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日戰爭時期為個案的探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馬亮寬 ,吳魯鋒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張自忠與宋哲元關系述論
——以抗日戰爭時期為個案的探討
馬亮寬 ,吳魯鋒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三省,開始向華北地區滲透。宋哲元、張自忠作為華北地區的軍政領導人,一直戰斗在抗日救國的最前線。他們率領第二十九軍將士,既有腥風血雨的拼殺,也有妥協與周旋的斗智斗勇,他們二人團結奮斗,或臺前或幕后,妥密應付??谷諔馉幦姹l后,他們在不同的戰場與日本侵略者奮戰,在戰爭中互相關心,相互勉勵,直至1940年先后殉國。被后人尊為民族英雄。他們二人忠心愛國,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團結奮斗的行為彪炳千秋、永垂不朽。
張自忠;宋哲元;第二十九軍;抗日救國
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爆發,全國抗日戰爭開始,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新篇章,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起點,至今年已80周年。當時主持華北前線軍政事務的兩位領導人宋哲元、張自忠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兩人關系也經受了戰火的歷練??箲鹑姹l后,兩人在不同的戰場與日軍拼殺,其間相互關心,相互勉勵。1940年,兩人為抗日救國而先后獻身,至今已77年,但因對相關歷史資料和史實評斷有誤,至今對二人不能定論,特撰寫此文就兩人關系及相關史實進行述論,敬請方家批評。
張自忠與宋哲元都是馮玉祥所領導的西北軍的骨干成員,但在早期,兩人隸屬不同,地位稍有差別,關系談不上密切,直到1930年西北軍在“中原大戰”中失敗,余部重組成二十九軍時兩人關系才密切起來。
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自幼接受了系統的傳統教育,青年時期就學于天津法政專門學校,1914年投筆從戎,長期追隨馮玉祥,轉戰南北,成為西北軍重要將領。
宋哲元出生于山東省樂陵縣城西北趙洪都村的一個鄉紳家庭。幼年接受了傳統教育,1905年,正式入伍,由于文化基礎好,不久被選入武備學堂學習。畢業后一直在北洋軍陸建章處任職。在此期間與馮玉祥相識,因兩人有姻親關系。馮玉祥獨立成軍后,一直把宋哲元當作左膀右臂,是西北軍五虎將之一。
1930年6月,馮玉祥統率的西北軍與蔣介石嫡系中央軍之間爆發了“中原大戰”。雙方混戰半年多,以西北軍失敗而告終,控制的西北數省地盤盡數喪失,主要領導人除馮玉祥宣布下野隱居外,其部屬或下野或投降,另尋出路,只有宋哲元、張自忠等少數將領繼續留在西部軍殘部內。
“中原大戰”后期,宋哲元率部分軍隊由洛陽向西突圍,經十余日苦戰抵達潼關,蔣介石一方面嚴令顧祝同、陳誠、楊虎城等部正面向潼關進擊,一方面接連派飛機投函招降,空投的委任狀任命宋哲元為第二十四路軍總指揮,宋哲元不為所動,計議再三,最后決定北渡黃河到山西南部駐守。
“中原大戰”第一階段,西北軍由宋哲元出任代總司令,任命當時被閑置的張自忠為十一軍副軍長兼第二十二師師長。張自忠對宋哲元心存感激。在中原大戰結束時,張自忠統率的部隊尚存五千多人,是西北軍殘部中最完整的部隊之一。張自忠在敗退的路上也接到蔣介石用飛機空投的第二十二路軍總指揮的委任狀,在蔣介石心目中他與宋哲元具有同等地位,張自忠接到委任狀后曾召集全師軍官會議,討論去從問題。最后決定,追隨馮玉祥,渡黃河北上,進駐山西晉城,后移住曲沃。張自忠率部進駐晉南前后,宋哲元、劉汝明、龐炳勛、孫良城等各率其殘部入晉。當時各部軍隊總數尚有數萬人,但互不統屬,糧餉裝備都就地籌集,處境困難。其中孫良城、宋哲元在西北軍中地位較高,都有意收拾殘局,統帥西北軍余部。
