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410205)
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動態化課程體系建設
陳 鵬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410205)
課程體系的建設是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建設側重點之一,文中闡述了動態化課程體系建設作為專業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通過對課程體系動態化的內涵的分析,提出了動態化課程體系建設應具備儲備功能、靈動性與適時性等幾點要求,針對動態化課程體系建設內容,圍繞動態化課程模塊的構建、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團隊的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動態化課程體系運行與實施的幾個關鍵節點,其目的是解決學生在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的時效性、針對性和多樣性等問題。
課程體系;服裝;動態化;教學改革
目前,隨著我國服裝產業升級的步伐加快,服裝行業發展已經步入了產品多元化與市場精細化的階段,專業知識與技術更新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當前服裝企業面臨的挑戰對服裝專業人才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主要側重于培養藝術與設計、設計與技術、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具有創新創業潛力、市場應變能力及人文素養的綜合發展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1]。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建設的一個側重點就是課程體系的建設,包含了課程結構、實驗與實訓條件、師資結構等內容,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服裝專業課程體系的動態化,主要是應對服裝行業需求的變化,對現代服裝品牌企業與機構的目標崗位、前沿生產技術、行業發展動態與人才需求前景等方面進行調研分析,根據學校頂層設計精神與專業辦學條件的實際情況,主要針對專業課程與素養課程建設,將利于專業建設良性發展的因素作為著力點和突破點,適時對課程體系所涉及的內容進行調整、補充與優化。其核心是課程模塊與教學內容的動態化,突出專業素養與技能的培養。通過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所包含的服裝與服飾審美能力,服裝材料性能與產品質量的檢測能力,服裝外觀造型、結構與工藝的研發能力,流行動態分析能力,技術管理能力,品牌企劃與營銷能力等方面進行整合,完成“基本素質—職業能力—崗位技能—創新與拓展能力”四位一體課程模塊的設計。4個模塊逐級遞增,各個模塊所設置的課程根據市場與行業需求實施動態優化與管理,根據專業建設實際情況適時更新以適合具有行業發展前景與前沿技術的專業課程與知識模塊,合并或淘汰過時課程、適時補充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注重專業能力課程的指向性、時效性、針對性和多樣性,充分體現專業知識更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等特點。
2.1 動態化專業課程體系應具備儲備功能
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必須符合當前服裝行業人才需求趨勢,這就要求在進行專業課程體系規劃時,以培養專業能力的課程建設為核心,以教學實踐為紐帶,注重具有前瞻性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及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儲備。同時,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設計學科與專業發展方向相吻合的有效課程進行系統規劃,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等形式,以教學與實訓項目案例開發為側重點進行專業課程建設,合理設計好具有動態更新功能的專業課程群與教學資源庫結構,根據當前市場需要不斷開發具有前瞻性的課程教學模塊,與行業發展和前沿專業技術更新同步,形成教學資源儲備與動態更新的良性循環,確保課程體系時刻保持活力。
2.2 專業課程與教學項目設置應具有靈動性
專業課程群與教學資源動態化的核心就是要求靈活機動,包含學生專業學習選擇的自主性、單項能力訓練的針對性、專業教學內容組合的機動性等方面。可以通過項目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將服裝行業中所需的核心職業能力與專業培養方向結合,完成若干個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項目設計。由淺入深、分層分級,形成連貫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項目模塊的學習過程,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特點靈活選擇項目模塊進行學習,并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操作的掌握融會貫通,形成實用的、連貫的、全面的、系統的職業能力知識結構[2]。
2.3 課程設置中職業能力培養的適時性
適時的職業能力能使服裝專業應用型的培養目標更加切合市場實際,專業課程群動態化的特點應體現適時性。在課程設置時,按服裝設計學科基礎理論、專業技術與應用、行業發展趨勢等分解成若干模塊。模塊成為課程結構最小組合單元,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崗位課程、專業素養課程、專業能力拓展課程4個部分。并且系統地以教學項目或任務形式明確了每一課程、每一教學模塊的實施標準,避免教學內容的低層次重復。不同的課程教學項目組合成不同的職業能力發展與培養方向。要求學生專業認知規律符合,以便于學習掌握。同時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采取雙向選擇靈活機動形式,可針對學生專業個性發展情況,選擇對應的課程進行學習,形成動態的專業教學機制,來增強專業課程的時效性。
