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娟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培養人的活動。?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么,探究什么,“課程目標”中有具體的體現。一是培養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二是培養認識能力,即“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四是培養崇高情感,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優秀品質,即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想方法”。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批判性、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而現在學生之所以閱讀效果不理想,關鍵在于學生沒有全心全意地去記所學知識,也就是說學生的興趣并沒有在課堂上。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要想提高學生的成績,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興趣。
下面以《爬山虎的腳》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作法和體會:
一、利用各種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習興趣
導入是課堂的起始環節,其效果與課堂教學一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投影打出墻壁上爬滿爬山虎的圖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畫面上都有什么?葉子是什么形狀?樹葉是什么顏色?它生活的條件是什么?學生一般對觀察都有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要創造條件給學生以觀察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借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所謂,“留心天下皆學問”正說明了觀察的重要性。接著,老師對爬山虎進行介紹:這種植叫爬山虎,它和葡萄苗相似,葡萄苗我們給它搭個架子它就可以向上生長了,然而爬山虎卻不用我們來幫助,它自己就能向上生長,那么,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生長的呢?
兒童教育心理學指出:小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對事物感 知的基礎上,恰當地運用課堂演示,能具體形象地展現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增強了直觀性的趣味性,加強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描述式講解、設置懸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發生了農厚的興趣。
二、利用生動的講解,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很容易產生分心,使注意分散。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后,教師應當利用生動活潑的講述,清晰悅耳的語言,真實樸素的情感,吸引學生的注意,保持學習興趣。
教師用幻燈打出爬山虎的腳的特寫,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文結合,回答問題:文章重點寫的是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在什么位置?是什么顏色的?它是怎么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它的腳有什么變化?腳有什么作用呢?再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圖:從圖上看,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顏色的?長勢如何?你看了有什么感覺?
在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求知欲望與發展其觀察能力結合起來,向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引起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引導他們通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增強學生學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的最基本的方法。這就是說,作為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去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觀察,逐漸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觀察的目的任務愈明確,觀察者對知覺的印象的反映就愈清晰,愈完整,因而,觀察的效果也就愈好。要使學生觀察有所收獲,教師必須事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和任務。
在小學教學工作中,教學的直觀性是引起學生注意的重要條件,學生的注意與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密切關系。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水平,把新知識的講解和舊知識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的注意和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是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漸近地進行教學,必須遵循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把講授新知識的內容與已有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還要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把住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引起和保持學生的注意,保持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全神貫注,積極思維。
三、利用多樣訓練方式,鞏固學生學習的興趣
記憶是心靈之倉。為了使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并把它系統化,使之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我在鞏固練習中設立了這樣的問題:1.朗讀課文第二段。朗讀追求的目標是達到熟讀或順口背頌的程度。這樣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感情色彩,寫作特色,甚至小到句式,修辭,用語等才會有較深的領悟。生動的詞語,精彩的語段,巧妙的構思才會銘刻心中,使之發展成為自身的語言,并在實際寫作和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2.讓學學生看圖復述第三段。復述是使輸入的信息保持在短時記憶中,并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輸送。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進行精細加工,用自己的話復述老師所講的內容,這樣才能收到更有效的長期的記憶效果。在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很容易出現疲勞。分心,根據學生自我表現欲強的心理特點,采取朗讀,復述的訓練方式,既促進了學生朗讀習慣的養成,又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使學生的興趣得以持續。
四、利用小練筆,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文講完后,我要求學生課后觀察一棵樹,以你觀察的樹為題,抓住這棵樹的特點仔細觀察,運用貼切的比喻,合理的聯想,把這棵樹的根、莖、葉、花的特點寫出來,這樣,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教學中,加深對所這知識的記憶,并實現了能力的遷移。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有了興趣才能全神貫注,積極思維,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善于點燃學生純真的好奇心的火花,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的記憶力,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