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稱呼語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具有的文化色彩是非常濃郁的,本文從歷史,文化,社會等角度探討英漢兩種語言的在這方面的差異,以期更好的消除跨文化障礙。
【關鍵詞】稱呼語 文化 差異 跨文化
一、漢語稱呼語的文化特征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但這悠悠歲月大部分是在封建制度統治下逝去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國文化是一種以社會為本位的整體文化,其哲學思想片面強調人對自然、社會的認同需要,忽視人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個人的個性和尊嚴。統治者推崇儒家思想,將社會規定為以家庭制為基礎的嚴格的等級社會。“禮”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個人 嚴格遵守,即“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人際交往需要“正名”,即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地位,對外要明確官銜,學銜,對內要分清輩分,長幼等尊卑親疏關系。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僚機構龐大,家庭和宗教成員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就使得人際交往中的稱呼也多種多樣,可做三種概括:
(一) 等級觀念
封建社會里統治者(皇帝)被奉為“至尊”,臣子對君主的名字要避諱,不僅不能稱呼,也不能說出或寫出。即社會關系是由嚴格的上下級關系構成,對下頤指氣使,對上惟命是從。下級官吏對上司不能直呼其名,必須冠以“大人”“老爺”“閣下”之類的尊稱;稱呼自己時不能用“我”,要用表示謙卑的稱謂“小人”“鄙人”“卑職”等等。普通人中,對年長,位尊者“翁”“公”“老”等稱呼是必須的。
(二) 綱常倫理觀念
舊時中國家庭內部稱呼有三個特點,“避長者諱,長幼有序,親疏分明”,即對長輩的名字必須避諱,如《紅樓夢》提到林黛玉凡書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寫字遇到“敏”字,又減一兩筆。“疏不間親”親屬間不同的稱呼表現了不同的血緣關系,如長輩中有伯,叔,岳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之別;同輩中有堂兄弟和表兄弟之別。
(三) 男尊女卑觀念
封建社會中婦女沒有地位,沒有獨立的人格,“在家從父,出門從夫,夫死從子”的綱常使婦女處于從屬地位,因此婦女的名字在交際中是不被使用的。六朝以后曾在婦女前加“阿”字,如阿英,阿嬌等。已婚婦女在自己的姓名前要加上丈夫的姓或在姓后加“氏”字,如今港臺婦女的姓名中仍然有這種現象。
二、英語稱呼語的文化特征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尤其是其哲學思想。畢達格拉斯認為,“人是度量一切事物的標準”。柏拉圖在其《對話錄》中記錄了蘇格拉底的主張:個人應該不惜任何代價,拒絕受任何人的權威或法庭迫使去做或者去想受到自己的思想譴責的錯事。這種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的哲學思想奠定了后西方哲學的基礎。文藝復興后西方世界建立了新的道德觀和社會價值觀。人文主義倡導個人主義,尊重個人尊嚴,自主性和創造性。西方文化始終貫穿著個人意識,并最終發展成個人主義價值體系,成為現實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日常生活方式。
由于上述原因,西方人在交往中奉行尊重自己、考慮別人和相互平等的原則。初次見面或比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在姓或姓名前冠以Mr, Miss, Mis 等稱呼,而熟人間均直呼名字,除特殊需要不稱呼頭銜。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西方社會不存在等級觀念。如在《簡愛》中,簡愛的表兄要求她稱其為里德少爺,表示他們雖是表親,但地位不同。現代英語中,“I”是對自己唯一的稱呼,而且要大寫。第二人稱“you”包含相當于漢語的“你”“您”“汝”等所有含義。家庭內部沒有“孝悌”“長幼尊卑”概念。子女對父母尊重但不惟命是從,父母對子女關愛但不妨礙個性發展。因此他們的責任感和義務感相對淡薄,互相間的稱呼也趨于籠統。如“uncle”一詞可以指代“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多種意義。中世紀盛行的包括尊重婦女在內的騎士精神,體現在英國的“紳士風度”中,因此英語中沒有對婦女輕蔑的稱呼。
三、英漢稱呼語文化差異對比
社會的變革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稱呼語也隨之改變。中國在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后,禮儀和稱呼習俗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解放后從領袖到普通民眾都稱“同志”,代表了一種平等觀念。家庭內部對婦女的稱呼也不再帶有蔑視,表示親密的稱呼如“親愛的”已經被廣泛接受。
本世紀英美社會雖然也經歷了一些社會變動,因為社會制度和階級關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語也相對穩定,只在民族運動和婦女運動的大潮中一些帶有歧視性的稱呼如“nigger”“negro”轉變為“black man”“black people”,“chairman”轉變為“chairperson”。
中西方稱呼習俗的差異難免會產生文化碰撞。如中國人把妻子稱為“愛人”,英語中對應的詞“lover”卻不能指代“妻子”,而是“情人”“戀人”之意。另外一些詞如“小叔子”“小姨子”若直譯為“brother-in-law”“sister-in-law”則會令外國人莫名其妙。中國人很少把姓作為對人的稱呼,而英美人則不同。如新聞媒體上提到總統時都是“克林頓”“奧巴馬”等等,不必加“總統”這個頭銜,而中國人則認為直呼人的姓是不禮貌的。
四、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中稱呼的差異反映出兩種文化的差異。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是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文化差異并不是文化的優劣。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在跨文化交際中,消除稱呼差異所造成的障礙和誤會的方法就是彼此了解,理解并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
參考文獻:
[1] 鄧演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2] 顧日國.禮貌、語用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Hsu,F.Americans and Chinese: Passages to differences.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81.
作者簡介:張郁(1972—),女,西安工業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