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昊++++王滿++++閆暢++++王浩++++雷開強
摘要
文章從物理鑒別法、化學鑒別法和生物鑒別法三個方面對目前鑒別羊絨纖維的主要方法進行了介紹,解釋了各個方法的原理以及現階段的一些實踐,并且指出了現有方法優點和不足之處。
關鍵詞:羊絨;鑒別;原理;不足
1 前言
羊毛作為一種常見的動物纖維,在紡織服裝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羊絨,狹義上特指山羊絨,是取自山羊身上的一層細絨毛,其長度均勻,鱗片規則,手感柔軟豐潤,被譽為“纖維之王”。但是,由于羊絨產量較少,約為羊毛的1%[1],而羊絨價格卻是羊毛的幾十倍,因此羊絨是一種高價值纖維,又被稱為“軟黃金”。利用細羊毛、改性綿羊毛、馬海毛和牦牛絨等摻雜進紡織品,從而以次充好,市面上該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建立完整精確的羊絨檢測體系很有必要。羊絨和其他類似的動物纖維都是蛋白質纖維,具有相似的結構,因此在區分它們時就會有一定困難。
2 檢測方法
當前國內外有多種鑒別羊絨的方法,國內根據標準GB/T 16988—2013《特種動物纖維與綿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測定》,采用顯微鏡投影的方法對紡織品中羊絨纖維含量進行測定。國內外的檢測方法主要可以分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學方法三大類。
2.1 物理鑒別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顯微鏡技術對未知纖維的縱截面和橫截面形態進行分析來鑒定纖維類別。主要包括光學顯微鏡法和掃描電鏡法。
2.1.1 光學顯微鏡法
光學顯微鏡法[2]是使用最早且最為廣泛的檢測方法,該方法成本低,操作簡單。主要過程是通過對紡織品進行拆解,再將深色的紗線進行褪色處理后進行制片,觀察纖維的縱截面形態,根據纖維鱗片形狀以及整齊度,鱗片的光滑程度、翹角大小以及鱗片密度來鑒別纖維的種類,該方法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在對纖維含量進行定量檢測時會出現耗時較長并且準確度不高的問題,該鑒別方法對試驗人員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備一定操作經驗的試驗人員[3]才能夠獲得比較準確的數據。
2.1.2 掃描電鏡法
掃描電子顯微鏡[4]的原理是使用電磁槍發射一束電子匯聚成的高能電子束,在掃描圈的磁場驅動下進行掃描,激發出二次電子,再由探測器手機形成的信號得出掃描結果。將掃描電鏡所得的結果結合動物纖維表面的結構特征,借助圖像來判斷纖維的類型,判斷的主要標準是通過纖維的鱗片厚度,如果大于0.1155μm,則認定為羊毛,否則認定為羊絨。高一川等使用掃描電鏡法對經過絲光處理的羊毛纖維和羊絨纖維進行了區分,得到了較為理想的結果。這種方法相對來說費用高昂,且較費時,對該方法帶來困難的是,現在許多不良商家都會通過對羊毛的鱗片進行剝鱗處理,從而導致此種方法并不能很準確地得到理想的檢測結果。
2.1.3 近紅外光譜技術
近紅外光譜技術是一種間接分析技術,其通過對所測對象的基礎數據分析,再通過建立校正模型之后才最終實現對待測樣品的定性定量分析。此種技術的優點是可以在不破壞樣品的情況下對羊毛和羊絨纖維進行鑒別,并且時間短,操作簡單,不需要復雜的前處理。趙國樑[5]等使用了近紅外光譜法對羊絨羊毛纖維進行了鑒別,在檢測過程中選取二階導數對光譜進行處理并調整光譜波長,最終對得到的光譜與標準光譜進行對比,得到了兩種纖維的含量。但是,該方法的缺點是檢測所得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所建模型數據庫的完整性,數據庫要有代表性,并且要有足夠的數據積累,否則很容易對檢測結果造成不良的影響。
2.1.4 計算機圖像識別法
