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暉
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各種新媒體競相涌現,激烈競爭局面下,廣播作為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觀念的轉變,對媒體功能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廣播聽眾隨之發生變遷,探尋新形勢下廣播發展道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文章圍繞廣播聽眾的變遷展開論述,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廣播的發展策略。期望對于具體領域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 廣播聽眾;變遷;策略;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1-0066-02
1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聽眾的變遷
1.1 聽眾結構變化
聽眾結構的變化主要是指兩個方面:年齡和性別。在性別上,不同性別的聽眾在心理、氣質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而這種差異無疑會對其尋求包括欄目內容的偏好、頻率選擇等方面形成直接影響,大體觀之,廣播聽眾的男性比女性更多。在年齡上,不同年齡階段也意味著對廣播的不同需求。結合國外相關調查來看,聽眾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尤其是近年來,15~24歲年齡階段的聽眾比例呈現上升趨勢,亦為當前聽眾中比重最大的群體;25~34歲年齡階段的聽眾比例也處緩步提升狀態;35~54歲年齡階段的聽眾相對趨于穩定,基本形成穩定收聽習慣,波動較小。從類型上看,音樂類頻率多是24歲左右的年輕聽眾為主[1]。而時常、流行等節目同樣是年輕聽眾占主要比例。而經濟、新聞類則是年齡相對較大的人為主要聽眾。
1.2 聽眾審美提升
較之過往,廣播聽眾在審美情趣上有極大提升,隨之也對廣播有了更多的要求:密集化的信息傳播、交談式主持風格、雙向交流方式。聽眾審美呈多樣化、立體化發展,而絕不僅僅是只需要有聲音即可。因此,廣播的技術質量、信息質量、節目質量等業已成為聽眾選擇媒體的重要依據。
1.3 流動聽眾眾多
絕大部分的駕車人員均為廣播聽眾,他們在車上的時間經常會收聽廣播。對于駕車人員而言,廣播是他們最為經常接觸的母體,遠超電視、報紙等,這部分流動聽眾無疑為廣播聽眾群的中堅力量,且有增無減。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具名、機動車數量激增,對城市交通形成了較大壓力。與此同時,出租車司機、私家車車主對交通路況的了解需求也不斷上升。在廣播中可及時、準確地進行路況報道,滿足聽眾所需。作為廣播最堅實的聽眾群,出租車司機收聽廣播的時間最長、頻率最高,究其根源自是與其工作時間、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聯。這對電臺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忠實的聽眾群,同樣還有流動的聽眾,不少人上下班、外出時間均需要在車上度過一段時間,廣播仍為其經常接觸到的媒體,同樣構成了一部分廣播媒體的受眾。如此,作為流動聽眾和廣播站,出租車對電臺聽眾群的擴散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我國社會變遷和進步發展的同時,人們收入提升,生活方式、觀念也已發生變化。樓房、汽車成為消費熱點,私家車隊伍也不斷壯大,這對于廣播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一方面,私家車主的購買力較強;另一方面,出租車司機不僅自身成為廣播聽眾的一份子,其“流動廣播站”的功效也不容忽視。在此較好形勢下,廣播應逐步樹立良好形象,流動聽眾群的高含金量也必將逐步體現。
2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發展策略探討
2.1 去蕪存菁,優化節目形式
網絡時代來臨,各種新媒體的崛起無疑掀起了一場信息革命,無論是傳播速度上、信息量的增長上,還是接收方式上均呈現出較大變化。傳受雙方的地位也發生了改變。誠然,新媒體的優勢明顯,然而也正是由于這龐大信息量致使受眾更易陷入信息過載狀態,紛亂繁雜的巨量信息中真假信息共存,有效無效信息彌漫充斥。不僅如此,龐大的信息量和活動性特點也意味著人們在新媒體的使用過程中將要消耗較多的精力對目標信息進行甄別和挖掘,判定其真偽。不妨說,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擁有更多自主權的同時也迎來了更多負擔,而這恰可成為廣播媒體應對新媒體競爭的重要突破點。
就現今廣播的整體形式上而言,傳統方式的運作逐漸無法滿足聽眾所需,要實現發展,節目形式的優化勢在必行。欄目化廣播頻率有固定節目單,且通常是以小時做時間劃分,以之對應不同節目,聽眾僅可依照固定的節目順序進行收聽,這無疑與當前大部分聽眾收聽習慣不符。現今廣播多為伴隨性收聽,少有聽眾特意為之恭候按時間順序收聽。因此,為之提供有用、簡潔的信息,或是喜愛的節目形式,在聽眾打開收音機的第一時間對其產生吸引力方為關鍵。
