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近代史上的金融危機

2017-03-07 02:45:48本刊編輯部
南北橋 2016年9期
關鍵詞:融資歷史

本刊編輯部

[摘要]近代中國備受列強的欺凌與壓迫,國內的經濟基礎相當的脆弱。在近代發生的幾次金融危機,使國內脆弱的經濟系統崩塌。

188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機中,“我國第一代民族資本家”胡雪巖與洋商對抗失敗,胡雪巖破產,“抑郁而死”。他的棺木被老仆埋于亂石堆中,一直到整整1 00年后,才被人偶然發現。隨著胡雪巖的死亡,晚清民族產業被扼殺,傳統商人階層集體隕落,民族資本倒下……

1910年上海爆發了橡膠股票風潮,橡膠股票風潮是一場受國際金融形勢影響,被某些外國冒險家惡意操控導致的悲劇。暴利讓上海的投資者失去理智,中了圈套。國際投機商、外國銀行聯合國際金融巨鱷從中獲利,讓中國百姓損失慘重。巨款的外流,使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清政府于次年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以路權為抵押向列強借款,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橡膠股票風潮演變為撼動清朝統治的股災……

每一次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都會造成股市暴跌、企業倒閉、財富縮水、資本外流、官方儲備大量減少、政局動蕩,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會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經濟形勢惡化,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細數一下中國近代史上的金融危機,提醒我們記住過去的教訓,警惕地面對現在與未來。

[關鍵詞]金融危機 歷史 民族資本 融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195

中國近代史上的五次金融危機——賴辰

1864年6月1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戰爭結束。上海的難民大批還鄉,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興盛一時的房地產受到很大沖擊,大批房屋空置,出現大批爛尾樓,地價暴跌,房租下降,許多開發商破產了;與房地產配套的相關產業:船塢、煤氣廠、磚窯以及鋸木廠等紛紛倒閉。

金融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缺乏監管的金融市場危機四伏。對外資開放的清末,就因對金融市場沒有任何監管,曾發生5次波及經濟全局的金融危機——1866年因兩場戰爭引起的風潮、1883年的倒賬風潮、1897年的貼票風潮、1910年的橡膠股票風潮和191 1年革命時期的錢莊倒閉風潮。

1866年:兩場戰爭帶來的風潮

1866年,因為美國南北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的結束,導致上海金融動蕩。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世界棉花供小于求,每磅棉花由2便士飆升到7便士,棉業投機成風,華北棉花也成為外國商人追逐的對象。這期間就有4家英國銀行的分行在上海和香港設立分行,它們分別是:匯川銀行、利華銀行、利升銀行和利生銀行。這些銀行在經營國際匯兌業務和外匯投機中,斬獲頗豐,股票市價大幅上漲。利華銀行面值10鎊的股票,市價就高達25鎊。但是隨著美國內戰結束,棉花供應趨于正常,棉價猛跌;除了國際棉價走低之外,一些中國奸商總在棉花中摻水后再打包,借此增重牟利,英商船上的棉花過了赤道之后全部腐朽發霉,于是漢口、上海棉花滯銷,棉價進一步下跌。

1864年6月1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戰爭結束。上海的難民大批還鄉,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興盛一時的房地產受到很大沖擊,大批房屋空置,出現大批爛尾樓,地價暴跌,房租下降,許多開發商破產了;與房地產配套的相關產業:船塢、煤氣廠、磚窯以及鋸木廠等紛紛倒閉。

最終,在滬外商銀行遭受災難性打擊,11家銀行中6家倒閉,許多棉花商、地產商、建筑商也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自殺。

1883年:倒賬風潮

“倒賬”是中國傳統金融用語,指的是錢莊、票號、銀號等金融機構放出去的賬(貸款)收不回來。因“倒賬”而蒙受損失,俗話說“吃倒賬”。

1880年至1883年,上海掀起投資工業的高潮,工礦企業股票高漲,吸引了大批投機資金,1882年9月,股市很牛,熊市也在醞釀之中。投資者把炒高的股票相互抵押,各商家、錢莊都收人大批股票。1883年年初,臨近年關,銀根趨緊,眾多絲商被困。這時,中法戰爭就要爆發,外國銀行和山西票號從錢莊收回短期錢款,個人儲戶也紛紛提現,錢莊逼賬猶如倒賬,許多人乘機拋售股票,股價無資金承接而大跌,引發了新的倒賬和拋售,股市崩盤了,1883年年初,著名的金嘉記絲棧倒閉,虧欠40家錢莊合計56萬元之巨,牽連這40家錢莊倒閉;胡雪巖的阜康雪記銀號破產,虧損了1000萬兩銀子,最后也倒閉;上海灘最大的地產商徐潤,因法國軍隊威脅進攻上海,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而破產,損失340萬兩白銀,波及22家錢莊倒閉。

