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達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論陰陽五行學說及其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
尹 達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陰陽五行學說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完善與轉向的歷史發展階段,主要由陰陽學說、精氣學說和五行學說聯姻而成,其核心思想是整體和諧、動態平衡、互相轉化與制約。陰陽五行學說所蘊含的現代教學意蘊,主要表現在師生關系與教學活動兩個方面,而充分挖掘、發現、吸取、利用、發揚陰陽五行學說的現代教育意蘊,
陰陽五行學說;師生關系;教學活動;現代教學;教學診斷
國學即中國之學,集中凝聚著中國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邏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其本質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核心思想與觀念形態,而立足現實需要、凸顯中國特色,堅持古為今用之原則,才是學習國學的根本旨歸與永恒追求。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大任務,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習近平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認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盛局面,而起源于商周、發展于春秋、定型于戰國、完善于漢代的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時至今日,陰陽五行學說一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并為中國人打下了最深刻、最永久的時代烙印。陰陽五行學說以其規范的科學性、多元的文化性、嚴密的邏輯性、形態的嚴謹性、體系的完整性與深刻的思想性堪稱我國最大的國學。因此,深入研究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挖掘陰陽五行學說的教學意蘊,注重陰陽五行學說的教學實踐,取其精華、吸其精華、用其精華,助益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夢、強國夢的實現,成為當前中國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解決的富有挑戰性、緊迫性、重要性的時代課題。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身、自然、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宏觀觀察與微觀思考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國古典哲學中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①內蒙古醫學院中醫系:《陰陽五行學說》,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第25頁。,也是一定歷史時期“人”與“環境”相互連結、相互作用的必然產物,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陰陽五行學說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完善與轉向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
(一)陰陽五行學說的歷史嬗變
陰陽五行學說始于伏羲氏,歷經周文王、老子、鄒衍、董仲舒、劉向等人的不斷推演與豐富,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對中國人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甚至改造自然的信心與勇氣。相傳人類始祖伏羲氏研制了“八卦”,至周文王推演為“六十四卦”,促生了陰陽五行學說的萌芽。春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周易》之“一陰一陽之謂道”,揭示出事物動態平衡、對立統一的客觀規律,將陰陽對立視為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因,將陰陽平衡視為事物正常的運行質態,而將陰陽失衡視為事物的異常反映;“五行”最初稱為“五材”,指事物由金、木、水、火、土等5種元素組成,認為陰陽平衡是五行間和諧的結果,而陰陽失衡是五行間關系不協調導致的產物。春秋末期老子提出了“道”為世界核心,奠定了精氣學說基礎,認為順應自然是“人”的明智選擇。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認為陰陽實為“氣”上升為天、下降為地,“進一步明確了‘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并用“‘陰陽平衡’的概念來解釋自然與社會現象”①內蒙古醫學院中醫系:《陰陽五行學說》,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第12頁。,并進一步指出了“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戰國末期,齊人鄒衍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融為一體,創立了獨立而又完整的陰陽五行學說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時期,董仲舒、劉向等人根據現實需要,進一步完善了陰陽五行學說,至西漢末年《黃帝內經》的成書,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確立,成為中國影響深遠的思想學說,并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是,東漢以后,陰陽五行學說又與讖緯之說、占卜術、堪輿術等聯姻與融合,為陰陽五行學說添加了一些神秘元素,這一方面導致陰陽五行學說的迷信色彩,但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擴大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社會影響力。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內涵
陰陽五行學說內涵豐富、包羅萬象,是我國重要的思想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才是現代人正確的態度。陰陽五行學說的產生、發展、完善與轉向,是多元化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必然結果,更是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現時需要的產物,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身、自然現象與社會發展的深刻解讀與美好期待。陰陽五行學說由陰陽學說、精氣學說和五行學說三部分組成。陰陽學說之“陰陽”,本質上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以及事物之間存在著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是對事物的一種一分為二的整體觀,陰陽具有概念的相對性與屬性的規定性。陰陽平衡觀與陽氣主導觀是陰陽學說的基本觀念,而陰陽的相互依存與互根、陰陽的相互對立與制衡構成了陰陽動態平衡的運行態勢,陰陽的消長變化與相互轉化構成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動態平衡性,而太極圖是對陰陽學說的高度概括與精煉總結。因此,陰陽學說的核心思想是相互平衡、相互消長、相互轉化與互相制約。精氣學說本是道家的思想基石,產生于先秦,發展于戰國時期,完善于秦漢,成為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為深刻的哲學理論流派,尤其兩漢時期與元氣學說融合之后,對構建中醫學理論體系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古人認為“精氣”是世界的本源:管子將所謂的鬼神視為天地之間的“精氣”;莊子則認為“精氣”是“無中生有”的本源;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則認為天地相合而為“氣”,而“氣”是永恒存在的;《黃帝內經》直接將“氣”視為具有無限的生命力,也構成了人的生命。由此可見,精氣學說認為精氣是宇宙的本源,而宇宙是一個由精氣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宇宙萬物的產生、變化與發展都始于永恒的精氣的運動變化。五行學說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的運動變化及其相互聯系”,而五行的相生相克“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五行的相乘相侮則為“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壞后出現的異?,F象”②張九田、張英:《陰陽五行學說與醫院績效管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9頁。。總之,陰陽五行學說以陰陽學說為指導、以精氣學說為基點、以五行學說為核心,而整體和諧、動態平衡、互相轉化與制約是陰陽五行學說的核心思想。
