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燕英+李靜
【摘 要】在新時代的要求下,加強與完善師范院校師德建設,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我國為富強民族、振興中華的必然要求。而精神文化是影響我們師范院校師德建設、形成良好師德的核心,因此以精神文化方面為切入點展開各種教育活動,為黨和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師范院校;精神文化;師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03-02
師范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合格師范生,是培養優秀教師人才的集中地。而精神文化,是師范院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廣大師生共享的價值觀、精神面貌、審美情趣、文化傳統以及各種認同的文化意識①。在我國教育部2016年的工作要點中,指出“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全面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優化鄉村教師資源配置,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由此可見,不斷地完善、優化師范院校精神文化建設,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促進良好師德形成大有益處。
一、現階段,我國師范院校精神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師范院校脫離傳統辦學理念
首先,師范院校的辦學傳統受到沖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師范院校教師與學生成為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即要求教師有高深的學問、良好的品性修養。“三筆字(粉筆字、鋼筆字和毛筆字)、一話(普通話)、一畫(簡筆畫)、一機(計算機)”是師范生在校期間的教學基本功,而要達到傳統辦學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是要付出辛勤與汗水,多練多講多演,若沒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練就不出好的三筆字,說不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當然也不可能備好課,上好課了。但是現在很多師范院校對師范生教學沒有這些傳統硬性的要求。在目前看來,師范院校的學生教育技能方面的訓練不是很多,學生們生態訓練也比較少,師范生畢業時的“三字”、教案書寫等基本技能是應付考試,只要通過期末考試就萬事大吉,考過后都全部還給老師了。如此一來師范院校的“師范性”不明顯,顯然直接影響到師范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若不能及時糾正,師范院校的辦學特色、辦學傳統一去不復返。
其次,師范院校課程安排出現偏差。師范院校師范生的教育技能課相比藝術類的課程,安排一樣或者比較少,目前的師范生出現偏科嚴重,特別是一些基礎課,像思想政治課、語文、英語、數學等,上課時“低頭族”,下課還低頭族,長期以往,師范院校良好師德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科技發達時代,流行著用課件上課,寫教案可以在百度搜索,然后復制粘貼就可,因此對三筆字根本不用練習,對師范生的學科知識也容易找到,再說目前手機在手,沒有什么找不到的,只有不愿意找的,失去了師范院校原有的吃苦耐勞的精神。
(二)師范院校的師生價值觀發生扭曲
師范院校的主人翁是教師和學生,主要是育人為本,師范院校的主人翁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在時代的挑戰和壓力下,受到物質文化誘惑及影響,已經不愿意接受“兩袖清風”這樣的職業標簽,同樣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為何得到的待遇比其他行業低呢?據了解,目前很多師范院校的老師和學生們都有兼職工作,為了實現自身更高的價值。其次,師范院校的師生學術同樣也在商品化,目前,不正之風在各個高校引起波瀾。為了評職稱,可以找“槍手”幫寫幫發表論文,學生為了能混個畢業證及學位證,畢業論文同樣可以用錢來解決,總之,影響到了師范院校師德建設。
(三)近年來,師范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擴大招生規模
首先,許多師范院校為了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進行了院校之間的合并或者升格等變化。這樣一來,各個師范院校數目不斷增加,招收的學生人數不斷加大,那么對于學生的各個方面的要求也在降低,這是師范院校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蘊含極大的挑戰性。首先在原來物質基礎、場地設備基礎上,人數不斷增加,很多院校的做法是擴大校區占地面積,或者建立新的分校,當然招更多的新老師。但是,新擴建的場地、新校區以及系老師,是否能全部轉移或者吸收學校原有的文化底蘊,精神文化是否也能熏陶、感染到新校區的新教師、新學生,這樣的變動務必給老師和學生們帶來各種變化,影響著師范生原有的師范人的精神,也會直接影響到良好師德的形成。
其次,從2015年后,國家規定,師范類院校也要參加全國教師資格統一考試,上崗前必須培訓,同時要執證上崗。那么,各個高校,只要想當老師的,都可以參加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那么對之前師范類院校的學生,只要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畢業的同時,可以順帶辦理教師資格證,改革之后,師范類院校的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壓力,因此,若沒有堅強的精神毅力和牢固的文化基礎,師范院校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課程改革會受一定的影響。
二、如何加強師范院校精神文化建設,促進良好師德的形成
(一)傳承師范院校辦學傳統