1883年年初,上海有78家錢莊,到了年底只剩下了10家。一般商品無不跌價30%至50%,所有房子都難脫手,貿易全面停頓。

1897年:貼票風潮

“貼票”是中國近代錢莊發行的一種憑證,類似于今天的“定期存折”。其首創者是潮州商幫在上海開設的“協和”錢莊,它的規定是:凡以現金98元存入者,付給莊票一張,半月后可收現金百元,這是中國最早的貼票。貼票初期的利率在20%左右,以后高至50%、60%。

1897年,甲午戰爭結束后的第三年,當時販賣鴉片獲利豐厚,市面缺乏白銀。鴉片商便以高利息向錢莊借款,錢莊生意一時間紅紅火火,白銀供不應求。有些錢莊不按常規經營,利用“貼票”辦法,出高利息吸收社會存款,再以高利息放貸給商人。不少奸商乘機渾水摸魚,開設假錢莊吸收存款,濫發貼票,其實他們的錢莊毫無資金,濫發貸款,其貼票到期又無法兌現支付現銀,而且其他錢莊也因為高息攬存,無法持久,最終導致一個月中數十家錢莊倒閉。

1910年:橡膠股票風潮

20世紀初,隨著歐美汽車業的發展,國際橡膠市場十分紅火,橡膠供不應求,國際橡膠價格大漲。不少人看到投資橡膠有利,紛紛在南洋成立橡膠種植公司。此時,上海也出現了許多真真假假的橡膠公司,它們在上海積極發行股票。如1903年,英國人麥邊在上海組建了一家藍格志拓殖公司,說該公司在南洋種橡膠樹、采石油、伐部既將鐵路收歸國有,又奪走股款,四川人民誓不同意,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掀起了保路運動,四川大亂。湖北新軍調入四川鎮壓,武昌空虛,武昌起義爆發,大清帝國土崩瓦解。

1911年:錢莊倒閉風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政局動蕩,銀根緊缺。結交官吏、與清政府關系密切的山西票號,存款被大量提取,放款卻無法收回,進而發生嚴重的支付危機,14家信譽卓著的票號在幾年內全部停業清理。

在辛亥年,上海一共有42家錢莊倒閉,晉商、徽商的錢莊、票號也在此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這些金融災難打擊了一批充滿活力、對近代企業懷有興趣的民族資本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民族工業屢遭挫折。上述金融風潮的發生,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清政府的昏庸無能、對金融市場缺乏監管,社會信用機制的缺失,外國資本的貪婪與陰險,民間金融組織的贏弱與幼稚,國人的急功近利與跟風等等。

1883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機——華聲博客

近現代商業史上,第一場中外大商戰發生在1884年。但是倘若沒有1883?年的那場金融危機,歷史也許將被改寫。

清光緒年間,湖州南潯民間及江浙一帶曾出現以湖絲發家的所謂“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巨商。財產達百萬以上者稱之曰“象”。五十萬以上不過百萬者,稱之曰“牛”,其在二十萬以上不達五十萬者則曰“狗”。南潯“四象八牛”之說,屬于民間說法,并無正規的統計和詳細記載,七十二墩狗僅僅是泛指。

19世紀60年代之后,江南絲商面臨重大危機。洋商壟斷蠶絲出口市場,拼命壓低生絲價格,抬高廠絲價格,從中攫取暴利。江南紡織業迅速沒落,昔日富可敵國的絲商們頓時都成了“病象瘦牛喪家狗”。

(一)第一場中外商戰

1882年5月,后世被譽為商圣的紅頂商人當時的中國首富胡雪巖出手,高調坐莊,第一場中外大商戰爆發了。

胡雪巖大量購進生絲,見絲就收。新絲一出,胡雪巖即派人大量收購。外商想買一斤一兩而莫得,無可奈何,向胡說愿加利1000萬兩,如數轉買此絲,胡非要1200萬兩不可。外商不買,過了數日,再托人向胡申買,胡堅持咬定此價。外商決心不買胡之生絲,等待次年新絲出來再說。胡雪巖則邀請絲業同行合議,共同收盡各地生絲,不要給外商,迫外商出高價收購,這樣我們必獲厚利。商戰進入決戰時刻,胡雪巖前后已投入資金超過1500萬兩,繼續堅壁清野,囤貨堅挺,大部分上海絲商停止營業,屏氣而作壁上觀。華洋雙方都已到忍耐極限,眼見勝負當判,誰知“天象”忽然大變。

