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茵
中學生消費行為特征與理財能力不足的研究
◆段 茵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學生作為當前社會中較為特殊的消費群體,消費行為也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有了相應的變化。本文分析了中學生消費行為特征與理財能力不足的原因,重點闡述了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以期為廣大中學生在消費行為和理財能力上提供一定的參考。
中學生;消費行為特征;理財能力
(一)中學生的消費觀念沖動。根據2017年學生暑假消費趨勢大數據分析報告可以看出,中學生在暑假期間的消費占據全年總消費的五分之一,其中K歌、看電影和健身運動等娛樂消費占據消費的百分之四十八。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中學生依舊愿意購買更好的吃喝玩樂服務于體驗,這種購買能力往往超出自身所能承擔的范圍。在資金支配時,難念會有盲目性的消費,為享受到豐富的物質生活在消費觀念上容易產生沖動行為。而這個年齡階段的中學生在消費觀念上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圍同學的干擾,消費觀念受到影響。
(二)中學生具有攀比的消費心理。消費存在著多樣性與對比性,中學階段個人思想還不成熟,攀比心理也為消費行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礎,而這種影響帶來的結果是消極的。僅僅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欲望,在消費自主的獨立思想上不夠成熟,不會根據自身的消費能力進行客觀的評估。中學生過渡的沉迷于物質追求,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比較,這對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的中學生而言是不利的。[2]
(三)儲備觀念意識差,缺乏經濟維權意識。根據相關調查,部分學生承認在一星期結束后經濟情況已經超出了原本的計劃范圍。并且在實際的消費中,自身的合法經濟權益會受到危害。這樣的消費表現,體現了中學生并不完全具備獨立的消費能力。中學時代的理財能力弱,這也導致中學生在成年后很難有一個正確的理財觀念。例如對蘇州某中學的高中生進行抽樣調查,可以發現其中百分之五十二的中學生從未到銀行辦理過任何與理財有關的業務,對銀行利率的計算方法與匯率也是無從計算,這與中學生所存在的客觀環境與自身的主觀因素有關。
(一)中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從家庭環境而言,家長需要為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這種消費觀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盡量避免中學生非理性的消防方式出現。學校方面需要開展一些相關的活動,教導中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能力與理財能力相互結合。中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能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自身理性、健康的科學消費觀念,做到“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有計劃、文明和責任的消費。立足于價值內涵,注重人文消費的實踐養成,這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社會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到節約的深刻內涵,自覺踐行人文消費的擔當者。
(二)對盲目的消費心理進行反思。中學生要防止盲目消費,應該加強自身的審美觀,結合家長的意見積極思考,不攀比,對沒有用的物品可以選擇不消費。中學生的消費行為,2017年廣州市校委會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全市14所中學進行調查。這份調查的結果顯示部分中學生存在著盲目消費、任性消費的情況,但是絕大部分中學生對自己手中的錢購買的商品也是多以實用為主。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消費,理智對待商家的各種促銷活動,不盲目跟風也不被各種促銷活動所誘惑。明白貴的商品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要培養節約的美德,不盲目攀比、追求名牌。
(三)培養自身的理財能力??梢苑e極參加勤工儉學的社會體驗,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學校的教育是培養自身理財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種培養可以與課程內容相互結合。例如政治經濟學,其中就有很多涉及到理財方面的內容。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培養理財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具有基本財經素養的中學生,在成年后也能更好的保護和增加自身的家庭財富。理財教育的學習不僅是在課堂學習上,要掌握基本的理財知識,形成良好的理財能力和理財習慣,需要積極與父母溝通合作,這樣才能促進自身能力的全面發展。
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類的文明程度,而中學生的消費方式影響的社會的文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反思自身的消費理念以及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參加社會實踐。這不僅能夠增強自身的勞動觀點,還能形成勤儉節約的意識,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與良好的思想品德。
[1]綦松波.班主任對中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指導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8):164-166.
[2]張景利,宋思根.青少年消費知識社會化狀態的實證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2,(01):49-54.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