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冷戰后的中美關系:分歧管控與領域合作

2017-03-07 06:32:41劉麗坤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4期

劉麗坤

(聊城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冷戰后的中美關系:分歧管控與領域合作

劉麗坤

(聊城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關系的發展及未來走向備受世人關注。進入21世紀以后,中美關系越來越呈現競爭與合作交織,且以競爭為主的特征。西方學者從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及建構主義等理論角度對中美關系進行了各種解讀,但是大多只強調中美關系一面即競爭或者合作,而忽視了中美關系中競爭與合作交織的特征。相對于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領域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釋中美競合關系。領域合作模式強調中美之間的功能性合作及其外溢弱化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競爭,使中美關系穩定在合作的軌道之上,從而使中美關系呈現出既競爭且合作的特征。

中美關系;復合相互依賴;領域合作;競爭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崛起的加速,全球權力中心東移的跡象日益明顯,中美力量的對比成為國際格局的界定性特征,中美關系的發展演變對世界秩序的塑造性影響愈益增強。蘇聯解體、兩級結構崩潰后,美國成為國際體系中唯一的超級大國和霸權國,享受著單極紅利。中國則被視為國際體系中唯一能對美國的霸權構成挑戰的新興力量。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三十多年中,中國經濟以年均9%-10%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已從 2000 年只占美國的 1 /8 快速擴展到2016 年的 2 /3,經濟實力的增強使中國的國防預算迅速攀高,超越了許多傳統的國防支出大國,躍居世界第二位①Michael Swaine.America’s Challenge∶ Engaging a Rising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DC: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11,p.185.。中國的快速崛起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相對衰落,使中美關系被賦予崛起國與霸權國“權力轉移”的意涵,因此,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成為國內外政界、學術界辯論的焦點話題,相關論著與文章亦是汗牛充棟。雖然多數學者注意到摩擦、競爭與合作已成為中美關系的基本特征,但是鮮有學者關注這一基本特征背后的成因。

一、中美關系的基本特征

冷戰后,隨著蘇聯的解體,中美戰略合作的基礎消失,中美關系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摩擦與競爭、協調與合作并存于中美關系之中:“一方面,兩國在政治、經濟、安全乃至價值體系等諸多領域展開日益激烈的競爭,雙方特別是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首要競爭者,而中國也愈加感到美國是中國實現諸多國際目標的主要障礙;另一方面,雙方仍然在全球、區域和雙邊層次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合作,雙方的相互依賴關系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進一步深化擴大,中美目前不僅沒有進行大國戰爭的潛在欲望,而且都極力避免發生大規模、全方位的沖突和對抗,力求在競爭中維持雙方關系并增強雙邊合作。”②李巍、張哲馨:《戰略競爭時代的新型中美關系》,載《國際政治科學》2015年第1期,第30-31頁。

一方面,中國的快速崛起與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使冷戰后美國主導的亞太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中美實力對比態勢出現了不利于美國的變化,這促使美國在政治、軍事等領域增強了針對中國的制衡措施,加大了對中國的圍堵之勢。2001年9月,布什政府發布的第一份《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將中國隱晦地界定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2006年,布什政府發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則明確指出:“在主要的新興強權中,中國是最有可能與美國發生軍事競爭的國家,也最有可能開發出破壞性的軍事技術,如果美國不采取反制策略的話,久而久之,這些軍事技術將挫敗美國的傳統軍事優勢。”①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dod/qdr-2006-report.pdf

2011年,奧巴馬政府正式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將美國的戰略重心轉移至亞太,增強亞太的軍力部署,構筑針對中國的軍事安全網絡。2012年以來,美國公然介入中國與鄰國的領土爭端,中美在西太平洋上的摩擦面增大、競爭強度加劇。2014年4月,奧巴馬在訪問日本期間,公開宣布《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于釣魚島防衛。2015年7月,美國“沃斯堡”號瀕海戰斗艦和 “拉森”號導彈驅逐艦駛入南海爭議海域,武力介入南海爭端,積極支持菲律賓與越南,打壓中國。同時,奧巴馬政府大力推動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奧巴馬曾多次公開表示推進跨太平洋伙伴關系的目的,就是不讓中國制定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規則,因此這個不包括中國的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協定是美國與中國開展地緣經濟競爭的重要工具,并具有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②吳心伯:《新常態下中美關系發展的特征與趨勢》,載《國際問題研究》2016年第2期,第15頁。

