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針對目前語文教學效率低,學生困于學,教師累于教的教育現狀,結合教學實例提出幾種語文教學創新的思路,所涉及篇目有《木蘭辭》《西游記》《鄉愁》等。
【關鍵詞】有效;實踐;興趣;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從事語文教學十幾年,這其中的辛酸只有語文老師能夠體會,“語文”這門學科是學生最漠視的一門學科,通俗地說就是感覺自我良好,可是最終成績卻最難提高。所以如何讓學生有種“危機感”?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如何實現教學的高效?如何改變教師苦于教、學生困于學的現狀?
一、勤于動手
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動動手,有時比多講幾個知識點更有效果。在學習說明文單元時,我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心愛的物品,想讓學生學會寫簡單的說明文。第二天,學生交來的作文大多是介紹教室,介紹學校,讀來沒有新意。那天上課我提前到教室,發現學生都圍在一起。我湊近看,原來他們在看兩個男生做的“公共汽車”模型,于是我叫兩位同學在課堂為同學介紹這輛公共汽車模型,大到電動機,小到車內座椅、照明燈,都一一做了詳盡的介紹,原來學生動手實踐遠比“閉門造文”好得多。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實踐,難得真知。于是我讓學生回家做自己喜歡的手工,帶到教室和同學分享。教室里從此多了掛在窗戶上的風鈴,貼在墻上的布畫,講桌上擺放了紙折的花……實踐后的寫作,讓學生有物可寫,有事可說,讓學生懂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作為教師我也深深感慨:教師走進生活走近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更真切的更有趣的知識。
二、善于思考
初中學生好奇心重,凡事總愛問個為什么。教學時有學生問: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一雙小腳怎么藏得住?皇帝展示新裝,那些觀看的婦女怎么辦?西游記里為什么孫悟空打不過的妖怪,各路神仙卻能制服?什么叫《西游記》繡像,圖像不是畫在紙上嗎?……我們是否細心地去傾聽,去思考這些所謂偏離課堂目標的題外話。有時細細探究往往大有收獲。課后與學生探討才知道:女子裹腳起于五代,木蘭何來小腳?皇帝穿新裝也許是新外衣。神仙各有專長,一物降一物……各種大膽猜想層出不窮,學生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的同時,拓展了知識面。肯定能化腐朽為神奇,傾聽能劫后重生。
三、樂做學問
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不是講堂,而是學堂。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完全取決于學生的需要,以學定教。教師只有真正走近學生才知道確定怎樣的教學內容,使用怎樣的教學方法,調整怎樣的教學策略。
激發學習興趣是前提。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志趣是興趣的高級階段,是興趣與崇高理想相結合的產物,所以教師要適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理想教育,讓興趣的種子植根于學生的心田,在歲月洗禮中成長為參天大樹。
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發現學習的樂趣。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有句名言:“學之圣者,先行后思。”美國評估報告局進行測試發現:如果教師常開展動手學習活動,學生的數學成績超過同齡人70%,科學成績超過40%。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學會了方法要學會運用方法,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識。
教師要勤于指導學生學法。德國藝術家拉辛說:“上帝如果一只手拿著現成的真理,一只手拿著尋求真理的方法,我寧可選擇尋求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現成的真理。”千人千面,萬人萬顏。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一屆每個班乃至每個學生性格習慣喜好都不同,這就要求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覺得冉有性格謙恭,辦事猶豫不決,所以他鼓勵冉有臨事果斷,但是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他就勸子路遇事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三思而行。孔子針對不同性格給予不同對策,注重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學法。在我們的教學中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思維方式,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是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學有所樂。
四、舍得鼓勵
教學中總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這節課就有這樣一件可樂的事。有一個男生在班級中是出了名的“開心豆”,當我完成《鄉愁》教學任務后布置學生當堂背誦時,他表現得十分踴躍,可見他對這節課的預習準備十分充分,對詩歌背誦成竹在胸。于是我想:讓他試試吧!他背誦的很熟練,但是由于緊張他竟將詩中的:“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背誦成:“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母親/在外頭 我/在里頭”。話音剛落,班級同學和聽課的教師無不笑得前仰后合。他的臉頓時“刷”地紅到了耳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也輕輕一笑,讓他先放松心情,再鼓勵他,讓班級同學及在場老師再讓他表現一次,這次他很流利,而且富有情感地將全詩背誦了出來。頓時掌聲響起來了。這時我看到他滿足的笑容,之前的尷尬早已一掃而光了。是啊,多一點機會,多一些表現,多一分寬容,對于成長中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啊!正如陶行知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給學生充分地尊重、欣賞,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里講求的是效率,我們要把學生從茫茫題海中解救出來,把教師從堆堆作業中解放出來,把課堂從辛勞低效中解脫出來,要讓學生走出課本,回歸生活本真。我的“語文教學”創新之路才剛剛開始,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向同行請教、向專家學習。讓學生在課堂里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快樂和自信……
參考文獻
[1] 魏書生.魏書生談語文教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