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謀琛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南昌 330003)
法治必須被信仰
□黃謀琛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南昌 330003)
確立法治信仰是社會轉型的客觀要求,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還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托。但是,當前社會信鬧、信訪、信權、信錢等傾向還很濃烈,而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依法治國的形成;究其原因,既有歷史和現實的緣故,也有社會和人自身的緣故。因此,要通過良法制定機制、法制教育機制、責任追究機制、權力制約機制四大機制逐步確立法治信仰,從而消弭人情社會、人治社會,進而型塑規則社會、法治社會。
法治信仰;良法制定機制;規則社會;法治社會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法治是個大問題,也是現代國家治理的熱點。正因如此,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部署。學術界包括法學界討論法治信仰甚多,例如:有的認為,法治不能被信仰;而有的認為,法治能被信仰;有的考察法治信仰的缺失、意義、培養途徑。這些主張見仁見智,饒有意思。歷史表明,法治信仰的確立是動態的過程——確切地說,既是過程又是目標,貫穿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諸環節。在我看來,法治必須被信仰,由此探討三個問題,包括:法治信仰的必要性為何?法治不被信仰的表現和成因何在?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法治必須被信仰,其實就是法治信仰的問題。那么什么是法治信仰呢?這是由“法治”和“信仰”兩個詞構成。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言,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法治”有兩種含義:一是先秦時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張以法為準則,統治人民,處理國事;二是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可見后者由前者引申。因為現在不是先秦時期,這里顯然取后者之意。那“信仰”又是什么意思呢?“信仰”是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法治信仰:人們對法律極度相信和尊敬,根據法律治理國家,無論立法、行政、司法,行使公權力和私權利,都以法律作為行動榜樣和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會議談到:“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縱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這段論述深刻總結了人類歷史治理經驗,明確表達了我國國家治理戰略設計。法治作為人類歷史共同的文明成果,我們必須信仰法治,確立法治信仰。
1.1 確立法治信仰是社會轉型的客觀要求
德國法學家約瑟夫·科勒說,適合于這個時期又適合于那個時期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換言之,法律必須適應于不斷變化的文明狀況,因而就必須找到符合每種文明形態的目的和意圖的法律,就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法律,這是社會的義務[1]147-148。縱覽歷史,從技術社會形態來說,人類社會是由漁獵社會向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變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人類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法治屬于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所決定,并且必須適應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場深刻的社會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雙重轉型。我國農業社會延續幾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之相伴隨的是人治專制社會,盡管有人不認可,但大部分是持這種觀點。王權高高在上,正如《詩經·小雅》所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人治傳統享有特權,排斥平等,破壞法治。雖然計劃經濟體制也有法律,但產品的生產銷售配給主要是通過行政命令、統購包銷的方式實現的。而市場經濟體制是以市場為決定作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其中由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來實現。但由于市場主體的逐利性,需要法律確認市場主體,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甚至規定社會保障。所以,有人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然而,制定了有關法律甚至法律完備,為什么諸如爾虞我詐、欺行霸市、坑蒙拐騙、官商勾結等現象還屢見不鮮呢?的確會碰到這種情況,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但還不是法治經濟。要成為法治經濟,光制定法律是不夠的,還沒有確立法治信仰。個人、企業、消費者、有關市場監管部門沒有依法行事,沒有樹立法治信仰。假冒偽劣、短斤少兩、坑蒙拐騙盛行,而誠信是基本的社會道德,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則。
