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萍 葛 磊
法治視野下城市社區治理的法律問題與對策
◆王一萍 葛 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社會建設的迅猛發展,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矛盾多發期。社會矛盾的多發,對城市社區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矛盾的多發,也暴露了我國目前相對落后的社區治理手段難以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和改進社區建設和治理,解決當前社區治理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法治;城市社區治理;問題
(一)城市社區已經成為廣大居民的生活家園,需要社區提供服務的特殊群體越來越多。當前,就社區的社會群體而言,在社區生活的人們對社區的管理和維護有著更多的訴求,有以下幾類特殊人群。一是外來務工人員。二是低收入群體。三是老年人。四是未成年人。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各類人群的訴求和利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保障社區的穩定,社會的和諧。
(二)城市社區環境復雜,對化解社會矛盾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社會發展與改革處于重要的時期,很多矛盾都會集中出現在城市中。城市社區組織必須協調好各方利益與訴求,依法化解各類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
(三)城市社區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承擔的社會治理事務越來越多。在城市,隨著企業深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企業剝離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大部分都下沉到社區。
(一)立法上存在的滯后及其盲區。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主要主體是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而涉及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的法律法規并不是很多,具有嚴重的滯后性和盲區。
1.有關居委會的法律。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54年12月31日頒布了《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后來該條例廢止。1982年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9年頒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簡稱《居委會組織法》),該組織法開啟了我國社區專門立法,也開啟了社區依法治理的新局面。
2.有關街道辦事處的法律。1979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六十八條對街道辦事處的性質、地位、設立條件及程序,工作任務,人員組成、性質經費等作出規定,為在社區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街道辦事處開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社區治理實務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1.街道行政治理法律依據不全,依法行政軌道模糊。目前街道辦事處是社區治理的主要單位履行著基層政府的職能,承擔的工作任務廣泛而重要,但每年政府機構改革時,就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建議,一是建議撤銷或弱化街道辦;二是建議加強街道辦。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街道辦事處的組織體系結構不完善。
2.社區自治主體的法律地位并不突出,法律對居委會與業主委員會關系規范不清。在我國現行的社區治理體制中,社區自治組織、民間組織等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保證。
3.社區自治組織自治程度不高,法律權威不強。社區居委會是居民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但是現實情況卻不是如此,由于社區居委會是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和政府體制習慣性的影響,上級主管街道辦事處和政府各個職能部門,都會對社區居委會工作進行行政干預,從而使居委會的工作并沒有按照法律規定來運行,造成現有居委會的發展狀態與法律規定的社區自治組織的地位、狀態嚴重不符。
(一)及時修訂、出臺新的法律法規。雖然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法規出臺,但是有關城市社區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仍然比較滯后,這需要我國在城市社區治理的法律法規方面還要做大量的工作,讓城市社區治理做到有法可依。
(二)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我國城市社區治理體現出強政府、弱社會的特征,我國的城市社區治理都是由政府推動和運行的,具有強烈的行政主導的特征。但是,改革開放使我國單位承擔社會治理職能越來越弱。
(三)社區自治組織之間的關系。關于調整社區自治組織間的關系問題,《居委會組織法》第二條規定明確了社區內政府組織如街道辦事處與社區自治組織之間是一種指導與協助的關系,而不是一種行政隸屬關系。但是,沒有界定居委會與業主委員會之間的關系。
(四)強化城市社區治理的自治性。城市社區要有法可依,自我治理,就是城市社區部門自己按照法律,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一方面,要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明確權利和義務的主體,才能自覺的履行義務實現自治。
總而言之,100多年來,中國一直處于“轉變”多于“定型”的過程中。目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給城市社區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而有法可依,明確城市社區的主體權利和義務,社區居民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社區自治,才能發揮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的作用。
[1]海光.從革命到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45頁.
[2]鴻陵.第三次農村包圍城市[A].1999年度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資料匯編.
(作者單位:中共建湖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