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娜
試論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
◆伊麗娜
第二語言習得所指的是對于母語之外的語言的學習,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對第二語言習得展開了系統性的研究,發展至今已經可以作為獨立的學科而存在。第二語言習得系統主要研究的是對母語之外的語言學習的全過程。而在此過程中的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是對學習者習得效果的考驗,同時也是對學習者對于語言理解能力和學習水平的重要體現。運用有效的語言輸入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而語言輸出則能體現學習者對語言的習得水平和應用能力。
第二語言;語言輸入;語言輸出
任何的語言習得都需要經歷語言輸入階段,無論是母語習得還是其他語言習得。如果將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置于母語環境之外達到一定時間,也就是切斷了嬰兒語言輸入的途徑,致使其無法掌握母語。雖然研究者無法真正做出這方面的實驗,但是社會上這類事件并不是沒有發生過,美國和法國在早期就有相關的事件發生,叫做Genie的美國女孩因某種原因在遠離人群的地方居住達十年之久,人們發現之后曾經請了多位語言專家和工作者對其進行母語教育,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也沒有顯著的效果,這個女孩最終也沒有完成對母語的掌握,可見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母語習得和語言輸入的關系時,最初是將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理論作為分析依據,心理學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語言即行為,而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形成行為的過程,而行為的形成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做出相應的反應。為此,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就是習得語言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兒童學習語言的階段表現的尤為明顯,在兒童接受語言并且做出反應模仿語言的時候會受到大人的鼓勵,而模仿語言不正確時,大人會及時糾正,長久以來兒童就會了解語言習得的規律,在大腦內形成深刻的印象。
在進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時,對于語言習得機制在此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相關學者一直持不同的態度,部分學者認為,如果對12歲以下的兒童實行第二語言教育,人自身的語言習得機制還會發揮部分作用。對于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均可以達到與本身母語相同的效果和水平。尤其是在口語方面,在此階段的學習者可以打破母語特征對第二語言習得效果的影響。但是超出12歲的學習者,語言習得機制能否發揮作用一直存在爭議。有部分學者認為,在12歲之后的學習者,其自身的語言習得機制會有部分喪失或者全部喪失。而語言輸入的過程也僅能起到激活部分語言習得機制的作用。
對于語言輸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有部分學者錯誤的認為語言輸出僅代表學習者獲取的部分第二語言知識,同時為學習者自身提供一定的語言輸出,對于習得第二語言沒有其他作用。而實際上學習者在進行語言輸出的同時,可以有效提升其對第二語言的掌握程度,在長期的輸出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口語語法,對于習得第二語言具有重要意義。語言輸出的過程就是鍛煉學習者口語表達的過程,對于語法的準確性具有較高要求,這就意味者,學習者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可以掌握第二語言語法的準確性。下面就以準確性而言,對語言輸出的兩種功效進行進一步闡述,明確其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
(一)注意力。有學者曾提出學習者在口頭運用目標語時,往往會注意到他們所想說的語言與所能表達的語言之間的斷層。這將使學習者認識到他們對第二語言不理解和部分不理解的一個側面。換言之,運用第二語言的活動會加強學習者對他們的語言問題的明確認識,進而使他們注意到關于第二語言有待解決的問題。
學習者在進行第二語言輸出時往往會出現停頓、重復語句和對已經輸出的語言進行修改的現象,長時間的語言輸出中斷也是較長發生的現象。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除了與語言掌握情況相關,還與學習者的注意力相關,學習者在與人交談時,過于注重對語言的控制,就是產生反復輸出的現象,給交談者帶去語言掌握程度不佳的感覺。對應的,學習者過少的使用語言輸出的監控機制,同樣會帶給交談者語言能力不佳的錯覺,而語言輸出過少會對學習者對語法和用詞方面產生一定影響。
(二)假說驗證。在各個學科領域,學習者與研究者在涉及尚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時都會大膽對之進行實驗。化學家、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等會在實驗室中對他們各自學科的假說進行驗證。而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在語言的實際運用環境中,使用口頭描述和書面表達的方式,從其與話人或讀者的反饋中對其假說進行驗證。例如,有些舊詞語或表達方式被修改或徹底被遺去,新的詞匯或表達方式則不斷的涌現。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這些現象足以驗證假說。
[1]孫志楠,郭晶.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3(9);
[2]楊紅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語言輸入假說[J].讀寫算:教研版,2014(5).
伊麗娜(1987、8--)女,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民族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漢口譯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