1930年11月12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三屆四中全會,新任陸??哲姼笨偹玖顝垖W良出席了會議。關于北方軍事善后問題,蔣介石決意將晉軍及西北軍改編為邊防軍,由張學良負責改編,并歸其節制。張學良決定把西北軍編為一個軍,張自忠為軍長,派人征求張自忠的意見。張自忠經過慎重考慮又征求了老長官石敬亭等人的意見,決定推薦宋哲元任軍長。不久張學良召見張自忠,當面征詢讓其出任軍長的意見,張自忠誠懇地說:“我的資望淺,德不足以服人,才不足以馭眾,宋先生是我們的老長官,資深望重,是位忠厚長者,我們都愿歸宋先生領導?!雹偃珖f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回憶張自忠》,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38頁。張學良深受感動,接受了張自忠的請求。
1931年6月,南京政府整編全國陸軍,宋哲元部為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副軍長秦德純、劉汝明、呂秀文,參謀長張維藩,總參議肖振瀛,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第二十九軍全軍共兩萬余人。第二十九軍組建后,諸將領共同議定,永遠以宋哲元為首領,張自忠居次,以下依次為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日后如有發展,也照此次序,依次擢升。軍政事務,由宋、張、馮、趙、劉和秦德純、肖振瀛、張維藩8人共議,謀定而動。②李萱華、陳嘉祥:《梅花上將張自忠傳奇》,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99頁。
“九·一八事變”后,第二十九軍進駐冀察地區,與日軍對峙,成為抗日戰爭中與日本侵略者斗爭最長的中國軍隊之一。在長期的抗日救國戰爭中,張自忠與宋哲元等人團結奮斗,直至犧牲,譜寫了一曲壯烈的英雄史詩。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軍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二十九軍戰斗于最前線,首先陷入了中日戰爭的漩渦,成為中國各界甚至世界各國關注的對象,做為二十九軍和地方行政的決策集團首腦的宋哲元、張自忠等人更是首當其沖。宋哲元與張自忠兩人的關系此時也充分顯示,后人有關二人關系的評價及平津棄守兩人誰負主要責任的爭論也長期激烈的進行。有些研究者甚至宣揚張自忠“逼宮”,趕走宋哲元,自己代理冀察委員長,與日人談判妥協,應負平津不戰棄守的責任,是當時的親日派代表。
我們根據“七七事變”以后時間的推移,追溯宋哲元與張自忠等人是如何相互配合與日本人斗志斗勇的。
七七事變是日軍蓄謀已久的行動,而當時宋哲元不在北平。1937年5月,宋哲元為擺脫日人的糾纏,避居山東樂陵老家,在北平主持軍政事務的主要是秦德純、張自忠及佟麟閣等人,張自忠時任第二十九軍三十八師長兼天津市長,主要負責天津政務和軍事,也參與了事變后雙方戰爭和談判事宜。時任天津市政府秘書長的馬彥翀記述說:
七七事變發生,將軍正在北平患痢甚重。宋委員長則尚在山東。將軍扶病,與河北馮主席治安,北平秦市長德純,共當交涉之沖。事甫爆發,即電令我及津市公安局長李文田代向日在津駐屯軍參謀長橋本交涉。因此時日司令田代有病,由橋本代行。往返談一日夜,總算談判成立,仍不外雙方停戰,宛平縣改由我保安隊駐守,各懲辦肇事者等等。待至7月12日,宋委員長由原籍到津,雙方又改在天津談判。于是今日談,明日談,直到7月20日,宋先生回平,翌日將軍也因公去平。我曾告訴將軍:“日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且近日不斷運兵,中日大戰,恐終不可避免!”將軍說:“此層我亦明白。究竟中央預備到如何程度,此間尚不盡知;我們軍隊,尚散駐各處,我刻赴平,將請宋先生即派大員,赴中央請示。(結果宋先生派張樾亭參謀長于7月23 日由平赴京)并一面集中隊伍,以備萬一。不過茲事重大,小之糜爛地方,大之關系國家民族之存亡,一切秉承中央指示,審慎從事,斷不能以個人憤激,輕啟釁端,貽誤國策?!贝藢④娭鞒稚髦刂庖病!?7日敵又占我豐臺。宋委員長及將軍以下各將領,均已忍無可忍。時平津交通斷絕,將軍即奉命在北平任城防總司令。將軍抱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之決心,一面以遺囑電天津家屬,囑托家事,一面電我及公安局長李文田,略謂:“我們都受了國家豢養多年,到此緊要關頭,務各盡職責,方對得起國家,刻我任北平城防重任,津市府事務令彥翀負責,駐津附近各軍,由李文田就近指揮。