各級各類學校都擔負著知識傳播、文化傳承、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的功能,而學校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僅限于逼迫學生死記硬背諸如“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古代文化經典著作,嚴重誤解了傳統文化教育“古為今用”的本質要求,因而有必要以陰陽五行學說的相關理論予以教學診斷。其實,陰陽五行學說蘊涵著豐富的教育教學意蘊,具體表現在師生關系的構建與教育教學活動的運行兩個方面。
(一)陰陽五行學說的師生關系意蘊
教學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最鮮活、最活躍、最富生命張力的師生互動活動,通過教學活動,不僅使“教師與課堂、學校、社會等各種環境因素發生聯系”①程文華:《英語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專業學習模式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6期,第912-924頁,第961頁。,更在于促進教師與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與自我發展。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所蘊含的基本原理,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完整的系統,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系統中的兩大動力要素,教師為陰,學生為陽,教師與學生的交感相應促就了教學系統的整體性、平衡性、教育性、發展性。其中教學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師生雙方的不可缺失性,平衡性決定了師生雙方的互動恒常性,教育性決定了師生活動的根本屬性,而發展性決定了師生互動的目的性。教師與學生的對立制約、互根作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推動了教學系統的動態平衡發展。首先,教師與學生是對立制約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任何一方過于強盛都會抑制對方的發展,這就決定了必須構建師生“協商性共生合作平衡關系”,“師生通過以需要為基點、以信任為前提、以平衡為關鍵的協商性共生合作,實現師生自我成長的共贏目標”②尹達、田建榮:《學校教育系統師生協商性共生合作平衡機制》,《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第54-59頁。。其次,教師與學生存在著互根互用作用。如果說師生的矛盾對立是促進教學系統動態發展的原動力,那么師生的互根互用關系才有效保障了教學系統的動態平衡發展;同時,教師與學生本身都蘊涵著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因而教師與學生才是最大的、最充分的、最“有用”的課程。因此,充分挖掘、發現、利用師生自身資源促進課程建設的發展與完善,是“互聯網+”時代師生與學校特色發展的有效途徑。第三,教師與學生存在著消長平衡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對立統一與互根互用一直都處于永恒的變化發展之態勢,教師與學生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消長規律才促進了教學系統的健康發展。事實上,教學相長、彼此消長等基本規律不是消弱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主體作用,而是強化了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主體作用,遵循師生的消長平衡規律就是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第四,師生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系。師生的消長平衡說明師生的運動發展性,而師生的相互轉化規律正印證了師生消長平衡的永恒變化性??傊?,陰陽五行學說視角下的師生關系是對立、互根、消長與轉化的關系,教師只有與學生一起成長才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發展的教育旨歸。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教學活動意蘊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的總稱,而“關系中的人或人們”與“人或人們中的關系”相互作用、相互連結構成了教學活動最基本的運行機制。在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師生、生生兩大特殊的人際關系,而這兩大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統一,具體表現為教師、教師們、學生、學生們、家長、家長們兩兩相互的關系,而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昂椭C的師生關系不僅使得學生在課內,而且在課外能夠得到教師更及時、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③林健:《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1-17頁。,而和諧的生生關系,使學生之間的答疑問難、求助應答、共同進步與發展成為現實可能。但師生關系與生生關系并不是獨立于教學系統之外的,師生關系與生生關系其實都統一于教學活動之中,是在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中所結成的特殊的人際關系,并構成了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之間的較為牢固的教學組織結構。就教學活動而言,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會教學;就學習活動而言,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①尹達:《發展性教學評價: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117-121頁。。陰陽五行學說強調事物之間的相生相克與相乘相侮規律,指明了事物內部要素和事物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五行相生以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為次序,而五行相克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為次序。因此,木、火、土、金、水的元素特性與相生相克規律,對教學活動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與啟示。首先,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著德、智、體、美、勞等5種內容,德、智、體、美、勞遵循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規律與相乘相侮現象。