變數之一,歐洲意大利生絲突告豐收,歐洲期貨市場的緊張頓時緩解,消息傳回中國,商心開始動搖。更大的變數是,中法爆發戰爭。市民提款遷避,市面驟變,金融危機突然爆發。11月,江浙絲商的價格同盟瓦解,生絲易爛,不能久儲,胡雪巖不得不開始拋售,價格一路狂泄,損失以千萬兩計。

另一變數是中法戰爭中國失敗后,第二年9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州。

(二)慘烈的商戰中,民族資本倒下

1883年,這一年中國發生了史上第一次金融風暴,“我國第一代民族資本家”胡雪巖與洋商對抗失敗,晚清民族產業被扼殺了,傳統商人階層集體隕落。“三大商幫”中的兩枝,徽商和江浙商人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萌芽于晚明的紡織業徹底崩盤。不僅如此,胡雪巖的破產同時也是脆弱的中國新興經濟體系的一次災難。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機。

胡雪巖雖然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倒下,但卻為后人留下很多寶貴遺產,他精心創下的胡慶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價”的優良傳統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今天的我們,都應該向胡雪巖學習,讓我們知道是什么讓我們的先輩倒下,耽擱了發展的道路。

金庸先生曾為胡雪巖題詞:富國裕民,東南阜康,振興經濟,昌盛吾杭。

(三)商機還是危機

1850年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華的外國人從事外企的股票投機,后來一些中方買辦看到有利可圖,也加入進來。洋務運動興起后,很多近代意義的中國企業開始出現,為了融資的需要,這些企業也開始發行股票,進入股票市場。經過20多年的培育,中國股市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從1870年代開始,上海股市開始瘋漲。許多商人和投機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業股票。因為在他們眼中,這些企業多半是官督商辦,有著很強的官方背景,經營上也少有競爭對手。在投機者的追捧下,這些企業的股票開始瘋漲,當時輪船招商局的股票一開始一股只有幾十兩,短短幾個月便上漲到近300兩,而開平礦務局的股票也在短時間內從不足十兩漲到百余兩。

受股市瘋漲的刺激,不僅普通投機者開始大量涌入,一些錢莊也不甘人后,開始將錢莊資金投入股市。錢莊逐漸成為股市中的主力軍,其用于拉升股價的資金幾乎全為錢莊的流通資金,而在這些資金大量進入股市后,由流通資金變成企業的生產資金,也就意味著市場流通貨幣開始減少,這離股災的爆發就不遠了。

事情的是這樣發生的:1882年前后,當時中國興起了一股造鐵路、開煤礦、興輪船的熱潮,相關的股份公司紛紛建立。大量資金從錢莊、商號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許多人都把買賣股票當作了賺錢的正當生意,所以向錢莊貸款用于炒賣股票的現象也很普遍。

惡果隨之而來,《申報》說:從1882年開始,“買賣股份之旺,幾于舉國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顯露,股票萬千直如廢紙。”(見1884年1月23日《申報》)從錢莊、商號流出的大量資金就此在股市中蒸發。壞賬、呆賬由此而大量出現,經濟形勢就此惡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胡雪巖將一筆數額不小的資金用在了囤積物資(生絲)上,應該說在當時是明智之舉。畢竟在面臨資金困難時,生絲還能夠及時變成現銀的。但是,胡雪巖錢莊的資金遠不止這囤積生絲的480萬兩白銀?,更多的資金當時都放貸在外。當猛烈的金融風暴降臨后,這些放貸在外的大量資金往往就成了無法收回的壞賬、呆賬。一旦遭遇擠兌風潮,自然就難以招架。

胡雪巖是一個傳奇。他是安徽績溪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徒步百里到杭州,進了一家錢肆當學徒。他頭腦活絡,善于經營,很得于姓主人的信賴,主人竟在臨終前將錢肆都贈給了胡雪巖。不過,胡雪巖真正發跡卻是從結識了左宗棠才開始的。

1862年,胡雪巖因機緣結識了任浙江巡撫、正在跟太平軍作戰的左宗棠,此后20年里一直當他的采運官,為之籌措錢糧、軍餉,成了后者的“錢袋子”。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胡雪巖的財富驚人地暴增。他依仗左帥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余處,成為信用最好、實力最強的徽商錢莊,并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2000萬兩以上,擁有土地萬畝,在短短20年內一躍成為全國首富。他深得朝廷信賴,被授布政使銜江西候補道,從二品頂戴,還是清朝300年唯一一個被賜穿黃馬褂的商人。