同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變過程中也是如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談不上大規模的市場經濟,只有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資本和商品交易普遍出現,大規模的市場經濟才得以確立。市場經濟初期,由于法律殘缺不全,執法環境寬松,人們缺乏法治信仰,當然就出現上述不良現象。但隨著法制完善、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要壟斷市場,不正當競爭已是難上加難。如坐公交不自動投幣刷卡,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搞壟斷,一經發現舉報,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傾家蕩產,甚至鋃鐺入獄,都將得不償失。還有,由于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爆炸。一旦如此違法,將家喻戶曉,讓人名聲在外;丑聞不斷,無人不曉,使人臭名遠揚;當然,也有妖言惑眾,招搖撞騙,沒人知道你是條狗。黑客攻擊,私密失竊,信息網絡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由于推進網絡實名制,出臺信息管理法律,實施信用記錄制度——當然也離不開相關技術,使得信息社會有條不紊。人們要是違背法律,被列入黑名單,貸款、融資、就業、升遷等方面都將受到限制,代價慘重。因此,向市場經濟、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順利轉型,需要確立法治信仰。
1.2 確立法治信仰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就國內來說,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需要法治信仰;就國際乃至全球而言,也是如此。從系統論來看,任何國家系統都不能離開國際社會而單獨存在,都需要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能量交換。當然,封閉系統例外,而在現實當中封閉的系統是不存在的。市場經濟延伸至國外乃至全球,理所當然也需要法治信仰——只是這種法治信仰的范圍領域更大而已,即:從國內法向國際法甚至全球通用游戲規則延伸。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早就說過,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將所有國家的生產、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2]35。世界經濟發展軌跡日益證實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預見。近代資本主義的逐漸擴張特別是二戰尤其是冷戰終結以來,科技一日千里,國際分工體系漸成輪廓,信息產業突飛猛進,國際貿易、投資、金融融為一體,貨幣離岸在岸結算,貨幣國際換算,商品服務的全球生產組裝營銷等,使得世界經濟緊密相連。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法治屬于上層建筑。與此同時,必然產生各種經濟糾紛,與此相應的政治、文化沖突也如影隨形,諸如各國之間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此起彼伏,全球減排、恐怖襲擊,國家經濟安全和發展利益面臨挑戰等,于是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應運而生,有關雙邊、多邊乃至全球性的爭端解決機制逐漸成型。
孟德斯鳩說道,法律存在迥然不同的體系。人類理性能夠更好地認識到法律規定的事物與哪種體系產生主要關系,但不致于擾亂主宰人類的那些原則,因而顯得崇高偉大[3]192。從聯合國憲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行、世貿,到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東盟、非盟、20國集團(G20),從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協定(TTIP)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自由貿易區、中韓自由貿易區、中澳自由貿易區甚至亞太自貿區建設,無不如此。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推動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這些游戲規則未必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兩國、多國,有的是區域性和大洲板塊,有的是國際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要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潮流,必須制定遵守有關規則慣例。否則,將拒于門外。當然,應該承認,由于歷史傳統、情況復雜和認知差異,由于強權政治、宗教信仰、規則例外,全球經濟治理和與此相呼應的法治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1.3 確立法治信仰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托
習近平指出:“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其中當然包括確立法治信仰。我們知道,新中國的成立是由工人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取得的勝利,那時革命戰爭是為了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反對的是舊法制。如果遵守舊法律,那搞革命運動干什么?
然而,在取得勝利之后,就需要將法律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和榜樣,依靠法治治理國家。“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當時我們黨也認識到法律的作用,如董必武在中共八大就說,建立嶄新的政權,自然要建立法律,打碎舊法制,就要建立新法制,不然就陷入無政府主義。倘若沒有法制,如何維持嶄新的秩序?這樣,建立新的法制,就必須按照新的法制辦事[4]41。然而,好景不長,十年浩劫破壞了法治建設。鄧小平吸取歷史教訓,必須加強法制以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不因領導人及其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步入正常軌道。