這就決定了德、智、體、美、勞是一個整體,目前學校教學只重視智育的做法勢必引起五行之間的相乘相侮反應,從而破壞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完整性、動態平衡性與可持續發展性。其次,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著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5種教學基本要素,也對應著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態度、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策略與學習評價等5種學習基本要素,且都遵循著五行相生相克與相乘相侮的基本規律。只有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相適合,教學活動各要素與學習活動各要素相協調,才能促進教學系統的動態平衡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總之,陰陽五行學說視角下的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而又復雜的整體,只有遵循教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五行相生相克與相乘相侮的基本規律,才能實現教學發現人、喚醒人、發展人的目的。
陰陽五行學說所蘊含的現代教學意蘊,主要表現在師生關系與教學活動兩個方面,為現代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有效路徑。由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曠日持久的博弈,現有的教學理論根本無法擔負起發現、拯救、指導現實教學實踐的重任。陰陽五行學說在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在于新型教學理論的重建,另一方面在于教學實踐的突圍。
(一)陰陽五行學說教學理論的重建
泰勒指出,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包括4個問題②[美]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年,第1頁。:學校應力求達到何種教育目標?要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教育經驗才能達到這些教育目標?如何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我們如何才能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正在得以實現?概括起來即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與教學評價在泰勒看來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要素。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陰陽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態,五行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基本規律,一旦出現相關事物或事物某一要素過強或過弱,就會出現五行相乘相侮現象,從而破壞事物的動態平衡性,影響事物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教學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師生間主體存在、發現、喚醒、指導與發展的特殊社會活動,“主體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也是教學的根本特征,其中“主體存在”是教學的前提條件,“主體發現”是教學的重要基點,“主體喚醒”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主體指導”是教學的有效策略,而“主體發展”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應試教育文化背景下的現實教育教學,忽視了教學中“人”的存在,將“分數”作為教育教學的唯一追求;過分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性”,嚴重忽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過度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組織、管控、權威與包辦的作用,嚴重忽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我存在、自我發現、自我喚醒、自我指導與自我發展功能,更沒有看到師生的對立、互根、消長與轉化的關系和教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五行相生相克與相乘相侮的基本規律。其次,課程開發與建設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顯性課程,一是隱性課程。顯性課程為陽,隱性課程為陰,確保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和諧統一,尤其注重開發、利用蘊涵在師生自身的隱性課程,而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德、智、體、美、勞等五大模塊,各模塊相互連結而成一體。第三,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除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與教學評價之外,還有教學觀念,而最為關鍵的兩大要素是教師與學生。教師為陰,學生為陽,二者的互動關系存在著相互交感、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與相互轉化的規律,而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真正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是衡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最關鍵的指標。教學觀念、學習態度為木,具有生長、舒展特性;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為火,具有燭照、向上功能;教學內容、學習內容為土,具有承載、生化作用;教學策略、學習方法為金,具有鑄造、收斂性質;教學評價、學習評價為水,凸顯人性、柔性。由此可見,陰陽五行學說視野下的教學理論重建,主要包括教學理解、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與評價等三大部分。
(二)陰陽五行學說教學實踐的突圍
教學實踐“既是開啟通往明亮天堂之大門的鑰匙,也是開啟下入黑暗地獄之大門的鑰匙”,石歐教授很敏銳地看到了現代教學實踐“并非全都神圣”的客觀現實,指出“我們的教學論偏偏遠離了這真實的教學”①石歐:《教學病理學基礎》,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2頁。,可惜并沒有引起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建教學理論、突圍教學實踐的熱情與信心。陰陽五行學說視角下的教學實踐,是在以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為依據而構建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整體性、聯系性、教育性、協調性與發展性。首先,明確教學系統的動力要素,發揮師生主體協同效應。太極圖是陰陽學說的形象概括,基于太極圖的師生互動的運行機制為:教師是陰,陰中有陽,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必須以學生為核心;學生是陽,陽中也有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但必須以教師為核心。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者設計、實施、評價教學活動,學生也要以教師為指導者設計、實施、評價學習活動。其次,優化教學系統的組織結構,遵循系統要素之間的相生相克規律,尤其重視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乘相侮現象,維持教學體系的動態平衡發展。