另一方面,在競爭與摩擦加劇的同時,中國與美國亦謀求全面合作。奧巴馬執政后,中美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堪稱達到冷戰后的最高水平。③楊文靜:《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對華政策析論——尋求應對中國崛起的非零和關系模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4頁。中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兩國合作的增長點。2014年,中美兩國共同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明確了兩國2020年后氣候變化行動,承諾攜手推動2015巴黎氣候大會如期達成協議。2015年12月13日,在中美兩國的共同努力下,巴黎氣候大會通過《巴黎協定》④在國際社會的反對聲中,2017年6月1日,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上臺后,奧巴馬政府實施的眾多政策被推翻,但這并未撼動中美合作的總趨勢,特朗普依然在國際層面維持中美合作的局面。,這表明氣候變化議題成為中美在全球治理上合作的成功典范。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軍事合作亦獲得突破,兩軍的軍事交流在機制化、軌道化上邁上新的臺階。2014年,中美兩軍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2015年,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訪美期間,同美方簽署了《中美陸軍交流與合作對話機制框架文件》。“至此,中美軍事交流機制與行為準則已基本實現陸海空全覆蓋,標志中美軍事交流的機制化建設進入新階段”⑤劉飛濤:《新型大國關系語境下的中美合作與競爭》,載《和平與發展》2015年第5期,第18頁。。

在奧巴馬第二任期內,美國加大了圍堵中國的力度,中美關系的摩擦面趨于增大。在競爭與摩擦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為什么中國與美國卻在不斷深化不同議題領域的合作?歷史上,意識形態的差異曾使蘇聯與美國因地緣競爭與利益沖突而滑向了冷戰,引發美蘇在各領域、全方位的對抗。冷戰后,意識形態的差異使美國把中國的崛起視為新的地緣政治威脅,中國快速崛起觸發的結構層面的緊張卻并未引起中美兩國全方位的對抗,兩國的領域合作依然得以維持。中美關系與中蘇關系發展軌跡的差異以及中美領域合作的新特點值得深思和探究。

二、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的解釋及批評

鑒于冷戰后中美權力轉移對世界格局的重要影響,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一直較為關注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中美關系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以華爾茲為代表的防御性現實主義者認為,國家在國際體系中追求的是安全而不是權力,大國傾向于維持現狀,因此會采取一些合作行為。他們常采用安全困境這一概念來分析中美關系的困局,認為即使中美兩國傾向于維持現狀,且目標都是防御性的,但是它們維護自身安全的防御性措施往往會降低對方的安全感,而招致對方的反制措施。美國官員把地區同盟體系看作維持國際秩序穩定的防御性壁壘,竭力否認任何包圍或遏制中國的意圖。毫無意外的是,中國戰略家對美國的同盟體系秉持疑懼心態。冷戰后,為應對中國實力的增長,美國致力于鞏固和加強它與傳統盟友的關系。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美國大力擴展其在東南亞、南亞和中亞的同盟與準同盟體系。不管美國官員如何否認其遏制中國的意圖,中國傾向于把美國擴展同盟體系的行為視為針對中國的,并與中國的利益相抵觸。中國因此也會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①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fict Inevitabl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 2 (Fall,2005),pp.23-24.許多現實主義者認為,中國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軍事現代化以及南海問題上日益強硬的姿態加劇了中美之間的安全困境,導致美國尋求相對收益,損害了中美合作的前景。

進攻性現實主義的理論體系建立在三個假定之上,即:第一,缺乏凌駕于國家之上且能實施法律、仲裁國家間爭端的中央權威;第二,國家擁有進攻性軍事力量;第三,國家永遠無法獲知其他國家的意圖。進攻性現實主義者認為,在無政府狀態的壓力之下,國家為維持生存而展開權力的爭奪,國家的終極目標是最大化其自身的權力,成為世界霸主,即體系中唯一的大國。②[美]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頁。米爾斯海默認為中國不會和平崛起,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會謀求地區霸權,中美很可能會展開激烈的安全競爭,甚至發動戰爭。③John Mearsheimer. China’s Unpeaceful Rise,Current History,Apr 2006,p.160.中美之間的競爭是零和博弈,一方之所得即另一方之所失,兩國追求的是相對收益,即使雙方出現合作行為也只是暫時的,且為其爭霸策略服務。

