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巧華
創設禮儀環境 追尋健康成長
文 宋巧華
我國自古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稱。但隨著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一些嬌慣與溺愛現象,禮儀教育出現缺失。蒙臺梭利指出:“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期在2.5—6歲。”也就是說在幼兒期開展禮儀教育會收到最佳的效果。針對幼兒可塑性強、愛模仿、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特點,在環境創設上,可以緊緊圍繞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禮儀這一主題,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自然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知禮儀、懂禮儀、學禮儀、守禮儀,理解各種行為規范和交往程序,并在行為上慢慢內化為自身的良好習慣。
文明禮儀環境創設 行為養成

現狀分析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越來越多的人文明禮儀缺失,文明意識越來越淡薄。一些家長只抓智力教育,不抓文明禮儀。一些青少年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長輩,在學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禮讓,不講禮貌,在社會上不知道怎樣稱呼他人。
新《綱要》中也提出要“培養兒童終身受益的品質”,因此在幼兒園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形成一個真善美的良好禮儀氛圍,構筑良好的校園文化,形成社會教育合力,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尤其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6歲正是習慣養成的敏感時期,抓住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使幼兒從小學禮、知禮、懂禮、用禮,將關系到幼兒一生的發展。
環境的教育功能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幼兒園對幼兒來說,是一個接受知識、鍛煉技能、培養習慣、獲取情感、發展人格的重要場所。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及孩子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環境創設,旨在通過禮儀環境的浸潤,讓孩子對文明禮儀有一個正面、積極的感性認識。
教育學家杜威說過:“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因此,在環境創設上,應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自然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養成習慣。
1.在幼兒園的門廳走廊上營造禮儀氛圍,開展文明禮儀活動
良好的禮儀習慣從早晨入園開展,在幼兒園門廳、走廊懸掛文明禮貌行為圖片:歡迎您來幼兒園、您好、請、謝謝……在這濃濃的禮儀氛圍的影響下,孩子們也能積極、主動、熱情地向別人“問好”“問早”。早晨幼兒入園一聲“老師早!小朋友早!”融洽了師生關系,拉近了同伴的距離。每天,孩子、教師、家長見面互相問好,整個校園里都在傳播著禮儀的氣息,洋溢著溫馨,我們的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初步形成了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
2.在幼兒園的每個設施旁和各個場所設有溫馨提示
幼兒園是幼兒主要的社交場所,力求為幼兒創設養成良好行為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在幼兒園的每個設施旁和各個場所均有溫馨提示,如:沿樓梯拾級而上時,小朋友會看到“要學小貓輕輕走,你謙我讓腳步輕”;在每個盥洗間都會看見“不要讓水龍頭流眼淚”“節約用水好寶寶”等以兒童化的語言提示;在綠化區:“我怕疼請不要踩我”“我對花草點頭笑”“草兒綠花兒紅腳下請留情”……這些話語時刻督促著、提醒著小朋友要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人。
3.建立幼兒園禮儀宣傳欄
幼兒園的宣傳欄是宣傳教育工作的窗口。創設幼兒園“文明之星”,將各個班級內講文明、懂禮儀小朋友的照片和事跡張貼到上面。孩子禮儀的形成也是實踐的過程。最初只是出于純粹的行為模仿,當他的這種行為得到他人的肯定時,會感到非常高興,并能長久地堅持下去。同時,這些文明禮儀的形象也能引起家長的共鳴,許多生動形象的文明情感,常常觸動家長進一步規范自身的行為,規范自己孩子的行為,讓自己的孩子向“文明之星”積極靠攏,成為他們產生文明禮儀行為的強大動力。
1.班級根據禮儀教育的內容進行主題墻面的創設
①將禮儀小兒歌布置到墻面上,讓孩子時時都能看到,鞏固幼兒的禮儀常識;②將禮儀小圖片和孩子自己創作的禮儀作品布置在禮儀主題墻面上;③運用圖示提醒法,在教室門口張貼孩子問好的圖片,創設禮貌的環境,孩子一看就明白。④爭當禮儀小標兵,激勵孩子主動打招呼。讓孩子在不同的環境刺激下使文明禮儀的主動性得到激發。
2.利用區角積極開展文明禮儀活動。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將禮儀教育滲透于游戲活動中,孩子們自然而然習得禮儀,盡量避免簡單的說教,幼兒學習禮儀的興趣會更濃。在區角中開展娃娃家“我是小客人”。孩子們體會到到別人家做客時應輕輕敲門,使用禮貌用語,在別人家不能吵鬧發脾氣,不能亂翻別人家的東西等。主人與客人一來一去的對話,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輕松學會怎么樣招待客人。再諸如區角活動“小醫院”“小超市”等這樣的生活化情景再現的游戲,使幼兒很快融入角色中,習得游戲規則,懂得了不推不擠、團結協作,發生矛盾時會主動道歉,做到團結友愛,成為互相幫助的好朋友。幼兒的良好禮儀習慣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利用節日禮儀來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如,三八婦女節進行愛媽媽、愛阿姨、愛奶奶的教育。節前,老師向幼兒介紹節日的名稱、日期,同時要求每個幼兒在家了解媽媽的工作,體會她們的辛苦;節日當天小朋友把自己親手做的大紅花或賀卡獻給媽媽、奶奶;節后,老師要求幼兒在家為媽媽、奶奶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活動過程中,使幼兒懂得要尊重長輩,并明白表達感情要付之行動的道理。國慶節來臨之際,可以結合禮儀教育目標,設計“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活動。通過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幼兒萌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俗語有言:“3歲看大。”針對幼兒可塑性強、愛模仿、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特點,在校園環境中滲透禮儀教育內容,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充分利用好每一面墻壁,讓每一面墻壁敘說禮儀,這樣孩子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從這樣會“說話”的校園建筑中接受禮儀教育。理解各種行為規范和交往程序,知禮儀、懂禮儀、學禮儀、守禮儀,并在行為上慢慢內化為自身的良好習慣。使得幼兒的禮儀教育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和具體化。讓禮儀教育成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亮麗風景。愿每個孩子們都能在幼兒園良好的禮儀氛圍中健康和快樂地成長,成為一個懂禮貌、講禮貌的好孩子。
(江蘇省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中心幼兒園)
[1]皮亞杰.《兒童心理學》[M],商務印書館出版,1980
[2]沈碧霞.《環境創設在幼兒禮儀活動中的作用》[J],小學教育,2009(3)
[3]田峰.《杜威道德教育理論及對中國當代道德教育的啟示》[N],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