(李兼三十八師副師長)我以身許國,頃已預囑家事,盼兄等共體余意,把握時機?!彼蜗壬J我們在北平軍力太單,方一接觸,趙師長登禹,佟副軍長麟閣即殉難,且不愿以北平作戰場,……致糜爛故都的人民與地方,故下令將軍暫代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負責維持。宋即親赴保定,調動部隊,呈報中央,速派大軍。將軍忍痛受命,并均約以一星期為期。①張自忠檔案:(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刊),檔案號:V:104—115。
馬彥翀的記述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張自忠、宋哲元等人與國民黨政府聯系的渠道暢通,對日本發動戰爭的嚴峻局勢有清醒的認識。二是張自忠奉命就任北平城防總司令。
7月28日,宋哲元召集第二十九軍高級將領,討論北平防務重要事宜,其內容及決議事項主要參會者是宋哲元、張自忠、秦德純等人。他們的記述更應該具有權威性,其中秦德純記述的比較詳細。秦德純是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北平市市長,親身經歷了“七七事變”發生后處理中日在平津地區交涉和第二十九軍內部的重要事務,并多次代表宋哲元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交流。他在回憶文章中兩次以親歷者的身份述及會議現場及決議情況,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經過》一文中記述說:
是日下午宋將軍、張自忠師長及作者等,在鐵獅子胡同進德社商討南苑戰事。……宋將軍即同我們商量爾后的行動方針。決定了兩個方案:(一)留四個團防守北平,由作者負責指揮。(二)留張自忠師長率所部在平津與日人周旋,宋將軍、馮師長同作者到永定河南岸布防。正在研究采取何一方案尚未決定時,適奉蔣委員長電令,命宋將軍移駐保定,坐鎮指揮。宋將軍遂決定將平津防務、政務交張自忠負責,而于二十八日晚九點,率同馮師長及德純等由北平西直門經三家店至長辛店,轉赴保定。
秦德純在回憶錄《我與張自忠》一文中回憶當時情景說:“北平市長由張自忠代理。一面電呈中央核備。立即決定當晚九時由武衣庫宋宅出發。臨行張將軍含淚告我曰:‘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浔辞樾我堰_極點。我卻鄭重向其勸勉說:‘這是戰爭的開端,來日方長,必須蓋棺才能定論,只要你誓死救國,必有全國講解的一日,請你好自為之?!瘅鋈晃帐肿鲃e?!雹谇氐录儯骸肚氐录兓貞涗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1頁。
如果是張自忠逼迫宋哲元下此三個手令,而不是出于顧全大局,臨危受命,他怎能“悲痛情形已達極點”。所以說代宋哲元受過,逼宋哲元交權都是不顧歷史真實,將宋哲元、張自忠為國家民族不顧個人利益,權衡內外形勢,勇于擔當的英雄心結簡單化,完全是以后人之心度前輩英雄之腹的淺陋之見,極大地貶低了張自忠、宋哲元兩位民族英雄的胸襟和情懷。
7月28日,宋哲元等人會商北平防務時,接到的蔣介石電令,全文是:“北平。宋主任明軒兄:希速離北平,到保定指揮。勿誤,如何,盼立復。中正手令。③李惠蘭、王勇、明道廣主編:《七七事變探秘》,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第199頁?!保窃谶@種情勢下宋哲元與張自忠在北平分別,宋哲元赴保定、張自忠留守,對此宋哲元、張自忠兩位當事人都有記述和回憶。宋哲元、秦德純等人當天晚9點離開北平,凌晨三點左右到達保定,宋哲元一面致電南京國民黨政府,電文內容是:“分送各省市、各綏靖、各總司令、總指揮、各軍師長,各院部會鈞鑒:哲元奉令移保,所有北平軍政事宜統由張師長自忠負責處理。特奉電文,諸祈鑒察?!雹偾匦x:《盧溝橋事變史料》(上冊),臺北: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86年,第193頁(原件現存重慶檔案館,作者2009年曾復印)。
根據當時中日對峙的形勢,宋哲元遵令撤出北平,轉移到保定指揮,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撤退前必須對北平防衛進行安排,這就出現前面開會討論由誰留下主持善后的情形。合適人選只有張自忠、秦德純。秦德純不敢應命,重任只有交付張自忠。張自忠深知留守責任危重,所以分別時與秦德純的對話應在情理中。