首先,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師范院校精神文化亦然,是師范院校生命力、向心力、創造力之所在②。師范院校生命力如此巨大,可以直接涌向成千上萬的師范生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形成良好的師德具有重大的影響。若對精神文化建設視而不見,或者是應付了事,那么師范院校就像一潭死水,看不到希望,更加不可能得以持續發展;重拾師范院校師范生的精神,以嚴格的要求,學習師范生系統、科學技能及理論基礎,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教育教學中,用自身扎實的教師技能、用責任與愛來影響每一位學生,陶冶他們的情操,熏陶他們人格。
其次,嚴謹務實的學風精神與教風是師范院校優良的辦學傳統。師范生從師范院校的老師身上,可以體會到老師擁有系統的科學知識,深厚的上課技能,嚴謹的學術,師范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養成了一種嚴謹務實的精神品質,為師范生成為未來的優秀教師和祖國的人才打下基礎。
最后,師范院校都有本校的校訓、校風、學風,作為師范院校的老師和學生們,要不斷地傳承院校自身優良的“三風”文化建設,因為師范院校的“三風”,是師范院校幾代人甚至更多人精神文化的精髓,師范院校本身的每個成員都在享受著高尚的精神文化熏陶,發揮師范生精神,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加強師范精神,重視人文關懷
在社會需求市場競爭壓力下,學校的辦學規模、課程設置、開設專業等受到一定的影響和同化,但是作為培養未來合格教師“搖籃”的師范院校,必須加強師范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設,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精神寄托,詳細了解每個人的成長以及發展所需,關心他們的生存現狀,提升他們自身的滿足感,體現他們每個人的存在價值,解決教師們的后顧之憂,在溫暖的大家庭中感受到愛,同時也把自身的高尚道德、樂于奉獻的偉大精神播散到每個學生,每個地方,為師范生養成良好的品質、道德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突出師范院校的特色
新時期,師范院校必須突出自身的特色,這樣在現代教育中才能穩健發展。師范院校將利用一切力量,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僅在課內、課外學到更多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在校園內進行師范生技能比賽,例如三筆綜合能力比賽、演講比賽、文藝等等比賽,在日積月累,代代師風影響下,形成師范院校高、精、尖特色品牌文化,在這樣優良傳統中,不管新老師范生,都為之震撼,為之不斷地完善自我。例如幼兒專科學校,我們可以借鑒到幼兒園見實習,除了能唱能跳,我們老師和學生要不斷地摸索,加強學生們到幼兒園之后的動手能力,加強文化課的學習,深入學習思想政治,提高思想認識及觀念,提升幼師學生總體素質。同時,充分體現了師范院校大力建設“尊師愛生,謙和向上”等等校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幼苗、花朵寓意為學生,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沐浴在快樂的陽光中,像幼苗一樣茁壯成長。謙和是一種學習態度,也是一種品德修養。心存謙和,人自相敬,心境似水、心胸若海。
(四)發揮黨員教師模范帶頭作用,樹立先進人物的典型,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2016年2月份來,全國高校和各個地方都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活動,師范院校也不例外。根據學校黨委的要求,我們進行了以下四個專題學習。
首先,開展第一專題“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活動,加強黨員的理論知識,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其次,開展第二專題“講政治、講信念”及第三專題“講道德、有品行”專題學習會,黨員通過學習,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尊崇黨章黨紀,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揮榜樣引領的作用,組織黨員觀看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先進教師”李保國先進事跡視頻;最后,開展“講奉獻、有作為”研討會,結合精準扶貧,開展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助老助殘等活動。通過以上一系列活動,影響廣大教師和學生,形成更良好的學習環境,建設完善的精神文化,傳播更多的正能量,涌現出更多更好的先進事跡,發揮先進模范帶頭作用。
總而言之,為塑造形成良好師德,不斷地完善師范院校精神文化建設,從客觀和主觀上不斷克服困難,重拾師范院校的師范生精神,努力提高師范生的價值觀,提高精神文化品質,才能實現我們民族富強的中國夢。
注釋:
①②萬娟.師范院校文化構建研究——基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視角,2016年。
參考文獻:
[1]陳夢希.基于組織文化視角的高師院校教師文化建設[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12).
[2]萬娟.師范院校文化構建研究——基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視角[J].2016.
[3]任占娟.加強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師范生師德養成[J].科教文匯,2016(346).
[4]程燕屏.試加強并改進高校師德建設[J].遼寧師專學報,2016(4).
[5]邱鐵軍.關于加強我國高校師德文化建設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報,2013,29(10).
作者簡介:
韋燕英(1980-),女,廣西平果人,研究生畢業,講師,研究方向為數學與計算機基礎教育。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2SZ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