如果說現實主義者的歷史觀是悲觀的循環論,自由主義者則認為歷史是一段上升的曲線。自由主義建立在“國內因素決定國家行為”這一核心理念之上,政治結構、意識形態、利益集團等國內因素驅動著國家行為。自由主義者傾向于認為,通過增強貿易往來和制度聯系,和平的前景趨于增大,沖突的可能性則會減少。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提高了戰爭的成本,“使成本收益比率遠離昂貴的戰爭,而趨向不斷帶來收益的貿易。”④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rdern World,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p.155.因此,中美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會促進兩國的合作,而不是沖突。

同時,自由主義者崇奉民主和平論,認為國內政治制度決定國家的對外行為,尤其是戰爭的傾向。雖然民主國家可能會對非民主國家動武,但是民主國家之間極少或不會打仗。由于國內輿論的監督、權力的制衡以及戰爭政策需要廣泛的民意支持,因此,民主國家的領導人不愿意對外行使武力。⑤Barbara Farnham,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Peace and Threat Perception,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 47, 2003, p.397.簡而言之,經濟相互依賴與民主緩解了無政府狀態的負面影響,促進了國際社會的和平。自由主義者認為,中國的崛起得益于成功的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外貿的擴展使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程度不斷提高。經濟相互依賴和對外貿易增加了中國對外擴張的成本。隨著中國逐漸融入國際社會以及中國與外界貿易往來的增多,中國會因忌憚經濟成本而不愿對外發動戰爭。

建構主義學者主要采用“身份”、“規范”等變量分析國際關系,他們認為:國際制度構成社會化的環境,國際制度可以通過社會化改變國家的身份、利益,進而塑造國家的行為取向。國際制度具有與權力政治規范相反的規范屬性,是進行“反權力政治”社會化的工具。國際制度所包含的規范結構與行為體對規范的內化之間存在著正向關系。在國際制度中,規范倡導者與成員國進行互動,向其施加社會壓力,以確保國家遵守非權力政治規范。在中美關系上,建構主義學者強調隨著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增多,中國的戰略文化和身份會逐漸轉型,①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fict Inevitabl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 2 (Fall,2005),pp.33-34.國際行為會趨向合作。建構主義學者通常以中國對國際機構或制度的參與率以及對國際規則或規范的遵守程度來衡量中國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態度。

江憶恩指出,在后毛澤東時代,中國對國際機構和組織的參與率大大提高。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國從受到國際組織的孤立到加入了她有資格參與的80%的國際組織,中國達成的國際契約和參與的國際機構的數量大幅度增長。以國際安全制度為例,中國參與的國際安全制度的數量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國際安全制度的增長速度,在1982年至1996年間,國際社會達成的國際安全條約從9個增加到18個,增長了約一倍。而中國參與率則從3個增加到15個,翻了四倍。在1996年之前,中國未簽署的國際安全條約只有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但在1986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今后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實質上就相當于中國單方面宣布遵守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主要條款。②Alastair Iain Johnston.Social States—China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1980-200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pp.34-36.

國際機構與國際制度的社會化效應,塑造了中國的身份和利益,進而影響了中國的國際行為。中國逐漸接受和內化了維護現存國際秩序的規則與規范,“大多數學術觀察家對中國一旦加入這些機構后對它們現有規則的遵守情況持肯定態度。關于中國參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狀況的最為權威的研究都表明,中國表現得相當不錯”。③江憶恩:《中國是否在奉行修正主義的外交政策》,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orld/zlwj/20150605125467_all.html.羅斯瑪麗?福特與安德魯?沃爾特在對中國對現有國際規范的遵約記錄進行考察后指出,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軍事預算大幅度上漲,國際影響力大增,中國沒有公然挑戰現有的國際規范,而是采取更多的合作行為。④Rosemary Foot, Andrew Walter.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中國沒有挑戰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而是在現有秩序框架內尋求與美國的合作。