宋哲元撤離北平轉移到保定,對北平防守和張自忠處境十分關心,并且一生都沒有“受張自忠逼宮,被迫離平”只言片語的表示。直到他去世前遺言中仍堅持說:“是月二十八日,奉電令赴保定指揮,旋命移師津浦,扼守滄州,保定陷落,回師平漢,轉戰冀豫,亙時將年。②呂偉?。骸端握茉?,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323頁?!笨梢哉f宋一生堅持這種說法,并無二說。
另一個當事人自然是張自忠,他曾不止一次論述臨危受命,留守北平的因由和過程。其部屬曾回憶說:“張師長說,七月中旬,他接到北平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密電,叫他秘密去北平,商談華北抗日局勢。到京后,他們進行了多次談話。宋哲元說:‘西北軍是馮玉祥先生的一生心血建的,留下的這點底子(指二十九軍),我們得給他保留著。這個事非你不能做到?!瓘埾炔辉敢?,宋再三說服,最后宋說:‘我命令你在北平任這些職務,好把部隊保留下來!’兩人痛哭。宋又給張寫了證明,委任了職務。然后宋說:‘我今晚就走,明天你就和日本人接觸,你來維持這個局面。我一定向蔣介石說明這些情況。’”③李致遠:《和張自忠的一次談話》,載于《將軍忠勇震瀛寰——紀念張自忠殉國50周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4-95頁。
張自忠在赴南京匯報留守北平情況后接受記者訪問,談及留守北平緣由時說:“吾系軍人,衛國守土,是其天職,從未敢自后于人,自宛事起,當即積極布防,旋宋委員長于七月二十八日夜晚赴保定,令余留守北平,代理冀察軍政事宜,奉令之下深自惶悚,誠恐才具弗勝,貽誤大局,一再堅辭,終不得已,只好涕泣受命。”④張上將自忠傳記編纂委員會編:《張上將自忠紀念集》(卷十九),上海:藝文書局印刷廠,1948年,第1頁。
關于7月28日,宋哲元離北平赴保定,讓張自忠留守北平這項重大決策還有一個見證人,即劉建群。劉建群是蔣介石派往北平,督促宋哲元赴保定坐鎮的使者,他的記述可以視為直接資料。劉健群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述:
“有一天大約是七月中旬,蔣先生約見我。要我和宋的駐京辦事處處長戈定遠先生一同飛北平,勸宋即刻到保定,不必留在平津與日本人糾纏?!退我娒鏁r,好像只有秦紹文和張自忠兩人在座。宋對我說:“蔣先生要我去保定,不和日本人談判,是不是已經準備和日本人打仗?為什么中央不派軍隊來?”言下對中央的準備作戰是充分表示懷疑的。看宋公館內的情形,和宋的臉色,都充分表示有些凌亂和絕對的不安祥。我于是單刀直入的向宋說:“蔣先生要你去保定,不是單純的要和日本人決裂打仗,但也不是不打仗……蔣先生要你去保定,作出不畏戰的姿勢,也許由中央應付,還有一線的希望?!魏芘d奮的說:“健群兄,你今天來說的,才是合乎人情的真話?!以谌熘畠龋M量和日本人敷衍,一面迅調三團兵入駐北平,交張自忠負責主持。我便照中央意旨到保定去。”我此行的任務算是達成了。但宋回顧了秦紹文和張自忠一眼之后,又向我說:“健群兄,照目前情況,恐怕日本入不容許我們延宕。戰事也許不可避免。我也不留你,此刻便請你們離平回去。如果幸而無事,三天之后我必到保定,若果不幸,已發生戰事,請你通知孫仿魯兄即刻過河援我,再報告蔣先生。”⑤劉健群:《銀河憶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44-148頁。
劉健群的記述有兩點值得重視:其一,劉健群和戈定遠乘飛機到北平,他回憶見面時情景,“和宋見面時好像只有秦紹文和張自忠兩人見座”。由此可說明,張自忠在7月28日突然闖進宋哲元辦公室進行逼宮的記載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情理。