《管子·禁藏》說:“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完善制度體系,增強制度執行力。而無論是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們確立法治信仰。否則,制度再完美,也得不到遵守,還會想方設法規避制度,鉆制度空子,找制度漏洞,打擦邊球。當然,制度執行力遂即大打折扣甚至難以執行。其實,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著名論斷,“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5]14法治不同于強權、人治。我們不僅要完善制度、法律,還要加強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最終形成法治信仰,依靠法律治理國家。
既然法治信仰如此必要,那么,我國法治信仰狀況又是怎樣呢?對此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來分析。歷史地看,在我們黨的領導下,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一定成績。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已經初步建成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尤其是中央全會專門研究法治問題,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在歷史上前所未有。現實地看,有關訴訟方面的改革體現了法治進展。目前案件登記制度消除了訴訟障礙。法院改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方便人們訴訟,保障人們的訴訟權利。訴訟案件的倍增體現了人們通過法律來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一些民告官案件的增加既體現了人們運用法律維權,抗辯政府行政行為。一些行訴案件,法院要求政府負責人到庭,并且,出現原告方勝訴。這體現了對政府行為的司法拘束力。諸如此類,不贅述。
同時,不可否認,法治不被信仰的問題還很突出,也就是說,一些人不相信尊敬法治,不以法律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指南。那么這些人信什么、怎么做呢?他們信鬧,信訪,信權,信錢,等等。
信鬧。一些群眾認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他們相信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碰到“醫療事故”就醫鬧,碰到老板拖欠工資就工廠鬧、交通鬧,碰到政府工作人員辦事不滿意就鬧黨委政府,等等。如此一遇到問題就采取鬧的方法,擾亂診療,生產停滯,交通堵塞,給政府施加壓力。直到事情鬧大,引起重視,一些領導怕事,一味遷就,突破法律底線。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不知道走什么程序,或者嫌麻煩,抑或政府有關部門推諉踢皮球,等等。其實,有些事情即使有理,也要采取正當途徑,如向上級反映,走法律途徑。
信訪。本來信訪局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窗口,如今信訪職能似乎被異化了。一些人認為,中央是恩人,省城是好人,縣市是壞人,鄉村是惡人。他們不信任基層政府及官員,碰到征地、拆遷等問題,動輒上訪,到省城去,往北京去。而由于北京也不堪重負,不諳情況,于是搞上訪排名通報甚至免職,所以有關黨政部門及其領導對上訪者要么圍追堵截,要么妥協退讓,最后也將法律晾在一邊。上訪的本質歸根到底還是信權,相信更高層權力。
信權。權力本來是屬于人民的,如今權力被挪作他用,權奪理。權本位、官本位意識比較濃厚。民間云云,朝中有人好做官,官大一級壓死人等等。我爸是書記、局長、村長,冒充某領導親戚招搖撞騙不時得逞。有親人為官,找他,因為掌握權力,懂得運作;沒親人為官,攀關系,生拉硬扯,以錢開路。實在沒有,信訪,找更高一級,找省里,找中央,讓更高級官員作主,層層傳導壓力。而有的官員也信權,牢牢拽著權柄不放,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利益化。哪怕上級決定不切實際,甚至命令違規違法,下級明知也照辦不誤,不敢提出異議,相反甚至沆瀣一氣、同流合污。“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高興。”有的領導權力觀扭曲,堅持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大搞權力尋租,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買官賣官,干預司法,以權壓法,權大于法,權力顛覆法律。一些黨政官員喪失權威,干群關系緊張,官員說群眾不聽話,群眾說官員不像話。
信錢。一些人作順口溜: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現在是市場經濟,金錢至上,金錢萬能。傍大款,找富翁,拜金主義盛行。一些人認為有錢就有理,唯獨不信法,正如口頭禪——“案件一進門,兩頭都找人。”他們找熟人,不相信法律,信關系找背景。于是順口溜旋即就說,“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因為訴訟程序復雜,成本高昂,再說由于關系、金錢產生司法腐敗如黃松有、奚曉明案件等,更是加重厭訴心理,即使事實證據掌握在手也難有勝算。本該法律訴訟由于訴訟成本高昂,程序繁瑣,貪贓枉法等等尋求法外途徑解決。
此外,還有信神信鬼、信背景信關系,違法行政,司法腐敗,不一而足。法律不被信仰,原因甚為復雜。既有歷史文化傳統的原因——我國封建專制歷史長達兩千多年,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妨礙法治的形成;也有現實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必然存在陣痛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既有社會客體的原因,也有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原因——人治社會、熟人社會、人情社會不利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的貫徹落實,如此導致公民和公職人員迷信關系、權力、背景,以致依法治國遭遇重重阻力。