上述文獻梳理表明,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傾向于根據自身的理論假定,推測中美關系的走向會鎖定在單一維度上,或者沖突或者合作。現實主義者在預測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上持悲觀態度,認為安全困境或者中美對權力的追求會導致兩國陷入激烈的對抗或者戰爭。自由主義者與建構主義者則在預測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上持樂觀態度,自由主義者強調相互依賴、國際組織對中國的塑造作用,使中國趨向于認同西方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建構主義者則突出國際制度、國際規范的構成性作用,即通過社會化改變中國的身份與利益,從而使中國趨向于和平與合作。主流國際關系理論或者強調中美合作的向度,或者突出中美沖突的向度,而忽略了中美關系的高度復雜性,即在激烈競爭的同時,中美兩國開展著深度合作,中美關系這種高度競爭與深度合作并存的特征是既有國際關系理論難以解釋的。

三、領域合作模式——一種理論分析框架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與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相互依賴日益成為國際政治的界定性特征。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演進不僅加深了國際社會中的相互依賴,而且塑造了國際體系結構,弱化了結構性層面的張力。隨著世界政治行為體的多元化以及問題復雜性的增加,武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下降,所有問題都附屬于軍事安全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以安全為中心的體系受到全球化浪潮的沖擊,這就削弱了安全問題在國際體系中占據的位置。①[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學——全球化進程中的變動、沖突、治理與和平》, 劉小林、張勝君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19頁。

國家間競合關系的形成與領域合作模式密切相關,而領域合作模式與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復合相互依賴緊密聯系在一起,與之相生,且相輔相成。基歐漢與奈在《權力與相互依賴》一書中提出復合互相依賴模式,指出相互依賴是全球化時代國際關系的本質特征,全球主義是相互依賴的一種表現形式。復合相互依賴模式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各社會之間存在多渠道聯系,它包括政府精英之間的非正式聯系或對外部門的正式安排;非政府精英之間的非正式聯系;跨國組織等。這些聯系渠道可以概括為國家間聯系、跨政府聯系和跨國聯系。第二,問題之間沒有等級之分。國家間關系的議事日程包括許多沒有明確的或固定等級之分的問題。軍事安全并非始終是國家關心的首要問題,外交議程已經變得更為廣泛、更具多元化,所有問題都從屬于軍事安全的時代已不存在。第三,當復合相互依賴存在時,一國政府不在本地區內或在某一問題上對他國使用武力。”②[美]羅伯特?基歐漢、[美]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5-26頁,第51-52頁。

領域合作模式假定,在情勢趨向于復合相互依賴時,不同議題領域具有不同的博弈結構與權力資源分配,政治領導人的合作需求因問題領域而不同,國家在具體領域的合作不受總體權力結構的影響,國家的合作與沖突因議題而轉移。復合相互依賴使得總體權力結構難以轉化為具體問題領域的權力資源,軍事實力無法對問題領域的政治進程產生影響,軍事力量在非安全領域中難以發生效力,與具體問題領域相關的經濟實力與其他問題領域無關。在復合相互依賴情勢下,國家可以動用武力,但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問題領域不同,則權力結構與政治進程則不同,這些結構與進程或多或少獨立于軍事、經濟的總體分配狀況,具體問題領域的權力分配與總體權力結構并不相同。③[美]羅伯特?基歐漢、[美]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5-26頁,第51-52頁。

“傳統的國際關系分析模式將特定的國際體系作為分析基點,在不同的問題領域推導出類似的政治進程。實力強大的國家把自己在某些問題領域的政策與其它國家在其它問題上的政策相聯系,目的是尋求自己的優勢地位和主導地位。在這種傳統的分析模式下,世界政治被視為‘無縫之網’,實力強大的國家利用綜合實力,主導各類國際組織和問題領域。但在復合相互依賴條件下,情況可能不同,因為在某些問題領域,軍事實力的作用在下降,某些問題與軍事實力之間的聯系并不那么緊密了。由于問題之間沒有明確的等級之分,實力強大的國家難以運用總體實力來控制自己處于弱勢地位問題的結果。”④戚洪國:《論羅伯特?基歐漢的相互依賴思想》,載《理論界》2010年第9期,第96頁。