3.1 動態化課程模塊的構建
普通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強調的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課程結構設計時可根據學校自身特點,遵循能力本位原則,強調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拓展多種能力。架構的設計可分幾個模塊來進行:其一為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在學校統一規劃下,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特點進行課程的增補;其二為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包含設計理論課程群、專業基本技能課程群、專業素養類課程群等內容;其三為職業方向課程模塊,包含服裝與服飾類產品開發課程群、產品生產與技術管理類課程群、視覺營銷類課程群、創意設計類課程群等內容;其四為綜合實踐課程模塊,包含了專業認知、服裝創意設計競賽與專業技能競賽、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實踐、企業實習、畢業設計與論文等實踐課程。
專業課程內容根據服裝專業發展特色、教學條件、師資優勢、生源特點等實際情況,通過反復論證,進行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發展方向的規劃,具體落腳點在職業發展方向,可按照縱橫結構來設計,橫向體現專業能力課程集群特點,根據專業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專業能力拓展等方面設計;縱向體現專業能力逐級遞增特點,根據學生專業能力培養階段進行設計規劃。所設置的課程種類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動態變化,使專業課程群在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新,通過課程儲備、優化、合并或取消及增加一些能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進行動態微調,以此來構建更科學、更符合學生的知識體系[3]。
3.2 動態化專業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
3.2.1 課程標準設計與優化 對應專業模塊課程群中的單項課程,根據培養計劃中制定的發展方向基本理論知識、技能基礎等要求來制定專業基礎與專業實踐課程標準;以服裝行業目標崗位群為依據,參照對應的崗位要求進行提煉與優化來制定專業能力課程標準;專業拓展課程標準制定應具備前瞻性,重點體現相關前沿技術動態與就業趨勢。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從課程定位,課程目的與重點,教學資源、實訓工具與器械,實踐項目任務,課程評價與反饋等方面來進行。重點強調課程教學過程的師生交互。同時,在教學設計中,應特別注重強調各專業課程間的融會貫通,通過優化整合有效地將理論課和實踐環節銜接起來,提高專業課程教學的針對性。
3.2.2 動態化教學資源庫開發 重點是放在服裝職業能力課程的動態化教學資源與信息平臺的建設上。首先,在校園網絡平臺基礎上,利用相關多媒體軟件、動畫軟件、程序語言等工具完成服裝教學資源與信息云平臺網站的建設,可以利用產學研項目合作形式與科技企業共同開發與運營,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平臺進行動態升級與改造;其次是專業課程教學素材與課件開發,可通過組織相關專業教師與服裝企業合作的形式來開展,側重于服裝設計理論和實踐項目融合,以仿真交互課件、微課、技能演示動畫或視頻、圖片資料、仿真模擬實訓軟件等載體來實現,并按照專業課程規劃,將教學內容整合為單元項目或課題,設計與開發有利于拓展學生創新能力的系列教學資源與素材。通過學校、畢業生、企業與市場多方互動等方式及時反饋信息適時更新平臺內的教學資源,強調與服裝行業前沿技術、最新流行動態、優質崗位知識要求的同步,來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3.2.3 專業實踐平臺的整合與優化 專業實踐側重于職業能力的培養,以現有的服裝專業實驗(訓)室實際情況為基礎,針對專業能力課程以一體化項目工作室的形式對實訓室設備進行整合與優化,重點突出專業崗位的動態化與仿真實踐功能[4]。主要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方面為校內綜合實踐平臺的優化建設,側重于虛實結合、教學資源與實訓硬件結合;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服裝設計基礎型的技能與應用能力訓練,實踐范圍包括專業課程技能實訓、服裝設計與技能競賽實訓、畢業設計實訓等方面,強調實踐模塊之間的銜接性,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各項專業技能之間的貫通性。一方面為校外實踐平臺的整合,將原來建設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按照專業能力培養方向進行整體規劃,與各專業課程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崗位的精準實踐,重點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實踐的協同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其中,以校內實踐平臺為核心,根據學生職業發展需要對校外實踐平臺進行輻射,并根據市場人才需求動態調整實踐模塊,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動態化培養的專業特色。
3.3 動態化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