其二,宋哲元對劉健群的最后保證“我在三天之內,盡量和日本人敷衍,一面迅調三團兵入駐北平,交張自忠負責主持,我便照中央意旨到保定去?!庇纱丝梢哉f明宋哲元留張自忠守北平,不是宋哲元離開北平前臨時倉促的決定,而是充分考慮和協商的結果。這樣宋哲元臨時拉張自忠代己受過,或張自忠出乎宋哲元意料,突然現身宋哲元辦公室進行逼宮的說法都不能成立。劉健群在此篇文章的最后結語中有兩段發自內心的表白,直到今天仍可想象他對此行終生難忘。一是對宋哲元,張自忠抗日態度有深刻認識:“宋哲元、張自忠的用心和忠誠,我是徹始徹終知道的。若果我不說不寫,不能不說是在我內心上有著無比的缺憾?!雹賱⒔∪海骸躲y河憶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48頁,第148頁。二是對“七七事變”后的此次奉命北上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文章最后說:“只有‘七七’這一次的北行,我勉強記得起??墒菚r間雖模糊,事實卻無有一點不真實。”②劉健群:《銀河憶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48頁,第148頁。
由此可以證明,宋哲元與張自忠在北平棄守問題都沒有私心,更不可能為親日、討好日本人而爭奪留守北平的權力。
張自忠在北平代行冀察政務委員長等職務八天,8月6日,張自忠在北平《晨報》發表聲明,宣布辭去所有代理職務。隨即和副官廖寶貞、周寶衡等人為躲避日本人的糾纏和迫害,藏身于東郊民巷德國醫院。
8月8日,日軍入北平城,張自忠開始策劃逃離北平。9月3日潛離北平到天津短暫停留,對家事略作安排,即搭乘英國商船“海口號”南下經煙臺去濟南。張自忠到達濟南后,經韓復榘安排暫住下來,張自忠此時給宋哲元打電話,宋哲元聞知張自忠脫險到達濟南,立即派秦德純赴濟迎接并要求其陪張自忠到南京見蔣。
宋哲元轉移到保定后不久,接到南京國民黨政府電令,要求第二十九軍將平漢線的防務移交給孫連仲、萬福麟等部接替,轉移到津浦線馮官屯、馬廠一帶集結,配合天津退出的第三十八師等部擔任津浦線的防務,宋哲元帶領軍部人員由保定移駐河間。宋哲元所部接防華北津浦線不久,經申請并獲蔣介石批準,第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總司令,馮治安為副總司令,秦德純為總參議。下轄五十九、六十七、七十七三個軍,其中五十九軍由原張自忠任師長的第三十八師擴編而成,宋哲元兼任軍長,實際由原第三十八師參謀長李文田代理,軍長一職留給張自忠歸來擔任。
10月7日,張自忠在秦德純和張鉞的陪同下,動身南下。此時,宋哲元因病正在泰山修養。張自忠路過泰安時,遵囑上山與宋晤面。北平一別恍如隔世。倆人相見,唏噓寒暄,不勝感慨。張自忠在泰山住了兩天,與宋哲元幾次長談,互訴衷腸,認真檢討了在處理盧溝橋事變中的失誤與教訓,對于誤信和平、貽誤戰機都感到沉痛和內疚。③郭自友:《軍人之魂——紀念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宜城:湖北宜城張自忠紀念館,2003年,第52頁。
張自忠在泰安停留兩天,10月9日臨行時,宋哲元寫信給蔣介石,介紹張自忠情況:“張自忠抵濟,曾經電陳,諒蒙鈞覽。張自忠此次轉道南來,外間對之多抱懷疑態度,茲特令其晉京覲謁鈞前,面陳經過,職對其平日之為人,知之甚切,決不至如外間之所傳,以負國家數十年培養之厚也。茲并派秦德純與之偕行,報告此間近況,伏乞鈞座賜予指示,是所至禱”。④李惠蘭、王勇、明道廣主編:《七七事變探秘》,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第274頁。
張自忠在秦德純和張鉞的陪伴下自泰安出發,乘火車去了南京,就在張自忠赴南京的路上,國民黨政府下達命令,以張自忠“放棄責任,迭失平津守地”①郭自友:《軍人之魂——紀念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宜城:湖北宜城張自忠紀念館,2003年,第53頁。將其撤職查辦。這意味著張自忠以失職戴罪身份去了南京。
10月9日傍晚,張自忠一行到達南京,當晚,秦德純以電話聯系蔣介石侍從室,定于翌時下午見蔣。第二天,張自忠等人見蔣時將留平報告和宋哲元信函呈交蔣介石。蔣介石沒有過分責備張自忠,反而主動承擔了張自忠在北方與日軍斗爭,失掉北平的責任,對張自忠等人說:“你在北方的一切情形,我均明了,我是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切統由我負責,你要安心保養身體,避免與外人往來,稍遲再約你詳談?!雹谥腥A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七、八日國民政府公報二四七九號,第273頁。10月12日,張自忠等人再次見蔣。最后蔣同意張自忠在南京修養一段時間再做安排,實際上是將張自忠投置于閑散之地。
