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
◆劉 丹
高校開展人文關懷教育是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大學生精神面貌和自由發展的集中展現,將人文關懷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及身心的健康發展。近年來,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執行力度不夠及教育活動缺失情況,不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實現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一)缺乏對人文關懷的認識。盡管一些高校為了順應教育體制的改革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革,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主體性理念,但是卻忽視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實際的教育中,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和知識技能培養,忽視對學生自我教育及情感教育。實踐教學中對人文關懷的意識不夠,教育方法及教育內容存在嚴重的偏差,與大學生的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用理性化的標準來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多為“服從型”和“聽話型”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不高,在完善人格方面不到位,不能對自身進行合理定位,無法承擔起教導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教育者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標準尺度來衡量學生,當學生步入社會時,難以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獨立的人格。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較為缺失,不能與學生之間建立友好溝通互動關系,導致師生關系淡漠,增加了師生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無法展現出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
(三)缺少人文關懷實踐經驗。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經驗較為缺乏,由于實踐活動的時間較為集中,大多數高校都將實踐活動的時間設置在寒暑假,不能與勤工儉學、在職鍛煉及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結合在一起,無法使社會實踐日常日常化。并且開展的實踐活動大多脫離于現實生活,不能將實踐活動經驗的實踐性不強,無法做到學以致用。教育者在開展實踐活動時,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會侵犯學生的隱私、傷害到學生心靈,無視學生感受,增加了學生的反感,無法展現出人文關懷的真正意義。
(一)正確認識人文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需要從以往的政治功能逐漸向以“學生為本”人文關懷方向逐漸轉變,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及思想進步,促進大學生人格素養的提升,展現出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及意義,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將人文關懷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日常化,使大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活氣息,從而提升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2]。
(二)提升教育者人文關懷素質。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關懷能力,拓展自身的知識能力及知識結構,將國外的先進道德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促進自身教育技能的提高。將提升自身的綜合學科能力和學術能力作為主要目標,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專題活動及與家長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給學生提供表明自己觀點的機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見識,促進教育者自身學術能力的提升,以更好的理解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開展人文關懷實踐活動。要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去福利中心,看望孤寡老人。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能夠學會為人處事和人際交往內容。幫助在校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強化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能力,培養學生樹立獨立的品格,完善學生的道德情操,增長學生的見識。在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一定的和人文關懷精神,促進自身人文關懷素質的提升。同時,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會,彌補了學校課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在艱苦的條件下磨煉了學生,豐富了學生的閱歷,幫助大學生就業[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滿足教育部門對高校教育的要求,需要將人文關懷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升大學生在課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向學生傳達豐富和深厚的人文思想內涵,關注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大學生理解人、愛護人、關心人和幫助人的健全到的人格,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1]閆軍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模式的構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8):58-59.
[2]王云霞.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及其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5):81-83.
[3]胡曉紅,趙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綜述[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4,(01):90-96.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