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濤++吳昌娟++郭淑紅++郝耀鵬++許陶瑜++裴帥帥++田洪嶺



摘要 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對柴胡株高、干物質積累和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含量動態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適宜的種植密度可以協調好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提高柴胡產量,降低養分向花果中的積累分配,促進干物質向根部的運轉,提高柴胡產量,改善柴胡的品質。綜合分析生物量和根產量,種植密度以50萬株/hm2最為適宜。
關鍵詞 栽培密度;柴胡;干物質積累;株高;有效成分
中圖分類號 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053-02
柴胡是山西著名的道地藥材。山西省不僅野生柴胡資源豐富,而且人工種植也具有相當的規模。晉產柴胡藥用成分含量高、品質好,有巨大的開發潛能和廣闊的應用前景[1]。然而,在柴胡藥材生產中,無論是在種質資源還是在栽培技術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非常不利于柴胡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對柴胡的播種密度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以期對柴胡科學栽培起到指導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1年4—12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藥材試驗田中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地力均勻、灌溉排水條件良好;肥力中等偏上、中性砂質壤土。
1.2 試驗設計
根據栽培密度不同,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20萬、35萬、50萬、80萬、120萬株/hm2,對應株距分別為5.0、4.0、2.3、1.2、0.5 cm,每小區開9條溝,溝深3~4 cm,行距30 cm,小區面積10 m2(5 m×2 m)。
1.3 試驗實施
種子經消毒催芽后,于4月5日播種,5月15日從試驗用柴胡秧苗中隨機取樣移栽,按設定的株行距將柴胡苗擺放均勻后淺覆土,輕鎮壓、澆水。施用純N 93.3 kg/hm2、P2O5 237.1 kg/hm2、K2O 121.5 kg/hm2,全部的磷肥和50%的鉀肥作基肥,氮肥分2次追肥,6月下旬苗期施用1/3,拔節期施用2/3及剩余的50%鉀肥。
1.4 調查內容及方法
1.4.1 干物質積累測定。分別在苗期(8月1日)、拔節期(9月1日)、開花期(10月1日)、結實期(11月1日)取樣4次,采集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分地上部和地下部,用自來水和蒸餾水沖洗,105 ℃殺青20 min,然后60 ℃烘干至恒重,稱重。
1.4.2 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 含量測定。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 [2-3]。
1.5 數據分析
全部數據處理用Excel和DP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對柴胡生育性狀的影響
2.1.1 對柴胡株高的影響。由表1可知,隨著密度的增加,柴胡株高逐漸降低,且留苗量20萬株/hm2與其他處理均達到1%差異極顯著水平。
2.1.2 對柴胡根中干物質分配的影響。作為衡量植物生產力的重要指標,干物質的積累反映了植物光合產物的強弱。由表2可知,隨著柴胡的生長,根干物質所占比例逐漸增加。苗期至拔節期增加幅度較小,拔節期至開花期增加幅度較大,留苗密度為80萬株/hm2的處理達到11.2個百分點。開花期至結實期只有留苗密度為20萬、50萬株/hm2時增加幅度較大,分別達到11.6、11.1個百分點??傮w來看,柴胡單株根的干物質分配比例隨密度的增大而減少,說明密度增大會加劇個體之間的競爭,導致干物質積累量減少。
2.2 不同栽培密度對柴胡有效成分的影響
2.2.1 對根中柴胡皂苷a含量的影響。由圖1可知,5個栽培密度處理柴胡皂苷a 含量在幼苗期含量較低。隨著植株的生長,柴胡皂苷a 的含量不斷增加,到10 月初均達到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12月最低。其中栽培密度為50萬株/hm2的柴胡皂苷a 含量在10 月初達到最高值(11 mg/g)。栽培密度為80萬株/hm2的柴胡生長皂苷a含量前期增長最快,栽培密度為120萬株/hm2有稍微的下降趨勢。柴胡生長中期栽培密度為120萬、50萬株/hm2的柴胡皂苷a含量增長較快。生長后期下降速度5個栽培密度處理相差不大。
2.2.2 對根中柴胡皂苷c 含量的影響。由圖2可知,隨著植株的生長,柴胡皂苷c 的含量不斷增加,到10 月初均達到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12月最低。在幼苗期,栽培密度為120萬株/hm2的增長速度最快,10月時栽培密度為50萬、80萬株/hm2的都達到最大值(3.5 mg/g)。12月時,栽培密度為35萬株/hm2的柴胡皂苷含量最低,只有2 mg/g,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P<0.05)。
2.2.3 對根中柴胡皂苷d含量的影響。由圖3可知,總體來看,隨著柴胡生長期的延長,柴胡皂苷d含量增加,且都在10月達到最大值。但每個處理增加幅度不一樣。栽培密度為20萬、80萬株/hm2的處理增加幅度較大,其余處理增加幅度小。10月以后都急劇下降,栽培密度為20萬株/hm2的處理下降幅度最大,達到4 mg/kg,栽培密度為120萬株/hm2的處理下降幅度最小,為2.5 mg/kg。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適宜的種植密度可以協調好個體和群體的關系,提高柴胡產量,降低養分向花果中的積累分配,促進干物質向根部的運轉,提高柴胡產量,改善柴胡的品質。綜合分析生物量和根產量,種植密度以50萬株/hm2最為適宜[4-6]。
4 參考文獻
[1] 馬曉沖,陳世平,王建華,等.不同密度下三島柴胡干物質積累和柴胡皂苷含量的動態變化[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65-69.
[2] 于慧玲,麻春杰,蓋聰.小柴胡湯對C6膠質瘤大鼠微血管密度和腫瘤細胞增殖活性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1):3056-3058.
[3] 曾曉英,朱海龍,劉曉秋,等.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清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氧化抵抗及小柴胡湯的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3):3499-3504.
[4] 李全義,王洪學.柴胡不同經營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林業實用技術,2009(12):40-41.
[5] 凌仰之.雙波長薄層層析光密度法分離測定柴胡皂甙及其在評價栽培柴胡品質中的應用[J].國外藥學(植物藥分冊),1981(5):30.
[6] 陳佩,尚博揚,馬玲,等.柴胡皂苷a、d在寧夏栽培與野生柴胡中含量的比較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10(5):4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