我們前面談到,法治不被信仰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歷史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采取措施逐步改變現實,消弭人情社會、人治社會,進而型塑規則社會、法治社會。當然,不是說人情社會、人治社會一無是處,再說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實施,但是,規則社會、法治社會更為可靠穩定、長治久安。法治不被信仰,人們精神空虛,甚至造成社會混亂無序。正如恩格斯所說,人處于自發而信仰缺失的狀態,就必然會對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大失所望,就會感到精神空虛,而且這種空虛,對宇宙的永恒事實的不相信,會一直延續[6]648。
那么如何確立法治信仰呢?其實,鄧小平早在1980年說過的一段話給人啟迪,他說,鞏固安定團結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同時也要依靠完備法制。經濟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時完善法制和司法工作,從而保證整個社會有序前進[7]254-255。依照我的看法,確立法治信仰有必要建立相關機制,這里主要談良法制定機制、法制教育機制、責任追究機制和權力制約機制四種主要機制。
3.1 良法制定機制
要讓人們相信并尊崇法律,首先得有法而且是良法。沒有法律、法律空白,讓人們相信和尊敬什么呢?法治信仰無從談起。倘若有法卻是惡法當然也談不上相信尊敬,相反還會厭惡反感。因而信仰法治,首先必須制定良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說,法治有這兩重意思: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遵守,而大家所遵守的法律本身又是良法[8]202。只有基于良善正義的規則包括法律,才能為人們發自內心的接受。鄧小平就深刻指出,好的制度可以阻止壞人任意橫行,壞的制度讓好人難以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還引用毛澤東說過的話語——斯大林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事件不可能發生于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7]333。
也許有人會說,法律當然是良法,未必如此。人類歷史就有不少臭名昭著的惡法——如刑不上大夫就體現的是法律不平等和特權思想。若是惡法,這不僅有悖初衷,而且是開歷史倒車,違背現代民主法治社會潮流。這種法律規則哪怕能夠強迫人們遵守一時,也不可能長久。一些法律法規,如被廢止的《勞動教養試行辦法》《城市房屋拆遷條例》《收容遣送條例》等就有惡法之嫌。盡管開始起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勞教的濫用——變相拘留,以及法學界對勞教條例的違憲性的質疑。刑法修正案(九)的提交審議通過也是同樣道理,其中取消了嫖宿幼女罪——該罪名起初是對幼女的保護,如今可能濫用導致對富人和權貴的免死金牌。法學家經常說,惡法非法。所以,盡管傳統意義上說,法律是統治階級制定的;但在現代民主社會,法律遠遠不只是統治階級的意志,而且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
因此,信仰法治,必須立法先行,必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9],要完善規劃,突出重點,立改廢并舉,增強立法科學化、民主化,加強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10]144。立法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切合憲法精神、體現人民意志、獲得人民擁護[9]。就立法的科學性而言,不僅要遵守客觀規律,也要堅守法律固有的良善正義。要完善規制,包括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等所有規則體系。例如,盡管憲法具有最高效力,但是目前缺乏違憲審查程序法,存在虛監弱監,而且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實施的法律也缺失。
3.2 法制教育機制
光有法且是良法,就能確立法治信仰嗎?也未必如此。我們現在制定了那么多法律,可為什么人們還不相信尊敬法律,一些公職人員包括司法人員執法犯法、徇私枉法呢?這是法治沒有深入他們的心里,沒有牢記在心。盧梭就說,所有法律最重要的,既非銘刻于大理石上,也非銘刻于銅表,而是銘刻于公民的內心深處;它成為國家憲法,每天都在獲得嶄新的力量;它可以復活取代那些日漸衰亡的法律,也可以永葆民族創制精神,而且可以渾然不覺地用習慣力量代替權威力量[11]70。
希臘文化的一個創立者蘇格拉底,之所以是西方社會的法治典范,理由是他的行為展示了法律至上的地位——他為了維護法治,不惜獻出生命。法律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9]。人們信仰法治,就是相信尊敬法治,并以法治作為思維方式和行動指南。可見,法治信仰不是正確性的問題,而是人的精神活動和行動指引。否則,制定再多的法律也無濟于事。而要全民守法就必須加強法治教育,營造法治文化,改變文化基因,讓法治觀念嵌入人們思想,成為人們的行動自覺。法盲未必違法犯法,但難以做到自覺守法護法。坦率地說,盡管我們也做了大量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宣傳,人們法治意識不斷提升,但還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單位按照上面要求,一旦有新通過的法律就弄些試題,開卷考試,一抄了事。法治教育也不是涵蓋所有法律,而是學習與日常工作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如公民學習治安管理法、經濟法、民法、刑法、訴訟法等;保密部門學保密法;國土資源部門學習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土地管理法等;司法機關相應學習訴訟法、檢察官法、法官法以及和審案相關之法律。