2.2 受眾定位,搶占分眾市場
在現今媒介環境,“大眾傳播”思維已不可取,應順應分眾傳播的發展趨勢。廣播媒體無法在較大范圍內擁有大量忠實聽眾,則應需求一批穩定的、高質量的中小規模聽眾,以之確保頻率生存,獲取投資。亦曾有電臺提出:“寧要一萬有效聽眾、也不要十萬隨意聽眾”[2]。處于如今信息爆炸時代,每時每刻均有難以量計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傳播,于廣播中求全求廣的涵蓋更多信息,不僅使得節目喪失針對性而變得同質化,也為工作人員帶來較大負擔。
此外,分眾市場的搶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需要我們在進行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做持續的改善和調整。在如今多元文化發展迅速,各種思想充斥、變化的年代,受眾對于節目的需求呈現多樣化,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因此,在確立目標受眾后,一方面,需要充分結合聽眾對于節目的反饋、意見,對節目進行一定的調整使之吸引目標受眾;另一方面,應考量受眾新需求、新動態,做出及時反應和提前變化。
2.3 雙向交流,滿足多樣需求
廣播媒體進行目標受眾的確定不妨從三個方面進行:心理接近、人文接近、地理接近。應對各種新媒體所致壓力,廣播媒體應充分把握新形勢下的傳播理念、特點做出變革,探尋與自身相符的發展道路。本土化、娛樂化等亦應成為重要方向,滿足受眾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實現雙向交流[3]。
信息時代的人們愈發拘泥于個人空間,加強雙向溝通極為必要,在各大媒體著力于服務類內容的局面下,廣播不妨以直播熱線節目盡顯媒介服務性所長。節目直播室中邀請嘉賓或相關權威人士,并吸引更多聽眾參與其間,實現和廣大聽眾之間的雙向交流和信息互通,以此增進受眾對于廣播節目的親切感和參與度。在都市廣播中不難發現,聽眾通過熱線的形式可以參與到節目中來,也是最受聽眾歡迎的節目之一,排遣了現代人對于溝通的欲望。這些優勢均是電視、報紙等無法企及的[4]。而對于受眾多樣化需求的滿足,除了對節目意見和反饋的重視,具體不妨從下述方面進行。
1)廣播形式應秉承的中心是輕松、娛樂,使受眾得以最大限度的身心放松,而節目中可納入較多的娛樂化信息。而廣大年輕人所喜愛的節目,包括音樂節目等,則應成為主要內容,不僅是音樂臺的音樂放送,其余專業、綜合臺中也可適當延長音樂內容占比,滿足聽眾娛樂所需。
2)廣播應滿足聽眾對于重大事件的收聽需求。尤其是以新聞而言,其本身即具新奇性、未知性。在涉及災害、重大時間的應對上,相關職能部門應構建通暢的信息發布渠道,通過媒體發布相關信息,注重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引導群眾避災。廣播以其價格、便捷等優勢,在應對重大事故、災害上可成為主要的傳播方式。
3)廣播媒體可充分發揮自身聲音優勢,進一步拓展節目形態。包括“交互式多情景廣播劇”是基于數字廣播基礎上的一種新興廣播形態,最初是由英國BBC廣播電臺制作。聽眾可于廣播劇劇情發展過程的若干關鍵點在種版本之間進行切換,實現情節交互,這個節目一經播出便大受英國聽眾
歡迎[5]。
3 結束語
縱觀長久以來的媒介發展規律,無論何種新的媒介形式誕生均不會讓舊有媒介形式直接消亡,新舊媒介的共存、發展為必然趨勢。新媒體環境下,對廣播而言固然形成了巨大沖擊,時代浪潮下,聽眾也隨之發生變遷,然而廣播在迎來挑戰的同時也未必不是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一項長久任務,這也有待于相關領域人員不斷探索和研究,覓求廣播媒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虞杰,金恒澤.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的特點與發展[J].信息通信,2012(3):277-278.
[2]高福安,劉亮.關于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的新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0):9-11.
[3]夏青.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廣播發展的思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57-361.
[4]張蕾.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發展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4(8):206-207.
[5]劉海峰.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發展[J].傳播與版權,2013(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