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偉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更加注重對人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創新能力可以說是綜合能力中較為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對數學知識進行傳授,同時也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初中生是同一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小學教育與高中教育的銜接,可以說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以初中數學為研究方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社會的教學理念,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談一談理解。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思維;教學模式
當前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僅指的要具備充分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數學學科是一門實用性強、靈活度強的學科,單純地死記硬背不能對公式進行靈活運用是現在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創新思維的培養融入數學知識的教授過程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有效情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每個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是非常具有權威性的,因此,當學生面對老師時,會存在一定的緊張感和畏懼心理,導致聽不懂的問題不敢詢問,發現問題時不敢對老師質疑,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感。針對上述問題,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認知觀念,將自己的地位放在與學生同等的水平上,在教學過程中,用親和力和幽默感來感染身邊的每位學生;教師應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必須對每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設計相關的教學目標,以朋友的身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夠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重點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產生思考,善于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有問題時敢于向老師提出,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無論問題是否存在偏差,首先應肯定學生這種勇于表達自己觀點的行為,只有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二、靈活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傳統的應試教育以升學率和就業率為主要考慮目標,強調的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上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機械性接受知識而忽視了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傳統教學模式是單一的,枯燥乏味的課堂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提高注意力認真聽講,而這一教學方法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靈活設計相關教學活動,貫徹落實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樹上的果實。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設計相關活動,例如,在導入時提問相關問題,用實際生活中計算水電費、路程距離、買賣物品等與生活較為貼近素材作為啟發性問題,將生活實際與課堂知識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熟悉感。新課標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游戲活動,活躍課堂氣氛,采用良性競爭的手法,在游戲的比賽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數學相關知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相關能力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之間展開知識競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解決一個問題,減輕學生對問題固有思路的認識,學會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發散性思維則是創新能力的核心部分。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愛上數學,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三、拓寬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散性思維指的是學生對一個問題有多種看法,能從不同的角度對一個問題進行思考,提出區別于他人的觀點;集中性思維是指將已有的信息有機結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篩選、總結,從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并得出相關答案。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之間的聯系性,根據教材內容,所學知識與原先已有知識水平的聯系、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等方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借此拓寬學生的思維。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觀察能力,教師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總而言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轉變學習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變教學模式,需要廣大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立新.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推進創新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4).
[2]周元寬.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權威的消解[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
[3]劉國琴.創造教育與創新型教師[J].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