問題領域之間的分離以及相互之間聯系的淡化催生出問題領域模式,領域合作伴隨著國家在具體問題領域展開的功能性合作而產生,問題領域的功能性合作具有外溢效應,某一問題領域的功能性合作會對相關領域產生技術性壓力,從而促成相關領域的合作,導致功能性合作的外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家間相互依賴的加深,問題領域不斷增多,國際政治議程日益多元化、復雜化,軍事安全問題難以主導經濟、社會事務等低級政治,大國難以憑借總體實力支配每一個問題領域的政治議程與決策過程。在不同的問題領域,形成了不同的權力結構與利益格局,因此,國家在不同的問題領域存在不同性質的關系。“在當今世界,很難找出像冷戰時期美蘇矛盾那樣能夠影響全球局勢的世界主要矛盾,世界各國都是根據不同的議題來進行組合,或合作,或對抗。美歐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尖銳對抗,引發“新冷戰”的質疑,然而,在防止核擴散、打擊恐怖主義等問題領域雙方仍在進行合作。”①劉建飛:《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中的合作主義》,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0期,第195-196頁。全球化的加深與拓展進一步擴大了功能性層面的合作。冷戰后,大國關系在總體上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不再簡單地以意識形態和戰略利益劃線,而是出現了“中性特征”:既非敵亦非友,既合作又競爭。②吳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二十一世紀初中美關系的新格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1頁,第54頁。國家間的沖突與合作以具體的問題領域為轉移,在一個問題領域的沖突并不妨礙另一問題領域的合作,且具體問題領域的沖突不會擴散至總體層面,導致總體關系的惡化,例如法德在伊拉克問題與美國的對抗,并沒有破壞它們之間的同盟關系。因此,國家在不同的問題領域有著不同的領域身份,這些身份可分為領域朋友、領域敵人、領域對手和非敵非友。

四、領域合作與中美關系

20世紀70年代,面臨著蘇聯的共同威脅,中美結成戰略合作關系。為增強中國的實力以制衡蘇聯,尼克松放松對華貿易限制,打開了中美經貿合作的大門。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使中美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大于競爭性,美國為中國提供巨大的外部市場。中國,就其本身來說,不僅為美國的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商品,而且給美國提供了大量的外資以支撐其經濟的持續增長,彌補了美國國內儲蓄的不足。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在市場力量的塑造之下,中美之間的經貿合作發展迅速,貿易與投資漸次成為中美合作與緩和的支撐點。“在后冷戰時代,由于中美兩國針對蘇聯戰略合作的終結和在政治領域分歧的擴大,經貿關系一度成為中美關系的唯一支柱。”③吳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二十一世紀初中美關系的新格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1頁,第54頁。中美在經濟領域的功能性合作,逐漸擴展到政治、社會、教育、科技、安全等領域,形成了復合相互依賴的局面。

中美之間的復合相互依賴以社會之間的多渠道聯系、軍事力量作用的下降以及政治議程沒有等級之分為特征。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美國和平研究所(U.S. Institute of Peace)中國專題會議上發表紀念尼克松訪華40周年演講時所指出的,1972年,連接我們兩國的只有一個狹窄的官方渠道——一名政府官員同另一名官員的對話。今天,連接我們兩國的關系之網是巨大和多種多樣的,涉及我們兩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兩國的經濟密切相連。我們兩國的安全也是如此。④Hillary Clinton On China:http∶//australianpolitics.com/2012/03/07/hillary-clinton-on-china.html中美各層面交往的增多促成了稠密的跨政府與跨國網絡,中美政治議程上的問題日益多元化。在中美交往的很長一段歷史中,安全因素在中美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雙邊事務多從安全框架出發考慮。⑤牛新春:《中美關系:依賴性與脆弱性》,載《現代國際關系》2009年第9期,第39-40頁隨著中美相互依賴局面的形成,在非安全領域,武力已不再是有效且可用的政策工具。9?11事件后,中美在軍事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合作,不同于冷戰早期,彼時中美將對方視為軍事上的敵人。如今在反恐戰爭中,中國與美國政府正式明確承認彼此為合作伙伴。從前,安全經常被視為零和游戲,一方之所得被視為另一方之所失,今天中美在維護亞太及其他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上具有共同的利益。⑥Quansheng Zhao, Guoli Liu.Managing the Challenges of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ra of Global, Asian Politics & Policy,Volume 2, Number1, p.20.