搞好法治教育,不僅要求人們遵守,還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把帶頭學法、模范守法納入領導干部考核,運用法律監督權力部門,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當然也包含勇于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如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違法犯罪忍氣吞聲,只能滋長歪風邪氣。學習法律當然可以形式多樣: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現場旁聽、公開宣判等。但也要反對形式主義、走過場。如:死記硬背一番,過目即忘;開卷考試抄答案,毫無意義;游街示眾、有傷風化等形式也有失妥當甚至違法嫌疑。法治文化不僅要融入國民教育和公職人員教育,也要通過司法機關宣傳,還要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例如,央視12頻道的“社會與法”欄目就很有現實意義,效果不錯。審判機關對案件的全程公開審理,也是一堂生動的法制教育課。
3.3 責任追究機制
如果對違反法律的行為不及時追責,那么就會形成破窗效應,法治信仰也就確立不起來。雖然伯爾曼曾說,心理學研究證明,確保遵守規則的因素諸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歸屬感更為重要。法律受到信任而無需強制力才最為有效,統治無須處處依賴警察。……總而言之,守法傳統根植于信念,即法律既是世俗政策之工具,更是生活終極意義的部分,如此才能真正阻止犯罪[5]43。但對此應辯證地看待:能相信法律、自覺按照法律行事固然求之不得——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就是為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法辦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有時未必達到初衷;再說,法律沒有強制力還算什么法律?阻止犯罪的也不全是守法傳統,強制力也能震懾阻止犯罪。一些人就我行我素,知法犯法;有的領導干部就是人治思維,濫用權力,權大于法,以權壓法,以言代法;有的公職人員執法犯法,徇私枉法;法官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如果不對他們繩之于法,嚴加追責,人們能相信尊敬法律嗎?法治信仰能確立嗎?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司法》中就說,一次審判不公正之所以惡于超過十次犯罪,是因為犯罪無視法律猶如污染水流,而審判不公正則是毀壞了法律猶如污染水源。雖然有人對此頗有微詞,即: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只是一次適應法律,只是針對個案,并未損害整個法律。盡管如此,但司法作為最后一道防線,本來就應該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應該公正司法,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司法不公,那傷害的不僅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損害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力。也許有人反問,有如此嚴重?如果傳播開去,讓人們如何相信法律和司法機關?最后只有通過暴力抗爭、群體事件來維護自身權利,造成社會動蕩不安,何談法治社會、法治國家呢?因此,有人說,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司法不公是最大的不公,這并不夸張。為了公正司法,有必要采取案件終身負責制。對此也有人提出異議——盡管未能公開,理由是案件審判乃高難度的專業工作,特別是復雜疑難案件更是難以做到判決準確,就是說,出現偏差甚至錯誤在所難免,所以審案判決出現誤差率也是正常并且應該允許的。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允許誤差率,而應該堅持主審法官終身負責制。當然,也要支持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職,對于侵害司法人員權益的不法行為要嚴厲懲處。
強化問責。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對此憲法已有明確規定。但是,不可否認,我們黨內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并不信仰法治——原因在前面已經談到,他們違法行政,枉法裁判,不遵紀守法,用法對付百姓——法成為御民之工具。一些落馬官員受審時經常淚流滿面,悔不當初,埋怨自己不懂法律。其實在國民教育和干部培訓都有法律課程和法治專題;入黨時都要學習黨章黨規,為什么有的黨員當上領導干部卻將黨紀國法拋之腦后,不按規矩辦事呢?說到底是不把黨規法律當回事兒,沒有確立法治信仰。因此,既然教育不聽,那就只有強化問責,擰緊責任螺絲,如對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實施登記備案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10]149。通過及時強有力問責,樹立法治信仰。董必武說過,今后對于那些故意違反法律之人,不管地位多高,功勞多大,必須一律追究法律責任[12]352。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黨員更應該自覺遵紀守法,而不是恣意妄為。正如董必武所言,黨決不包庇罪人,決不容許在社會上有特權階級,黨員毫無例外,而且加重治罪,這表明黨對黨員的要求比非黨員更為嚴格[12]6。對周永康的法辦,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對薄熙來、令計劃、徐才厚、蘇榮等老虎的查辦,彰顯了黨中央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強決心。近期國務院對有關部門的督查,中央巡視組對地方、央企、國家機關的巡視也體現了這一點。不能只問責政府,對于黨委包括書記的決策失誤,要追究黨委相應責任;不僅對違法犯罪分子要繩之于法,對違紀犯規者要繩之于規,追究黨委主體責任、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責任,還要追究領導責任。只有全面從嚴治黨,才能提高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相繼出臺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以及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黨員干部言行特別是領導干部用權進行規范。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為追責提供依據,為依規治黨、從嚴治黨提供可行性戒尺;王岐山強調反腐敗斗爭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這將消除人們對“四風”反彈回潮的疑慮,增強群眾對我們黨的信心,進而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風反腐、堅如磐石的意志決心。
