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修娟
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路徑探析
◆吳修娟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是以創新創業素質的提升為基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與實踐能力,為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提供前提保障。
創新創業素質;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6年“兩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講到,“創新創業教育不都是說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企業家,首先是要使他們形成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創新素質,來為我們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來為我們國家在2020年成為創新國家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能否提高關系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情況,也關系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進程。因此,要著力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具體路徑如下:
創新創業意識是當前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的個人素質。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教育程度較高、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富有創造性和創新精神的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強烈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夠促使大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的創新創業目標并制訂切實有效的創新創業行動計劃。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引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不斷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挖掘自我潛能,有堅定的意志去克服創新創業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
創新創業精神是我國近些年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到目前為止,雖然筆者還沒有找到權威解釋創新創業精神的相關資料,但從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的內容中,可總結到,創新創業精神主要包括創新創業者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強等。自主是指大學生在不受傳統和世俗偏見束縛的前提下所具有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自立是指大學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獨立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獨立去進行創新創業活動。自信是指大學生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進取拼搏的精神,自己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取得成功,有堅定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成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自強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不甘于平淡,敢于投身到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去,勇于使自己成為生活與事業的強者,實現創新創業的成功。
意志品質是指構成人意志的諸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獨立性(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持性(堅韌性)。不斷培養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學會在失敗中學習,在失敗中奮起,在失敗中成熟,為創新創業成功提供堅強的意志保障。在實踐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成功者們的艱苦奮斗歷程,通過這些實例來啟發學生,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起到一定的榜樣示范作用。以便在創新創業活動中面對實際挫折時能有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良好的法治意識對于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歷來重視對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開設了專門的《法律基礎》課來進行學習。因此,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以此來規范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在教學時,針對創新創業教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找出相應的法律法規,這樣既提高了創新創業的實效性,同時也使大學生具備了豐富的法律知識,增強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法治意識。使大學生在遵紀守法的同時,能夠善于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利。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和發展始終與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要掌握創新創業的基本技能,了解并懂得與創新創業有關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除了培養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外,重要的一點是增強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能力是創新創業思維能力、社會溝通與合作能力等創新創業能力在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的綜合體現。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社團、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或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主動讓大學生去體驗創新創業活動。
總之,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提升離不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品質、創新創業法治觀念以及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這都需要學生從自身出發,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在實踐學習中外化于行。
[1]艾軍,鄒金成,羅二平,鄒婷媛.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
[2]陳哲.創新創業教育嵌入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操作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3).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