在復合相互依賴的推動下,中美進入到新的關系格局,領域合作已成為中美關系的基本特征,并進入官方的政策話語體系。近年來,中美領導人倡導的“管控分歧,深化務實合作”可被視為領域合作的典范。管控分歧有助于避免某一領域出現的分歧、矛盾外溢到其他領域,從而影響中美關系的基本面。這表明中美兩國領導人在有意識地淡化問題領域之間的聯系,保持不同議題的脫鉤狀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強調中美關系已經足夠成熟,這表明中美在一些議題上有共同利益,而在另外一些議題中則有深刻分歧。但各個議題有一定的獨立性,不會也不應該因為某一議題或者某個層次上的問題而影響其他議題或者整體關系。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2010年 3 月在清華大學演講時,也談及中美需要把雙邊領域的分歧與在不擴散等全球問題上的合作進行脫鉤。與之相對應,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強調中美關系要求同存異。胡錦濤主席決定參加華盛頓核安全峰會,顯示中方最終不將全球議題與中美分歧掛鉤。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認為,中美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兩國領導人將最具爭議的雙邊問題保持在脫鉤狀態。”①周舟:《中美關系中的議題聯系和議題脫鉤》,載《外交評論》2011年第1期,第121頁。

中美復合相互依賴局面的形成使得中美難以運用其總體實力來影響具體領域的政治進程與決策過程,各問題領域相對獨立,平行運行,且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博弈結構、利益與權力格局,因此,在不同議題領域實施聯系策略也很難成功。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致使中美兩國關系陷入低谷。但不久之后,中美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卻取得重大進展,美國授予中國永久性最惠國待遇。2001年發生的中美撞機事件,使兩國軍事合作再度受挫。然而,9·11事件后,中美迅速改善原本緊張的關系,在反恐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2008年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裝備,中國立即中斷了兩國的軍事合作。軍事領域的沖突并未阻礙中美兩國在金融領域合作的深化。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選擇繼續增持美國國債,而不是拋售美國債②牛新春:《中美關系:依賴性與脆弱性》,載《現代國際關系》2009年第9期,第39頁。正如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剛所明確表示的,“中國購買美國國債是市場投資行為,我們不希望將其政治化。”③[美]約瑟夫?奈:《權力大未來》,王吉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81頁。領域合作模式給中美關系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框架結構,把中美關系錨定在競爭與合作的合理區間,抑制分歧在不同問題領域的擴散,從而保持中美關系的平穩運行。隨著中美關系由安全驅動型轉為復合依賴型,中美經濟、政治的運行甚少受到軍事安全的影響,兩國領導人更多地從特定問題領域的權力結構出發來審視問題,就事論事般地解決問題,更少地用軍事安全的天平去衡量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問題。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 of Sino-US relation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Sino-US relations have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and are dominated by competition. The Western scholars have interpreted the Sino-US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alism, liber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but most emphasize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either as competitive or cooperative,ignoring the complexity of Sino-US rel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issue-area-based cooperation model can better explain the Sino-US competing relations. Issue-area-based cooperation model emphasizes that func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weakened the structural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nd anchored Sino-US relations on the track of cooperation, which makes Sino-US relations characterized b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 Sino-US relations;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ssue-area-based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責任編輯 常偉]

Sino-US Relations in Competition: Disparity Control and Issue-Area-Based Cooperation

LIU Li-k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China)

D185

A

1672-1217(2017)04-0073-07

2017-05-26

聊城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321051313):中國與美國領域合作的原因探微。

劉麗坤(1981-),男,山東陽谷人,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婷婷六月综合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欧美成人| 亚洲av综合网| a毛片免费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操美女免费网站| 911亚洲精品|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99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亚洲免费毛片|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免费毛片视频| 有专无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国产激情影院|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伊人色在线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 永久在线播放|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黄色片| 99伊人精品|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久久精品66|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99ri国产在线|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99热最新网址| 国内毛片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青青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97在线免费|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成人在线第一页|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亚洲天堂首页| 色亚洲成人| 在线欧美a|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a天堂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婷婷丁香|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91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