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儒

日本四大“經營之圣”之一,著名中日友好人士稻盛和夫先生在其暢銷書《活法3》中揭示了“活法”的真諦在“尋找你自己人生的王道”。
人生的“王道”者,即對自我人生道路之最大化、優化的選擇也。人各有志,活法各異,對人生王道之理解與選擇自然各持己見。
筆者對既往人生履歷的體驗與反思,以為人生王道之要義在定位得當,取舍有度,應時而變與誠信為本也。
美國詩人道格拉斯·馬洛奇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歌詠道:“如果你不能成為山巔的勁松,就做一棵山谷中的小樹吧!但務必要做一棵溪邊最好的小樹······成敗不在于大小,只要你做最好的自己。”
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之出身、家境、才能、稟賦,自然更天差地別。“做最好的自己”其實就是做最適合的自己。李白盡管“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卻未必能輔佐唐明皇安邦定國。“做最好的自己”,其實就是選擇做最適合自己的事業。定位適合自己,切合現實,夢想才能成真,成功亦才有可能。
1979年春知青大返城,那年筆者已在大慶師范上學。倘按當時的政策已“上學,上調”者不能返城。筆者面臨“魚或熊掌”(戶口或文憑)的兩難選擇——若要“文憑”,則不能回上海和妻子團聚;若要“戶口”,則只能先退學回農場,再從農場辦回上海。“親情”永遠是首選,于是我便選擇退學回滬。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人生的所有糾結——愛情或事業,出國或留守等等,其實歸根結底無非是“魚或熊掌”,兩者取一而已。尤當你行至人生十字路口,選擇走哪條路,事實上已決定了你人生的“王道”未來的方向了!
魯迅先生早年東渡扶桑,棄醫從文,國人皆知。“文革浩劫”,“上山下鄉”,改革開放等時代風云,也曾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人生軌跡。回望人生來路,便深感人生選擇不容易或不可能 “從一而終”。你可以自我改弦易轍,另起爐灶——下海、出國,亦有可能政策將你劃出了人生的跑道——下崗、待業。
故而,人生王道的選擇要善于應時而變,順勢而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換一種活法,或許倒拓展出一片新天地,你的人生會更精彩!
豐子愷先生曾推崇其師弘一法師是“十分像人的一個人”。而其“像人”者,便在弘一法師之人格核心的“誠信”,為人處事惟誠惟信,事事認真,處處謹慎。
據說,當年夏丏尊先生請教他如何處理學生宿舍失竊事件。法師叫夏先生出布告:“做賊的速來自首,如三日內無人自首,足見舍監誠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法師勸夏先生以“自殺”讓犯錯的學生迷途知返,此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誠者,天之道;信者,人之道。”在弘一法師看來人格之感召力全在“誠信”二字。“誠信”自亦是人生王道之最終能達到成功彼岸的根基!
誠如稻盛先生所言:“人生就是一臺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人生的主人公。不僅如此,這臺戲的編劇、導演、主演都由自己來擔任。我們的人生這樣自導自演的機會只有一次。”
的確,人生一世,難得有一次上臺亮相演戲的機會。人各有“活法”,戲各有演法。但不管你如何活,怎么演,皆取決于你的人生追求,你對人生王道的定位!
據說當年貝多芬之弟約翰·貝多芬在紐約發了筆橫財,買下塊地皮,便洋洋得意地將其大名印在名片上——“約翰·貝多芬,土地所有者”,并派人送其兄過目。豈料貝多芬全不吃這一套,信手接過名片,大筆一揮,在其背面直書:“路易·貝多芬,智慧所有者。”且擲回來者。“智慧”與“土地”,孰取孰舍,取決于你的價值取向與境界雅俗。
至于這出“人生喜劇”演出的效果究竟如何,則恐怕要有歷史與觀眾來評定其高下優劣了。你可以“自編自導自演”,卻不能“自娛自樂,自吹自擂”,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舞臺是“社會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