宋哲元對張自忠羈留南京一事一直很關心,積極爭取讓張自忠返回部隊,張自忠羈留南京不久,宋哲元專門致電蔣介石,要求其準予張自忠歸隊。然后又通過程潛、李宗仁、馮玉祥等軍界元老向蔣介石進言,請求張自忠回轉舊部帶兵。經過宋哲元等人的多方努力,蔣介石同意張自忠回第五十九軍,以軍政部中將部附名義代理第五十九軍軍長。12月7日,張自忠回到河南省道口李源屯五十九軍部。據記載:宋哲元親自迎接張自忠歸隊,并陪同張自忠到五十九軍各部隊駐地巡視,訓話。宋哲元多次向所屬官兵說明:“張自忠留平是我的主張,是為掩護部隊安全撤退。五十九軍軍長未派他人,就是給他留著,現在他回來了,就叫他當軍長。”③張自忠檔案:(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刊),檔案號:V:102∶19。
1938年1月初,張自忠統率的第五十九軍調離第一戰區,脫離了宋哲元的第一集團軍,歸屬李宗仁任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參加臺兒莊戰役。宋哲元對張自忠及其部屬仍然十分關注。張自忠在征戰中無論多么繁忙緊張,堅持函電問候宋哲元并及時報告有關信息,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3月初,張自忠奉李宗仁之命,率軍馳援臨沂,協助龐炳勛阻擊日軍第五師團西進,與日軍激戰十余日,殲滅日軍精銳數千人,粉碎了日軍的進攻。戰后張自忠致信宋哲元,通報了臨沂的戰況,宋哲元接函后十分興奮,回電中對張自忠大加贊賞和勉勵。其中說:“頃接來函,具悉種切,吾弟率部東進,迭樹勛勞,每聞捷報,彌用欣慰。河北各役,因敵我眾寡懸殊,損失頗巨。現各部在南山地中,一面整頓一面展開游擊戰。兄于日內辭去總司令職,就任副司令長官處理一切,總司令一職,即行取消。昨奉程公電,促赴鄭面商一切?,F在國難正殷,我輩軍人,以身許國,應本向來主張,扶持正氣,鏟除邪氣,于犧牲中求生路,開辟光明途徑,以伸報國之夙愿,以達救國之目的。尚望吾弟督率所部,再接再厲,以奏膚功也?!雹軓堊灾覚n案:(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刊),檔案號:V:102∶19。3月下旬,張自忠在山東與日軍激戰中時刻掛念著宋哲元,特地讓部屬攜帶信函禮物去鄭州看望宋哲元。3月24日,宋哲元特別致信張自忠表示感謝,信中說:“頃顯堂弟來鄭攜到手函并詳談種種,藉悉。吾弟奮勇殺敵,殲滅過當,豈徒為國建功,實足為本軍之光也。兄現正就任副司令長官,仍當與多年袍澤共甘苦,遠荷注念殷殷,至彌紉篆,抗戰之途程甚長,吾弟之勛業亦正方興未艾,務望督勵官兵,掃蕩頑寇,精神愈發揮愈振奮,經驗愈富閱歷愈深沉,衛霍勛名,匪異人任也?!雹輳堊灾覚n案:(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刊),檔案號:V:102∶19。其對張自忠的勉勵、關懷之情溢于言表。
自1938年初開始,宋哲元由于長期轉戰華北地區,艱苦支撐,憂勞成疾,于是請假赴漢口治療,先后移居湖南衡山、廣西陽朔等地療養。宋哲元在病中仍關心著抗日救國大業,念念不忘在前線奮戰的戰友和部屬,特別是張自忠統率的原第二十九軍基本隊伍。1938年12月,宋寫信給張自忠、馮治安及第三十三集團軍官兵,要求張自忠等人上下一心,團結奮斗,“勇往直前,努力殺賊”,“抱著我作犧牲者,人作成功者的決心,向前邁進,寧死不當亡國奴”⑥呂偉?。骸端握茉?,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318頁。。
張自忠與宋哲元分離后,不時函電往返,互相通報分別后情況,對宋哲元病情更是掛念不已。1940年4月,宋哲元去世,張自忠帶領三十三集團軍部分將領趕赴綿陽奔喪,在宋哲元靈前痛哭流涕,數十年共同奮斗之情誼充分顯現。張自忠等人敬獻挽聯:“率全軍哭我公雖死猶生敢繼執干戈衛社稷之志,感知己報祖國此身尚在決不茍富貴惜性命而存”①呂偉?。骸端握茉罚瑵希荷綎|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326頁。。從中可以認識張自忠等人繼承宋哲元遺志,為抗日救國而不惜犧牲一切的決心。張自忠的挽聯很快成為自身實踐,僅僅一個多月,張自忠戰死疆場,以身殉國。
1931年,宋哲元、張自忠兩人結緣成為第二十九軍首腦,直至1940年先后殉國,他們的主要志業就是在華北前線與日本侵略者斗爭,既有武力拼殺的血雨腥風,也有斗智斗勇的政治搏擊,兩人最后都在與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壯烈殉國。認真考察張自忠、宋哲元兩人關系的歷程,可以增進人們對兩人民族特性和個人特點的認識。
