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商業銀行也加快了改革轉型的速度。本文模型設計基于有效市場及“無套利”下相同資產的債務收益率與資本收益率等同的原理;利用CAPM模型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化定價機制進行了模型設計。
【關鍵詞】新常態 貸款定價 CAPM模型
一、文獻綜述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商業銀行也面臨著層層矛盾,其中也包括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機制的轉型。劉良燦,張同建(2011)論證了我國商業銀行長期處于中央銀行統一指導定價,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應該尋求適應市場化改革的商業銀行定價方式。劉燕麗(2014)分析了由于我國的商業銀行在舊體制下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只能作為中央貨幣當局的關于利率政策的執行者,然而其本身卻對利率的影響無能為力。認為基準利率確定缺乏有效機制、利率浮動缺乏價格彈性以及貸款利率一刀切,不分行業和區域等。楊小東(2013)著重分析了信貸風險在商業銀行貸款定價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不同信貸結構下信貸風險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影響。
二、基于風險的貸款定價模型原理
1.有效市場及“無套利”下相同資產的債務收益率與資本收益率等同原則
有效市場假說存在一定的假設前提:(1)理性經濟人,即交易者可以得知所有交易信息,具有完全計算能力;(2)信息的傳遞不存在交易成本,即各信息可以立即傳導到各交易者的頭腦中;(3)成熟的金融市場,即交易者可以利用所有金融工具對金融市場中的信息進行相應的處理,不存在利用杠桿進行買空、賣空的限制。(4)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即不存在任何人、任何機構可以單方面的操縱市場,一旦出現套利空間,市場交易者會利用杠桿進行大量交易,消化套利空間。
其次,在有效市場條件下,如果同一標的資產市場價值與市場價格存在一點套利空間,市場交易者則會立即通過杠桿對該資產進行交易,從而消除其存在的套利空間。并且,大量的研究文獻利用企業的資本市場價格來量化企業的風險價值,從而利用資本市場的風險量化企業貸款的風險。
在有效市場、無摩擦因子以及足夠完備金融工具的條件下,企業的股票價值以及企業的債務價值應該代表的同一性質的資產價值——即同類企業的風險價值。當企業的股票風險收益(資本收益)大于對企業的貸款收益(債務收益),即同一風險資產存在不同的風險補償,市場投資者則會抽離企業的貸款并對企業的股票進行投資,直到股票風險收益(資本收益)等于對企業的貸款收益(債務收益);同理,當企業的股票風險收益(資本收益)小于對企業的貸款收益(債務收益),即同一風險資產存在不同的風險補償,市場投資者則會抽離對企業股票的投資并對企業增加貸款,直至股票風險收益(資本收益)等于對企業的貸款收益(債務收益)。即有效市場假設以及“無套利”環境下,企業貸款的機會成本就是企業股票的投資收益。
2.有效市場下的貸款資產組合理論
貸款組合資產的收益因素主要來自于貸款的借款者的風險程度及市場無風險利率。而作為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以及市場的利率期限結構可以用金融市場基準利率予以衡量。貸款市場定價的無風險收益率可以用市場基準收益率予以代替。
另一方面,貸款個體存在自身的獨有風險,比如行業風險、個體違約風險等非系統性風險。因此,該部分風險的量化可作為該個體貸款的超額風險,又叫做個體的風險溢價。風險溢價(Risk premium),是一個人在面對不同風險的高低、且清楚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的情況下,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度影響其是否要冒風險獲得較高的報酬,或是只接受已經確定的收入。而承受風險可能得到的較高報酬。 確定的收入與較高的報酬之間的差,即為風險溢價。個體風險主要來自于借款者的盈利情況、資產負債情況、行業的發展情況等特殊性的風險。
3.基于風險差異下的貸款定價模型
由馬科維茨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問世以來,金融資產定價將資產的收益與資產的風險聯系在一起。即在充分分散的資產組合前提下,組合資產的收益率與組合資產的風險是成正比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現象。因此,如公式1可知,該組合資產的收益率與充分分散的系統性資產收益率之比就等于該組合資產的收益率與充分分散的系統性資產的風險之比。其中rm指的是,充分分散的系統性資產收益率; m指的是充分分散的系統性資產標準差。一個資產組合的收益率等于無風險收益率與風險溢價之和。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市場資產組合想獲得其系統性風險溢價,那么首先獲得一個市場基準無風險收益,其次可根據其系統性的風險溢價來確定這個風險的超額風險收益。確定了建立在無風險溢價上的風險溢價資產組合定價公式。其中rf是無風險利率,而rp指的是風險溢價。一般情況下,rf表示的是基準利率,rp表示的企業特有的成本因素和調整項因素。而由于不同的企業存在不同的非系統性風險,因此,貸款的風險差異性就量化進不同貸款的非系統性風險的收益率。即公式1、2即可作為價格領導型下的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模型的基本框架。即一個基于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基礎上的風險溢價定價模型。
參考文獻:
[1]劉良燦,張同建.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運作機制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3).
[2]劉燕麗.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運作機制研究[J].時代金融,2014(3).
[3]楊小東.信貸風險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影響[J].中國市場,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