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俊玲
“慢蝸牛”的成功
文 陳俊玲

我們班的科學區一直是孩子們樂于探究的樂園,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們鐘愛玩給氣球打氣的游戲。能力強的孩子天天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怎樣使用氣筒給氣球打氣,是選長氣球皮還是圓氣球皮。而平時動作慢、能力弱的陽陽也想加入,可每次等他慢慢到該區域游戲時,動作快的孩子早已經“占領陣地”,而陽陽根本“擠”不進來,凡事都比同伴慢三拍,活像一只慢吞吞的“蝸牛”。
看到陽陽的情形,我心里暗暗焦急,也想給予他一次真正探究的機會,滿足他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指南》中這樣說:“要重視觀察幼兒在日常生活與游戲中的表現。”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深入認識和理解幼兒。于是我決定創造機會,這樣便于仔細觀察和幫助他。
過了兩天,區域游戲剛開始不久,我瞧見科學區還有一個空缺,趕緊邀請陽陽加入打氣球的行列。他以前很少玩該游戲,只見他先拿起一個黃色的腳踩打氣筒,右手拿起連接氣筒長管的氣嘴處擺弄一番,左腳放在上面用力踩了3下,接著將腳踩的氣筒拿起來放到桌上,用左手上下按壓了4下,有點按不動,算了,不按了。他將腳踩打氣筒放置一旁,看到對面的樂樂正在用手推式的氣筒打長的氣球皮,只用四五下,樂樂就成功地用手推式氣筒打出一個長長的氣球,他也依葫蘆畫瓢地操作起來。
他重新選擇了一個手推式的氣筒,拿起一個紅色的長氣球皮,準備將氣球皮連接到氣筒的氣嘴上。由于長氣球皮的口比圓形氣球皮的口要細小些,他左手抓著氣筒的底部,用右手來拿氣球皮往氣嘴上套,小心翼翼、耐心地套了1分鐘,好不容易連接上了,于是右手松開,往下抓住氣筒的上半部分,將氣筒直立在地上,左手扶著,右手費勁地上下抽拉了3下,“卟!”氣球皮離開了氣嘴,掉了下來。再重新套上氣球皮,再打一次,哎!還是同樣的結局,一點氣也沒打進去。
一直在旁觀察的我看著不斷嘗試并失敗的陽陽,忍不住問道:“陽陽,別灰心,你剛才打得很好,氣球已經能鼓起來了,但你的氣球為什么鼓起來又重新癟下去呢?”
“嗯……”陽陽思考著。
“可能是我的手捏得不夠緊,氣球漏氣了。”陽陽有點不確定地說。
“是這樣嗎?”我再一次問道。
“是的。”這次他想明白了,很肯定地回答。
“只要你的手再捏緊一點,試一試,就快成功啦!”我摸摸他的小腦袋,邊說邊用溫和而飽含肯定的目光與他交流。
“好吧!”他重新鼓起勇氣,拿起氣筒,進行第七次的嘗試。這次他找了一個粉色圓形的氣球皮,已經能較熟練地將氣球皮套在氣嘴上,隨著他費力地下壓和上推,氣球很快鼓起來,已經快有臉蛋那么大了,但是,怎么啦?原來,由于他的右手用力過猛,在下壓過程中,由于慣性,手推式氣筒從桌面滑了出來,中斷了充氣,氣球剎那間又沒氣了。
陽陽這回撓撓頭,不知所措地看看我,“你把氣筒橫著拿,不要放在桌上,看看這樣是不是更容易打氣。”我邊說邊幫助他調整打氣筒的正確方法。雖然對面的樂樂一直都是橫著拿氣筒打氣,但是陽陽一直專注于自己的嘗試,愣是沒發現自己打氣的方法不對。陽陽立刻左手拿起氣筒橫在腰間,右手重新套上粉色的圓形氣球皮,麻利地捏好氣嘴和氣球皮的連接處,開始打起氣來,1、2、3、4、5……他抽氣的速度越來越快,動作也越來越嫻熟。
陽陽終于成功了,臉上浮現出欣喜的笑容,我也松了一口氣,情不自禁地朝他豎起了大拇指。
午間休息時,陽陽的活動片段是我重點回顧的內容,我驚訝地發現他失敗了7次,也意味著他堅持了8次!