其一,張自忠、宋哲元都是民族英雄。張自忠、宋哲元自第二十九軍整編完成就駐扎在華北地區,其主要任務是與日本侵略者斗爭。1932年8月,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率部移防張家口,開始與日軍對峙,成為在華北地區與日本軍隊斗爭時間最長的中國軍隊。這期間,宋哲元、張自忠等人與日軍既進行過激烈的武裝斗爭,如1933年進行的長城、喜峰口抗戰;也進行過多次斗智斗勇的抗爭,盡管為執行國民黨政府“盡量延緩全面抗戰時日”的指令,進行委屈求和的屈辱,其具體正如宋哲元多次表達的“忍辱負重,委屈因應,以不喪權、不辱國自矢,以不說硬話、不做軟事自信”,在近十年的時間內,經歷了許多次的血風腥雨考驗,雖然有些事件處理的不夠妥當,對日軍詭詐奸計、漢奸親日派陰謀舉措判斷處理失當,但總體上保持了民族尊嚴和國家的嚴正立場。“七七事變”以后,中日全面開戰的形勢將宋哲元、張自忠為首的第二十九軍推上抗日戰爭的風口浪尖。他們在日本侵略者威逼和恫嚇下,在全國人民批評指責的聲浪中,在戰不利,和不能的嚴峻形勢下忍辱負重,團結合作,最大限度的保全了國家民族利益,為以后的抗日救國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全面抗戰的最艱苦的前三年中,宋哲元、張自忠等在抗日最前線,東拼西殺,宋哲元在抗擊強敵艱難運籌中身罹頑疾而去世,張自忠則在戰場拼殺而以身殉國。他們在與日寇的戰爭中奮不顧身,生前所考慮的是抗日救國,所以他們生為救國,死也是為報效國家,為挽救民族危亡而獻身,因此他們是中國人民永遠值得紀念和尊敬的民族英雄。
其二,張自忠、宋哲元都是忠義之士,這是對他們人格和社會屬性的評價。張自忠、宋哲元都是山東人,自幼受齊魯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孕育,深受儒家忠孝節義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他們從軍的愿望首先是報國和救國,他們都長期追隨馮玉祥,成為西北軍高級將領。在辛亥革命后中國長期的軍閥混戰中,馮玉祥創立和領導西北軍有其自身的特點,在軍隊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既注重嚴明軍紀,又注重人性化的教育,強調忠信仁義的傳統道德理念的訓導,官兵之間如父子兄弟,同時在軍官的上下級之間既有嚴格的等級,又利用結義等方式加強感情方面的聯絡。第二十九軍建立后,這種傳統得以保存延續,張自忠、宋哲元作為第二十九軍的主要領導人在這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宋哲元是第二十九軍軍長,也是這個軍事集團的大家長,擁有相當高的權威,張自忠是二號人物,也是宋哲元最得力的副手。在許多問題上,宋哲元對張自忠既有指令的權利,同時又有為其負責,承擔責任的義務。張自忠對宋哲元既擁戴,又要服從其指令,這些從第二十九軍組成后所經歷的重大事件中兩人的行為可以證明。
其三,張自忠、宋哲元都是具有強烈團隊精神的領導人。兩人團隊一體化的精誠關系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兩人自第二十九軍組建,直至1940年二人先后離世,十年間共同奮斗,所經歷的全是抗日救國最艱難的歲月,他們與日本侵略者腥風血雨的拼殺,和各種敵對勢力的曲折復雜的斗爭,在不同時期遭受的批評、指責的輿論壓力等等,他們在共負時艱的歲月中相互照顧,相互體諒而結成了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情誼?!捌咂呤伦儭焙?,宋哲元、張自忠等人在平津共撐危局。宋哲元將張自忠秘密召到北平,多次密談,宋哲元根據第二十九軍當時的處境,要求張自忠留守北平,自己到保定集合隊伍,與日寇長期作戰。他曾說:“西北軍是馮玉祥先生的一生心血建的,留下的這點底子(指二十九軍),我們得給他保留著,這個事情非你不能做到。①李致遠:《和張自忠的一次談話》,載于《將軍忠勇震瀛寰——紀念張自忠殉國50周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4頁?!币髲堊灾胰倘柝撝?,為團體做出犧牲,張自忠深知留守任務艱危,最后在艱難中受命,兩人確實具備了為國家民族,為第二十九軍團隊犧牲個人的精神。