專業教學團隊的動態化,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更新與專業課程教學的動態變化一致,同時,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結構與教師的專業綜合能力同樣要跟得上專業課程的動態變化。教學團隊的建設可從幾方面進行:一方面,建立靈活的專業教師再學習制度與激勵措施,如建立導師工作室通過各種途徑針對性的與國內外一流的服裝設計院校和品牌服裝企業建立合作關系[5],根據課程規劃選送專業骨干教師進行定向的專業培訓進修與脫產掛職鍛煉,學習與市場對接的專業技術和前沿設計理念、及時更新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與教學理念;同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切實可行的工作室教學模式,針對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引導專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產學研項目的開發,建設好專業技術改造與教研的優質環境,增強專業教師前沿應用技術的開發能力與推廣能力。另一方面,優化外聘教師制度,打破高校對教師的學歷與職稱門檻,側重于服裝企業與市場中高層次專業技術與管理的人才引進,建立起與動態課程群對接的師資庫。定期聘請企業高級技術骨干與管理人員參與如技術講座、畢業設計指導等實踐教學項目的開展。
完善的、運行良好的動態化教學團隊是專業課程體系順利實施的保證。師資結構的完善不是海納百川,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和調整,避免教師隊伍的臃腫,以不斷地去完善整個教學團隊對專業教學動態變化的適用性為原則,確保專業教學動態化的良性發展。
在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動態化課程體系的運行主要分4個節點來體現,第一個節點側重于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學習和專業認知實踐,其動態化體現在專業認知實踐的內容方面,可根據服裝行業發展動態、企業品牌運營、產品設計開發與產品生產模式的升級來進行動態調整,主要在第一學年來實現;第二節點側重于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素養課程的學習,其動態化主要體現在專業素養課程方面,可根據每年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與學生學習效果來進行動態優化,主要集中在第二學年來開展;第三個節點側重于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重點體現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通過雙向選擇形式,根據職業發展方向選擇對應的專業能力課程學習,其動態化主要體現在專業能力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優化,可根據服裝專業市場人才需求的動態進行調整;第四個節點側重于專業能力的綜合型應用與實踐方面,可與第三個節點結合,其動態化主要表現在專業實踐內容與形式方面,可根據學生能力發展的動態需要、專業市場人才需求的動態變化進行整合與優化。后兩個節點可以放在第三、四個學年來交叉進行,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這些方面給整個課程體系的實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教學管理的靈活變通程度、教學團隊的知識更新頻率、專業實踐條件改造的針對性、課程考核方式的多樣化等,都需要研究相應的對策與措施去解決,以確保能力本位為核心的動態化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與優化的過程,主要目的是來解決專業人才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否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等問題,這就決定了課程體系的動態化主要體現在建設過程上,包含了課程資源與課程模塊適時更新與優化、教師專業技能與知識結構的調整與補充、專業綜合實踐平臺的升級等內容。同時,動態化課程體系中的課程模塊設置,以專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應側重于各專業課程模塊系列化的整合,來保證專業學習與技能訓練的連貫性,避免多門專業課程中部分內容的重復與孤立。除此之外,在課程體系動態化建設上,課程結構設計與教學資源建設還應注重學科門類的交叉性,除本學科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引入相關交叉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以課程動態拓展的形式進行專業知識的融合和互補,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增強學生專業能力應用方面復合型,以便解決學生如何去適應專業人才細分市場的差異化要求等問題。
[1] 劉勝利.服裝設計專業應用型教學研究[J].美術大觀,2006,(3):58-59.
[2] 陳耕,陳鵬. 高校服裝設計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5):119.
[3] 王芳,趙美寧.包裝工程專業模塊化動態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包裝,2011,31(2):P44-47.
[4] 周俊,周堅中.現代光電技術綜合訓練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1):89-90.
[5] 張紅宇,蓋瑩.高校服裝設計工作室人才培養研究[J].湖南包裝,2017,32(1):121-123.
湖南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5]291號}。
陳鵬(1976-),男,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
E-mail:523706082@qq.com
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