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業務轉型的原因、轉型后的業務競爭戰略以及轉型后的問題,最后提出對策。
【關鍵詞】自主品牌汽車 轉型 問題 對策
21世紀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得到迅速發展,眾多合資汽車品牌的大手筆使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愈加激烈。2010年之后,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業務銷量劇減、利潤下降等問題初現端倪。其緣由體現在行業影響及品牌尚不成熟,但根源在于公司對汽車業務實施錯誤戰略。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文獻綜述
Johannes和Hashimi(2006)使用模糊數學模型研究科技創新對汽車產業工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發現其對汽車工業發展影響顯著,而對外部條件影響不顯著。
凱麗·西蒙斯蓋勒格(2007)在《Automakers, Oil, Pollution and Development》研究外企對中國技術轉移,論述了國外汽車企業對中國清潔能源汽車開發方面的技術轉移,探討了其對中國汽車行業整體影響。
(二)國內相關文獻綜述
2006年史天舒論述了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從IT轉汽車行業特點和短期內高速增長成因。2012年孫喜保論述了國內自主品牌汽車2011年形勢低迷和汽車業務問題并提出建議。2013年饒霞飛論述國內自主品牌汽車通過公交市場來找回業績,并對其能否助推下輪業績增長進行剖析。
二、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轉型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國外汽車大量擠入國內市場
隨著跨國汽車巨頭進入我國市場,汽車品牌種類和產量大大增加,政府對國內汽車工業保護削弱,國內汽車企業喪失低成本優勢。2010年我國汽車銷售量增長放緩,國內市場內部競爭加劇。
2.合資品牌成熟和價格下探
合資品牌日漸成型和車價下探擠壓自主品牌生存空間。迫使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壓縮成本,而過分壓縮忽視部件開發和實證試驗嚴謹性,進而出現大規模質量問題。
(二)內部原因
1.過于注重數量規模,產品質量發展受限
2011年之前,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對新能源汽車仍處于投入期,傳統燃油汽車主要在低端市場銷售,收益甚微;而傳統燃油汽車偏重銷售的背后存在品種過少,安全性、舒適性等不足,尤其是產品質量問題阻礙銷量增速。
2.新技術、新能源戰線冗長
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新能源核心技術未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傳統燃油汽車方面,引擎技術落后,模具研發處于劣勢,新能源布局被無限拉長導致戰略嚴重失衡,出現資金缺口無法解決。
3.人才培養不力,內部管理缺位
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戰略注重汽車產品銷售,輕視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建設管理,人才培養機制嚴重缺位。急速發展導致成本攀升,員工忠誠度和執行力下降,市場策略無法有效傳達和執行。
三、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轉型后業務競爭戰略分析
(一)外部分析
1.政治法律因素
(1)2013年國家推出《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提高懲罰力度,對汽車質量要求更加嚴格。
(2)2012年國務院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規劃2015年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累計產銷目標。
(3)政策降低對小排量汽車優惠。
2.經濟環境因素
(1)近年我國宏觀經濟明顯放緩。
(2)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仍存發展空間。
3.社會文化因素
(1)消費者對購買價格和相關費用支出不敏感。
(2)目前我國汽車消費者偏好傾向中低端車型,但愈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適性。
4.技術因素
(1)目前汽車行業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發展,但目前尚處于試點階段。
(2)傳統燃油汽車技術競爭愈加激烈,非自主品牌以高技術含量逐步占領汽車市場。
(二)內部分析
過去三年,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實現眾多技術突破,在質量控制、銷售渠道及品牌形象等方面全面提升。
1.從傳統燃油汽車方面
(1)動力系統領域,以比亞迪為首成功發布全球領先TID技術并應用。
(2)汽車電子領域,將IT技術成功移植到汽車上,實現汽車電子化和智能化。
(3)汽車質量領域,實現IQS10,承諾超長保修。
(4)銷售渠道方面,削減經銷商數量以整合網絡,加強與經銷商長期結盟。
(5)品牌方面,逐步從成本領先轉向技術領先,推出中高端車系提升品牌形象。
2.從新技術、新能源汽車方面
(1)成功開發雙模二代技術和雙向逆變技術。
(2)e6成功入選中央國家機關新能源電動公務用車試點示范項目。
(3)K9獲得歐盟WVTA整車認證,其電動大巴得以向歐盟國銷售。
(4)推出“零元購車、零成本、零排放”方案,得到信貸支持。
(三)綜合分析
以比亞迪為例,通過SWOT分析,如果轉型后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業務劣勢稍大于優勢,外部威脅稍大于外部機會,可選擇S+T戰略和W+O戰略實施。
四、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轉型后的問題以及對策
(一)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轉型后的問題
1.從傳統燃油汽車業務方面
(1)品牌形象仍處低端
戰略調整之后,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品牌形象仍需擺脫固有低端形象,其需要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快速做出相應調整,把汽車業務重點轉向中高端產品研發,以技術核心為重。
(2)傳統汽車模具制造工藝仍然粗糙
戰略調整之后,仍未解決其汽車模具粗糙。缺少模具外包和與外合作機制,在外形、內飾等模具制造方面處于絕對劣勢。
(3)車型制造模仿痕跡明顯
轉型之后的國內自主品牌汽車仍未走出模仿的困境。
(4)過于注重垂直整合戰略
前期由于采用低成本戰略,所以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注重垂直整合戰略,戰略調整后仍注重此戰略而忽視外購。
2.從新技術、新能源汽車業務方面
國外新能源汽車企業核心技術一直優于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其國內優勢也不明顯。現階段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新能源汽車業務上未處于競爭優勢,傳統燃油汽車業務又處于轉型期間,未達到領先地位,新能源汽車過度投入必將影響傳統燃油汽車業務發展。
(二)對策
1.完善品質、塑造品牌
(1)繼續加大對汽車產品質量控制;
(2)豐富汽車種類,加快中高端汽車車型轉型;
(3)尋求其他中高端品牌合作;
(4)完善汽車模具制造工藝;
(5)完全拋棄模仿策略,加快建立自主設計體系。
2.調整垂直整合戰略
由于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已失去低成本優勢,所以調整后應在此重新審視垂直整合戰略。
3.傳統燃油汽車與新能源、新技術汽車業務的平衡發展
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必須確立傳統汽車業務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優先級。調整前,傳統汽車業務是其主贏利點,在戰略調整之后更應注重傳統燃油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平衡發展。
五、結語
國內自主品牌汽車遭遇發展瓶頸,已危及其國內市場進程,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紛紛做出戰略調整。在對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轉型問題和對策的研究上,還需對企業內部進行深入調查,梳理更深層次存在的問題,提出更科學的有效對策。
參考文獻:
[1]肖輝陽.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現狀與品牌競爭力分析.經濟研究導,2012,35
[2]紀淑平,李振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瓶頸及發展策略探討.河北企業,2013,12
[3]杜春霞.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戰略探討.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1,05.
[4]陳力華,楊亞莉.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戰略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5.
[5]柳東威,劉恩華.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現狀.中國品牌與防偽, 2010,04.
[6]李剛.汽車品牌競爭力的理論分析.企業導報,2010,08.
[7]章家清,王維.關于自主汽車品牌國際競爭力的SWOT分析.特區經濟,2008,01.
作者簡介:茅力可,女,1975年出生,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管理,運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