從這一游戲案例中,我得到如下啟示:
(一)“三心”的細致觀察
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學會觀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動機和需要。一位有心的教師,只要與孩子在一起相處,隨時可以觀察幼兒,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的信息。對待“慢蝸牛”,則需要教師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將視角定格于整個游戲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力求做到三心:靜心、細心與耐心。
1.“靜心”就是教師盡量不打擾幼兒自然的探究過程,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安靜地觀察。
靜心觀察,不光需要教師在一旁用眼睛去看,還需要教師隨身準備易攜帶的便簽本、筆、相機,及時地記錄幼兒的探究對象、探究的方法、與之互動的同伴及同伴間的對話等。同時利用相機錄像,以便事后進行回放,查看自己記錄中的疏漏之處,這樣才能全面地進行觀察,了解幼兒真實的意圖。在觀察時,最好不被觀察對象發現,以便觀察到幼兒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
2.“細心”就是教師在觀察中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有意義的信息
細心觀察,需要教師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較強的教育意識,迅速發現對幼兒的有意義的探究信息,哪怕是一個小動作、小細節都收入眼中,絲毫不放過。在本案中,我對于陽陽探究怎樣使用手推式的打氣筒重點進行了記錄:開始擺弄打氣筒,用自己的方式打氣→中間過程同伴的示范和提示→教師的鼓勵和介紹打氣筒的正確使用方法,都一一詳細地記了下來。
3.“耐心”就是教師不要怕多花費時間,觀察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后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需要教師耐心的等待。
像本案中的陽陽,先探究腳踩的打氣筒,不成功后,看到同伴使用手推式氣筒,他也開始嘗試,但剛開始幾次都失敗了,此時已經過去25分鐘,如果教師此時放棄觀察,那么“慢蝸牛”的探究由于得不到教師的關注,或許就有可能失敗,后續精彩的探究過程就無法看到。
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只有充分觀察、了解幼兒,后面的教育指導才能有更好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二)介入的有利時機
“慢蝸牛”的探究學習需要得到教師的支持,但這并非意味著教師可以不分情況地隨意提供幫助。區域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游戲,教師應著眼于幼兒的“獨立”,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關注了解幼兒的探索學習過程,了解其間幼兒面臨的各種認知困難和問題,善于區分出何時該介入,把握介入的有利時機。
1.當幼兒反復操作不成功,失去信心時
生性好動、喜歡探索是每個幼兒的天性,但是幼兒探索學習的韌勁不足。幼兒情緒體驗強烈,表現外露,有意性差,不易自控,遇挫折困難時容易喪失信心而不再努力。如本案例中陽陽在經過反復多次嘗試,都未能成功地給氣球打氣,他的能力在班級中相對較弱,在探究中不能自己發現問題,嘗試多次無果后,便失去了耐心,想放棄、停止探索。此時,老師的鼓勵起到關鍵的作用,使他重新燃起希望和信心。
2.當幼兒遇到困難,求助教師時
本案中陽陽在第7次失敗后,確實因其本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用不知所措的目光求助于老師的時候,教師通過正確示范,使他知道自己由于自己拿氣筒的方法不正確,致使打氣失敗。解決這一難題后,打氣就順利進行了。因此,當幼兒遇到困難,導致探究無法進行下去時,教師介入會非常及時、有效。以保證“慢蝸牛”的探究能繼續堅持下去。
像陽陽這類幼兒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如果缺乏教師的介入指導,就會像一個匆匆忙忙的過客,無所收獲,而且自信也會受到打擊。
(三)適宜的支持策略
教師在介入指導時,根據幼兒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采取有效的策略,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個心理與能力的支點,使其依托這一支點,順利地越過困難,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行。
1.保持沉默
幼兒彼此之間的平等地位容易使他們可以毫無拘束的自由交流、討論。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自己的一份獨立,而且同伴間交流所用的語言是最直接的,最容易理解的。所以,此時教師的最好策略就是保持沉默,讓幼兒充分的互相交流。
2.啟發思考
在同伴樂樂的幫助下陽陽一開始沒有成功,像只斗敗的公雞,此時,教師問道:“陽陽,別灰心,你剛才打得很好,氣球已經能鼓起來了,但你的氣球為什么鼓起來又重新癟下去呢?”“可能是我的手捏得不夠緊,氣球漏氣了。”陽陽有點不確定地說。“是這樣嗎?”我再一次問道。“是的。”這次他想明白了,很肯定的回答。教師的一次啟發式的提問,引發陽陽動腦筋思考氣球打不起來的原因,接著再一次追問,讓陽陽再次思考自己發現的問題是否正確。這樣的提問,能讓幼兒通過思考發現問題的所在,從而讓幼兒自己尋找到答案,這樣幼兒會更加有信心,愿意進一步探索下去。
3.直接幫助
當陽陽在成功捏緊氣嘴打氣,差點成功時,打氣筒又出了問題,怎么辦?陽陽撓撓頭,不知所措,直接向我求助。我考慮到,陽陽前期沒有參與該區域游戲,而且在同伴正確示范拿打氣筒打氣時他也沒有發現自己拿的方法不正確,看來,他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打氣筒。在前面失敗了7次后,擔心他因為這樣的原因再次放棄,所以,我采取直接幫助的策略,手把手地幫助他調整,在越過這個難關后,陽陽最終成功了。
從這次案例中我獲得了許多有益的啟示,歸納起來一點是: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樹立正確全面的教育觀念,同時,要有超敏銳的觀察力與高度的教育智慧技巧,給予像陽陽這樣的“慢蝸牛”更多的耐心與關注,靜待花開。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探索嘗試中,借助老師、同伴的外力,順利進行自己的探索之旅,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滿滿的自信,揚起成功的風帆!
(江蘇省南京軍區空軍后勤部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