計算機圖像識別法的原理是借助高分辨率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獲取纖維的微觀結構圖像,然后對圖像進行處理,提取出圖像中纖維的特征參數進行判斷,最后由計算機輸出結果。國外有通過對山羊絨和綿羊毛的纖維直徑、鱗片高度等參數的分析研究,在CAT識別軟件中采用纖維直徑、鱗片密度、高度、徑高比這4個指標來鑒別山羊絨和細支綿羊毛。早在1989年,蘇格蘭Robson等人就提出了這項技術,通過分析羊毛羊絨纖維的表面鱗片特征來對兩者進行鑒別[6]。但在實際檢測中,計算機圖像識別法與近紅外光譜技術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需要一個足夠完整的數據庫來提高計算機的識別準確度,統計模型的準確度會對檢測結果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2.1.5 熱力學鑒別法
熱力學鑒別法又稱結晶度分析法,原理是對于纖維來說,其實也是高分子聚合物,以基原纖維為基礎,逐漸構成微細纖維結構,因此,不同纖維的結晶度以及結晶構成是不同的,X-射線衍射法[7]就是一種利用結晶度來鑒別羊絨和羊毛的一種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羊絨纖維具有比羊毛纖維更高的結晶度,大分子排列的規整性比羊毛纖維要好。侯秀良等運用X-射線衍射法和差示掃描量熱法研究了羊絨和羊毛纖維的結晶度,得到了試樣中羊毛羊絨纖維的含量比。該方法前期處理較為復雜,并且成本偏高,耗時長。
2.1.6 摩擦拉伸法
摩擦拉伸法是根據羊毛和羊絨纖維表面鱗片的不同特征,對纖維的順、逆鱗片的動靜摩擦系數進行測試。羊絨和羊毛纖維的靜摩擦因數均大于動摩擦因數,羊毛纖維的靜摩擦效應和動摩擦效應要明顯大于羊絨纖維。陳前維[8]等采用Y151型摩擦因數測定儀測定纖維與皮輥的多項摩擦,通過統計分析對羊毛和羊絨纖維進行鑒定。該方法從力學角度去鑒別羊毛羊絨,缺點是受到的影響因素太多,容易產生誤差,得不到理想的結果。
2.1.7 貝葉斯分類法
貝葉斯分類法的原理是根據細羊毛與山羊絨的鱗片不同形狀與結構特征進行鑒別的智能識別法。主要通過CCD系統獲取羊毛和羊絨纖維的灰度圖像,然后使用圖像技術將其處理成單像素寬度的二值圖,提取出4個兩種纖維的鱗片形狀特征的對比指標。在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鑒定羊毛和羊絨纖維的貝葉斯分類模型。東華大學的石先軍[9]等人通過貝葉斯法對羊毛羊絨纖維進行了鑒別,對山羊絨纖維鑒別的準確度達到了83%,對細羊毛鑒別的準確度則達到了90%。但該方法步驟復雜,測試速度慢,需要建立在完善精密的數據庫基礎上。
2.2 化學鑒別法
2.2.1 染色法
染色法的鑒別原理主要是根據羊絨纖維和羊毛纖維對于相同染料分子的上染率的不同來進行判斷。這主要是由于羊絨纖維和羊毛纖維的表面性質有差異,羊絨纖維與羊毛纖維相比,其表面鱗片較薄,排列間隙較大,染料分子更容易擴散,因此有更高的上染率[10]。因此,可以使用相同的染料和染色工藝,通過纖維上染率就可以對纖維進行鑒別。曾志明[11]提出了采用計算機輔助染色檢測法,減輕了染料濃度不同對于判斷纖維種類的影響。該方法會受到顏色和光澤差異的影響,并且兩者的差異并不明顯,因此鑒定的準確度并不高。
2.2.2 溶液法
采用溶液法的原理是在相同的鑒別溶液中,羊毛纖維和羊絨纖維的皮質層的組成不同。羊毛纖維的皮質層主要由正皮質和偏皮質細胞組成,而羊絨纖維的皮質層則是由正皮質和間皮質細胞組成,并且羊絨纖維較薄的鱗片也更利于鑒別溶液滲透入纖維中。最終,同樣處于鑒別溶液中的兩種纖維,羊毛纖維基本保持原有狀態不發生明顯變化,而羊絨纖維則會變得伸展,在纖維的現行方向上的卷曲率變得很小。侯永良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試驗條件下,這種方法確實可以對羊絨羊毛纖維進行鑒別。該方法的鑒別效果并不明顯,只適用于纖維宏觀形態差異的區分,測試精度有限。
2.2.3 堿溶度差異分析法
堿溶度差異分析法的原理是蛋白質纖維與不同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損失的質量與未處理纖維質量的百分率會有所不同。在堿溶液中溶解的初始階段,羊絨纖維和羊毛纖維的溶解度差異不大,并且此時羊絨的堿溶解度略高于羊毛,但隨著溶解過程的加劇,因為本身表面鱗片的結構不同,羊毛纖維被堿溶液接觸的表面積更大,因此溶解速度也更快,可以根據相同時間內堿溶液中羊毛羊絨纖維損失的質量比來進行鑒別[12]。曲京武[13]等研究了強堿溶液的濃度,發現增加堿液濃度、提高反應溫度、延長反應時間會對羊絨羊毛纖維造成更嚴重的損傷。該方法的缺點是需要特定的試驗條件,并且過程復雜,耗時長。