3.4 權力制約機制
簡政放權。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權力集中,權力尋租,權力濫用,防不勝防,查不勝查,似乎越反越腐。“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一手遮天的權力,即使問責如何問得完?因為一些手握權柄的人,以權壓法,以言代法,權大于法;這邊放權,那邊收權,讓人疲于應對。結婚要辦登記固然必要,但證明“你媽是你媽,未婚要辦未婚證”又是為何?辦證多、辦事難讓人們疲憊不堪,如何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政府應該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該放的權力要下放,一放到底,放到社會、企業、市場。對于沒有法律依據的各種無謂證明堅決砍掉,否則要問責。
權力制約。總有一些權力必須保留,這就需要制約機制,而不僅是強化問責。如果說問責是針對違法亂紀的事后監督,那么,權力制約就是讓權力循規蹈矩,是關口前移。孟德斯鳩就說,權力容易濫用,直到遇有界限方可休止[13]184。歷史表明,如果立法權與行政權合二為一,司法權不與立法權分立,那么,就可能導致暴政惡法,自由不復存在。漢密爾頓、盧梭等多次說到這一點。正因如此,美國等國家接受了三權分立思想并付諸實踐而且比較成功。
設置“三單”。由于權力是把雙刃劍,既可為人民謀幸福,也可為自己謀取私利。如果權力不受制約,那么不僅難以實現法治,而且會侵害人民權利,危害公共利益,動搖人民的法治信心。因此,要明確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法治國家的國家權力應源于法律并受法律的監督,這意味著不僅權力的產生成為法律規范的內容,而且權力分配及行使權力的方式也構成法規的內容——結果是,此種法制的憲法所確定的統治者即使在存在國家權力壟斷的情況下也不能按其個人量裁擁有某一法律共同體的事實上的權力潛力。”[14]90-91所以,法治的關鍵是依法治權。要制定一套規則規范權力運行,制約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把制度扎緊扎好,否則牛欄關貓。就我們黨而言,決策、執行、監督權要分設。當然,要規范立法權,立法是專業工作,要按照立法法行事,防止法律沖突和地方部門保護主義。對行政權也要進行權力監督。
權力公開。不僅要規范權力,而且要公開。黨委、政府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權限要公開,做什么,怎么做,按什么程序,有什么時限,舉報投訴電話、網址、郵箱、微信、微博都要詳細列出。只有明確舉報投訴渠道,才能讓工作人員認真履職。舉報投訴無門,必然懶政怠政,刁難群眾,甚至吃拿卡要。要樹立法治信仰,不僅有賴于制定良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也要全民守法,還要讓人民發揮主人翁作用,監督權力。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們黨作為執政黨,必須依憲執政、依法執政。那么黨又管什么呢?鄧小平說:“黨要管黨內紀律的問題,法律范圍的問題應該由
國家和政府管。”黨內紀律和法律又是怎樣的嚴厲程度呢?如果與法律同等嚴厲,那么紀律和法律合二為一;如果紀律松于法律,那么,按照“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說法,紀律就是畫蛇添足。這就要求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比法嚴,嚴格監督執紀問責。
應該承認,樹立法治信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要不懈努力,通過制定良法,加強教育,強化追責,制約權力,逐步確立法治信仰,型塑法治國家。
[1]博登海默(E.Badenhaimer).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下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4]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5]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北京:三聯書店,199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9]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C].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 /30/c_127159908_2.htm.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第3版).
[12]董必武法學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4]米歇爾·鮑曼.道德的市場[M].肖君,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趙繼棠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2.010
DF0-059
A
1004-0544(2017)02-0049-07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行政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課題(15ZX07)。
黃謀琛(1975-),男,江西興國人,哲學博士,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