教師與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與教學評價構成了教學系統的陰性,學生與學習態度、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與學習評價構成了教學系統的陽性,二者的互生、互根、互限與互用決定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整體,因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專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確保師生的主體性適合發展,是現代教育教學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客觀訴求;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問題導向發展性教學目標,構建可供學生選擇多元化、個性化的課程體系,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化、生活化、實用化與現代性,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推行發展性教學評價,是現代教育促進有效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的現實需要。第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學習環境,重視環境對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作用,構建民主、文明、公平、和諧的學校學習共同體,是現代社會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新要求,也是各級各類學校特色發展的內在的要求。
總之,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最大的國學,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完善與轉向的歷史發展時期,主要由陰陽學說、精氣學說和五行學說聯姻而成,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核心思想是整體和諧、動態平衡、互相轉化與制約,所蘊含諸如師生關系、教學活動等現代教學意蘊,對現代教育教學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與現實意義?!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不但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而且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近現代歷史上,任何國家的崛起都必然伴隨著思想的崛起”,教育夢、強國夢的實現,既要“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優秀經驗,也要吸取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治國理政智慧,更要結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②王莉麗:《智力資本: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頁。,而陰陽五行學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最大的國學,充分挖掘、發現、吸取、利用、發揚陰陽五行學說的現代教育意蘊,重構現代教學理論,突圍現代教學實踐,是消除應試教育文化、打造素質教育文化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中國教育教學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對于陰陽五行學說是否科學的爭論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著,甚至至今尚無定論,這不得不令人遺憾甚至汗顏,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陰陽五行學說在歷史爭論與辯解中不斷發展與完善,并逐漸深入人心,甚至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國學。當然,社會上確實存在著利用陰陽五行學說進行迷信活動,但這只是人們對陰陽五行學說的“不正當使用”,這并不是陰陽五行學說本身的“錯”。因此,正確對待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摒棄“陰陽五行學說純屬迷信”的錯誤觀念,科學認識陰陽五行學說的現代教育價值,進一步挖掘、篩選、發現并利用陰陽五行學說的教育教學意蘊,對于推動中國教育治理現代化,實現文化立國、教育強國夢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education; teaching diagnosis
[責任編輯 常偉]
Discussion on Yin-yang & Wuxing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Education
YIN Da
(S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Yin-yang & Wuxing Theory went through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from generation to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Yin-yang theory, vital essence theory and Wuxing theory. The core thoughts of Yin-yang & Wuxing Theory are integral harmony, dynamic balance as well as mutu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aint. Modern education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Yin-yang & Wuxing Theory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while to fully excavate, discover, absorb, utilize and carry forward the modern education connotations of Yin-yang & Wuxing Theory and to restructure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so as to innovate modern teaching practice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eliminate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culture and creat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culture, and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boost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Yin-yang & Wuxing Theor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activities; modern
G40-09
A
1672-1217(2017)02-0124-06
2017-01-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6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BHA160090):高考分類考試與普通高中轉型發展研究。
尹達(1978-),男,山東莘縣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重構現代教學理論,突圍現代教學實踐,是消除應試教育文化、打造素質教育文化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中國教育教學現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