2.3 生物鑒別法
2.3.1 DNA鑒別法
動物纖維作為動物身體的一部分,在自然生長過程中肯定受到了基因的控制。DNA遺傳物質不僅存在于生物體內,也存在于依附于生物存在的毛發中。現代生物領域技術的進步使得采用DNA鑒別羊毛羊絨纖維成為了現實。Hanlym P.E. 等人早在1992年就制作了具有綿羊特性的DNA探頭,可以區別從羊毛、羊絨分離出的DNA。該方法的缺點是測試時間較長、測試成本高,并且該技術目前尚處于研究階段,并沒有完全成熟。
2.3.2 生物鑒別法
生物鑒別法的原理是利用不同有機物對不同物質具有的敏感性能,在兩種物質作用的過程中記錄下作用產生的反應,并將其轉化成可以記錄下來的數據信息,以此達到鑒別的目的。生物鑒別法歸根結底還是利用了DNA提取技術。鑒別試驗方法主要是使用微凝膠技術制作生物芯片,將多達一萬多個微型測試管放置在顯微鏡載玻片上,測試過程中,每一個微型測試管都會與被測物質發生反應,在記錄下測試數據后,就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得到DNA序列、基因變異等一系列參數,從而對羊毛羊絨纖維進行鑒別。美國Affymetrix公司和國力阿貢實驗室已經開發出新一代的生物芯片,該芯片可以推進生物鑒別法的進步。但是生物鑒別法目前還處在開發階段,技術還沒有成熟,并沒有被廣泛推廣,但是前景廣闊[14]。
3 結語
目前國內采用的主要的羊絨鑒別法還是顯微鏡法。但是,由于該方法操作復雜,費時費力,并且需要有經驗的操作員,因此使羊絨鑒別的成本很高。當前,發展最迅速的是將顯微鏡與計算機結合,采用圖像分析系統對纖維的表面形態進行分析,相比顯微鏡法,此方法速度有了大幅提升。鑒別羊絨纖維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還是側重于生物鑒別法。
參考文獻:
[1] 高建會. 羊絨資源的特點及存在矛盾[J]. 上海毛麻科技, 1997(1):23-24.
[2] W Avan Niekerk, S Keva. The accuracy of Video Imagine Analysis and Optical Fibre Diameter Analysis to measure fibre diameter of cashmere [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Animal Scince, 2004(34):143-144.
[3] 金美菊, 阮勇, 石東亮, 等. 羊絨與羊毛纖維的鑒別檢測綜述[J]. 山東紡織科技, 2007(4):28-30.
[4] 高一川. 掃描電子顯微鏡在紡織品檢測中的應用[J]. 中國纖檢, 2006(9):20-21.
[5] 趙國樑, 徐靜. 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進行羊毛羊絨纖維鑒別[J]. 毛紡科技, 2006(1):42-45.
[6] 侯永良, 王善元, 孫鋒. 山羊絨與細羊毛纖維的鑒別[J]. 上海紡織科技, 1999(6):58-60.
[7] 侯秀良, 劉啟國, 王善元. 采用WAXD、DSC技術研究山羊絨、羊毛纖維的結晶結構[J]. 東華大學學報, 2004, 30(3):86-89.
[8] 陳前維, 張一心, 張引, 等. 拉細羊毛的結構形態與性能[J]. 毛紡科技, 2002, 37(35):45-49.
[9] 石先軍, 于偉東, 袁子厚.基于貝葉斯方法的山羊絨與細羊毛的鑒別[J]. 紡織學報, 2008, 29(1):26-28.
[10] 王樹惠, 李龍. 山羊絨和羊毛染色性能分析研究[J]. 毛紡科技, 1992(2):28.
[11] 曾志明. 用計算機快速檢測山羊絨與羊毛混紡比[J]. 毛紡科技,2005(10):44-46.
[12] 陳國華, 王金泉. 羊絨與羊毛的堿溶度差異[J]. 毛紡科技, 2000(2):20-22.
[13] 曲京武, 郭海寧. 羊毛,羊絨纖維堿溶液濃度的探討[J]. 纖檢技術, 2001(6):8-11.
[14] 林志武. 用生物芯片法快速鑒別羊絨羊毛纖維的展望[J]. 毛紡科技, 2000(4):28-29.
(作者單位: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