在1882年,早已名滿天下的胡雪巖面臨著事業上的一次重大抉擇。他手握1000萬兩以上的巨額現銀,是去辦洋務,還是倒賣生絲,竟一時躊躇。胡雪巖對洋務并不陌生。可是,左宗棠與李鴻章是政治上的死對頭。當時主管洋務的卻是李鴻章,這讓深諳官場門道的胡雪巖十分遲疑。第二條路就是倒賣生絲。

19世紀60年代之后,江南絲商面臨重大危機。當時,英美各國開始在上海創設機械繅絲廠。西方“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就是從?紡織業開始的,所以,中國傳統手工繅絲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根本無法與機械繅絲競爭。洋商為了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壟斷蠶絲出口市場,拼命壓低生絲價格,抬高廠絲價格,從中攫取暴利。1868年,生絲每擔市值白銀?517兩,到1875年,每擔價格已下跌至285兩,再過8年,更暴跌至200兩。興旺百年的江南紡織業迅速沒落。

目睹此景,胡雪巖認為商機浮現。繅絲產業蒸蒸日上,而作為原材料的生絲卻價格日跌,這是一種極其不正常的現象。據他觀察,主要原因是華商各自為戰,被洋人控制了價格權。因此,他決定靠自己的財力,與之一搏。另外,還有消息顯示,在過去的兩年里,歐洲農業遭受天旱,生絲減產。

正是基于這些判斷,首富胡雪巖出手了。

(四)胡雪巖因放貸無力收回而破產

1882年5月,胡雪巖大量購進生絲8000包,到10月達1.4萬包,見絲就收,近乎瘋狂。與胡雪巖同時代的晚清學者歐陽昱在《見聞瑣錄》中詳細記錄了這場商戰的慘烈景象:其年新絲一出,胡即派人大量收購,無一漏脫。外商想買一斤一兩而莫得,無可奈何,向胡說愿加利1000萬兩,如數轉買此絲,胡非要1200萬兩不可。外商不買,過了數日,再托人向胡申買,胡堅持咬定此價。外商認為生絲原料僅操縱在胡雪巖一人之手,將來交易,唯其所命,從何獲利?決心不買胡之生絲,等待次年新絲出來再說。胡雪巖則邀請絲業同行合議,共同收盡各地生絲,不要給外商,迫外商出高價收購,這樣我們必獲厚利。商戰進入決戰時刻,胡雪巖前后已投入資金超過1500萬兩,繼續堅壁清野,囤貨堅挺,大部分上海絲商停止營業,屏氣而作壁上觀。華洋雙方都已到忍耐極限,眼見勝負當判,誰知“天象”忽然大變。

變數之一,歐洲意大利生絲突告豐收,歐洲期貨市場的緊張頓時緩解,消息傳回中國,商心開始動搖。更大的變數是,中法因越南問題交惡,爆發戰爭。市民提款遷避,市面驟變,金融危機突然爆發。外國銀行和山西票號紛紛收回短期貸款,個人儲戶也緊急提現。一般商品無不跌價30%至50%,所有的房地產都難以脫手,貿易全面停頓。

世事如此,胡雪巖已無力回天。11月,江浙絲商的價格同盟瓦解,生絲易爛,不能久儲,胡雪巖不得不開始拋售,價格一路狂泄,損失以千萬兩計。生絲對搏失利,很快影響到“堅如磐石”的錢莊生意。民眾排隊提款,一些與胡雪巖不和的官員乘機逼催官餉,可怕的擠兌風潮出現了。先是杭州總舵關門,繼而波及北京、福州、鎮江以及湖北、湖南等地的20多個字號,到12月5日,阜康錢莊宣告破產。中法戰爭中國失敗后,第二年9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州。11月,朝廷下令對胡雪巖革職查抄,嚴加治罪。他遣散姬妾仆從,在圣旨到來之前,就非常“及時”地郁郁而死了。他的棺木被一老仆埋于杭州西郊鸕鶿嶺下的亂石堆中,一直到整整100年后,才被人偶然發現。

