的腦血管疾病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4例,年齡41~83歲,平均年齡(58.3±4.3)歲。觀察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59.7±3.6)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主要提供心理護理、飲食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早期功能康復護理,主要內容為:
(1)心理康復護理。偏癱患者由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從而影響其自理能力,多數需家人照顧,因此易認為自己將增加家庭經濟及生活負擔,此外患者由于缺乏正常的社會活動而易產生相應負面情緒(焦慮、抑郁、自卑等);偏癱患者接受康復訓練時,易因訓練過程或疾病所致生理不適、對醫護人員不信任、過度擔心療效等情況無法配合早期康復護理。針對上述情況,護理人員可通過指導家屬配合患者治療、例舉以往成功治療病例(或聘請典型病例來院舉辦講座分享治療經驗)、給予語言或肢體鼓勵等措施提高其接受康復訓練積極性及依從性。
(2)體位護理。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由于其生命體征不夠穩定,因而此階段的患者必須保持臥床休息,同時肢體需處于合適的體位,使患側的肢體關節處于功能位,必要時穿木制丁字鞋,預防垂足、側肢關節變形和攣縮等異常情況;需經常更換體位并利用較軟的物品或者軟墊等使患者保持較好的體位與姿勢,每1 h~2 h進行一次翻身,以免發生褥瘡或者其他并發癥。
(3)早期肢體康復護理。病情危重患者以生命支持為重,待患者的生命體征較穩定后,且2 d后神經系統的陽性消失,便能夠實施康復鍛煉;首先需評價患者的實際恢復狀況,依照評價的結果制定出合理科學的康復計劃,可先考慮對患側肢體進行電針治療,通過揉、搓等手法對患者肢體進行有效按摩(需由遠端至近端),鼓勵并引導患者于床上利用健側帶動患側實施主動運動,依照康復鍛煉耐受情況加減活動量,逐步使患肢的關節達到正常功能位;此外,隨著肢體的康復逐漸進行步行、立位以及坐位等平衡訓練。
(4)并發癥護理。首先應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關注患者的下肢皮膚變化情況,出現顏色變化、腫脹、壓痛等情況時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充分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頻率。
(5)出院康復指導。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需給予其康復護理指導并提供定期上門隨訪(每2~3周1次),有利于使護理人員隨時了解偏癱患者康復效果,醫生可根據隨訪反饋情況及時改變康復治療方案。此外需鼓勵患者家屬與患者加強溝通,關心愛護患者,促進其盡早康復。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后運動功能恢復的情況進行評價,評估參照Brunnstrom運動功能恢復6級分期評定表的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t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前,ADL評分實驗組為(1.78±0.23)分,對照組為(1.72±0.21)分;護理后,ADL評分實驗組為(15.17±2.05)分,對照組為(9.08±1.79)分。比較發現,實驗組評分情況比對照組好,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中老年群體是腦血管病的高發群體,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動脈的粥樣硬化,即頸動脈管壁內膜處出現脂質沉積,造成內膜增厚,出現斑塊或者潰瘍的現象,使得管腔出現狹窄甚至閉塞的現象[2]。因為腦部的供血主要依靠頸脈動進行,其供血量占據腦部血液流量>70%以上,一旦頸部動脈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會影響到頸部動脈的供血量,使得腦部的供血不足,出現缺血缺氧的狀態,引發一系列的缺血性腦血管病[3]。
腦血管病患者很多情況都是意外發生的,一般發生比較突然,大多數存在于中老年人,這種癥狀會給患者機體功能帶來嚴重的影響,嚴重者會導致生活質量降低,帶來很大的痛苦,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4]。在進行早期康復護理過程中需循序漸進切忌盲目粗暴或過量訓練,可根據偏癱患者實際恢復效果及時更改康復訓練方案[5]。本文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其中該組早期康復護理主要分為急性期、穩定期兩個階段。偏癱患者病情處于急性期時生命體征大多并不穩定或剛穩定,此時無法指導其立即實現下床運動,因此大多需于病床上完成相應康復訓練,此階段以被動運動為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注意事項:①對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時需主動詢問患者自覺狀態,避免因被動康復訓練對患者肢體造成傷害或引起生理不適感;②若患者局部經康復訓練后連續
2 d出現腫痛則提示可能發生運動性損傷,此時護理人員需暫停康復訓練并遵醫囑給予各項干預措施促進局部恢復正常后繼續訓練;③無論偏癱患者實施主動康復訓練或被動康復訓練均應由專人看護下完成,若人手不足護理人員可對患者家屬給予適當培訓后指導其實施看護。
綜上所述,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血管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琪娜,紀 蓉,阮海玲,鄭學軍,董利平,武雪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5,35:123-125+131.
[2] 李仕香.早期康復護理對腦血管疾病偏癱患者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6,08:145+147.
[3] 魯 杰.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效果探討[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08:240-241.
[4] 陳 元,葉愛霞,莊雪萍,等.急性期腦卒中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15,14(4):1615-1616.
[5] 吳海燕,賀茂林,張 彤,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綜合康復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14,14(28):3923-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