1940年,當宋哲元憂勞成疾,且病體日趨沉重時,在抗戰前線與日軍拼殺的張自忠對宋哲元的病情時刻掛念。4月初,他與部屬談到宋哲元病況,十分沉痛地說:“近接電報,(宋哲元)病勢沉重,倘有不測,我更不愿再生?!雹趶埳蠈⒆灾覀饔浘幾胛瘑T會編:《張上將自忠紀念集》(卷十八),上海:藝文書局印刷廠,1948年,第72頁。一語成讖,不到一個月,宋哲元病逝,張自忠等赴綿陽奔喪,返回前線僅一個多月,以身殉國。張自忠在殉國前最后一次致信馮治安,其中說:“佟趙死于南苑,宋又死于四川,只余你、我與劉、石數人矣。我等不知幾時也要永別。我等應即下決心,趁未死之先,決為國家、民族盡最大努力,不死不已!如此就是死后遇于冥途,亦必歡欣鼓舞,毫無憾怍。③李萱華、陳嘉祥:《梅花上將張自忠傳奇》,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417頁。”他們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所表現出的情誼,證明兩人長期團結奮斗的一體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張自忠、宋哲元等人在抗日戰爭中一直奮斗在最前線,他們是民族英雄,國家功臣。只是由于他們一度執行蔣介石“攘外先安內”的方針,與日本周旋、妥協,盡力延緩與日本侵略者全面戰爭的時間,被不明真相的人們批評和非議,指斥他們有親日傾向和行為。后人根據當時非議以訛傳訛,在某種程度上玷污了他們的形象。大量歷史事實證明,張自忠和宋哲元在抗日救國的實踐中團結奮斗,盡責盡力,為挽救國家、民族危難做出了貢獻。我們后人的責任就是澄清歷史事實,辨明真偽,還原其清白,使他們的英雄業績和形象彪炳青史、永垂不朽。
Abstract: In the year 1931,the Japanese aggressors launched the“September 18th incident”,they occupied Manchuria and infiltrate into North China.Zhang Zizhong and Song Zheyuan always in the battlefron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leaders in North China.They lead the Twenty-ninth Army fight against the enemy.During the war,they against the enemy bravely,but have to compromise and deal wits.They cooperated well on the stage and behind the scenes.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y join all kinds of wars,they care for each other and encourage each other. They all sacrificed themselvse in 1940.Later generations revered them as national heroes,and their spirits will be forever remembered.
Key words: Zhang Zizhong; Song Zheyuan; Twenty-ninth Army; Anti Japanese salvation
[責任編輯 山陽]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Zizhong and Song Zheyuan——Based on a Cas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1945)
MA Liang-kuan,WU Lu-fe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K265
A
1672-1217(2017)04-0001-08
2017-05-21
山東省社科項目(09CLSJ01):忠勇震瀛寰的愛國將軍張自忠研究。
馬亮寬(1959-),男,山東菏澤人,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