因中法戰爭而誘發的上海金融危機,不僅是胡雪巖失利的直接原因,更是脆弱的中國新興經濟體系的一次災難。

胡雪巖在短短幾十年間,依靠靈活的手腕在官場和商場長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他所掌握的阜康錢莊營業區域遍布大江南北。在這次股市繁榮之中,阜康將掌握的大量流通資金投入股市。正當阜康大肆牟利時,作為阜康的老板胡雪巖突然垮臺,這使得阜康發生擠兌風潮,由于無力應對,阜康只得宣布倒閉。阜康的倒閉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終于崩盤,股價一瀉千里。開平礦務局的股票1883年5月還是每股210兩以上,并且很難買到,到了8月,其股價已跌至120兩,而有人則“愿意以115兩或更低的價格隨意出讓”。到了10月,開平股票每股只值70兩,到1884年則跌落到29兩。輪船招商局的股票也從1882年9月的253兩跌至1884年的34兩。與1882年9月的股價相比,這兩種股票平均下跌了87%。其余公司的股票亦莫不如是,從高價位跌到“簡直一文不值。”這場股災是中國股市第一次大災難,股災之后,投機者的信心10年都沒有恢復。

正當胡雪巖因囤積生絲占用了大筆資金,而顯得捉襟見肘的時候,阜康號遭到了擠兌。擠兌首先發生在杭州,雖經浙江布政使德馨協助料理,暫時無事,但上海阜康則因存戶聞訊爭來提款,一時無法應對,而于1883年12月1日閉歇,上海關道立即派謝湛卿去封閉胡雪巖在浙江的四個當鋪。同一天,杭州分號也關閉了。

(五)官府行為加重擠兌風潮

本來杭州平日交易使用銀錢票居多,但由于“各行棧店鋪往來皆須現銀,概不用票,致各行業交易大受影響”。12月3日,京師阜康分號關閉。接著,鎮江、寧波、杭州、福州、南京、漢口、長沙等分號亦相繼閉歇,市面大為恐慌。此時官府若能出面維持金融市場穩定,或者給予阜康票號以信用支持,危機或許可以避免,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反腐調查卻最終將阜康票號及胡雪巖推上了敗落之路。光緒九年十一月,有人舉報刑部尚書文煜在阜康號中所存銀兩來歷不明。后經查實其中有十萬兩是為前江西布政使文輝代存的,文煜也辯稱其“由道員升至督撫,屢管稅務,所得廉俸歷年積至三十六萬兩,陸續交阜康號存放”,最后朝廷下令“即由順天府向該號商按照定款如數追出,以充公用”,責承文煜捐銀十萬兩了事。除了這十萬兩充公銀外,遭擠兌后,阜康號倒欠的官私款項約1200萬兩,其中尤以官款為重。比如,阜康及其分號裕成倒閉時,福建“省司道府庫及稅、厘、善后局匯兌京、協各餉,或購軍火,或地方善舉,由該商經手共計存銀二十三萬一千兩”。由浙江著追的有1613900余兩,另有虧欠江海關、江漢關及兩江采辦軍火、電線等銀786800余兩,兩項共2400700余兩,占倒欠官私各款的20%。阜康倒閉后,朝廷發布上諭,稱:

現在阜康商號閉歇,虧欠公項及各處存款為數甚巨,該號商江西候補道胡光墉著先革職,即著左宗棠飭提該員嚴行追究,勒令將虧欠各處公私等款趕緊逐一清理,倘敢延不完繳,即行從重治罪。并聞胡光墉有典當二十余處分設各省,買絲若干包,值銀數百萬兩,存置浙省。著該督咨行各該省督撫,查明辦理,將此諭令知之。

次年閏五月初五的上諭中再次提到阜康銀號:“現在順天(府)辦理賑務。所有阜康銀號應交充公銀十萬兩,著撥給順天(府)以充賑需,即由劉秉璋嚴行催追,如數解交順天府,毋稍遲延。”

轉瞬之間,官員個人的債權就變成了官府的債權,阜康票號必須立即清償。至1885年12月17日,除繳還者外,尚欠公款208000余兩。胡雪巖名下的當鋪、藥店?等財產亦被拿來充抵債務。

可以設想,如果在阜康號面臨擠兌風潮時,政府不是急于主張自己的債權“優先受償權”,不是忙著催逼官款,而是設法維系金融市場的信用基礎,提供信貸支持的話,或許阜康票號就不會倒閉,胡雪巖就不會一敗涂地,其他票號也不會受到殃及。

然而,如同希冀19世紀的中國法律能為商人提供有限責任是種奢望一樣,要當時的官府出面挽救瀕臨破產的商人也無異于一種苛求。試想,若官府能積極制定法律保護本國商人的利益,那么它也就能夠對進出口貿易施加有效的影響,抑制外商的傾銷與過度壓價。如是,胡雪巖也就不必憑個人的力量去同整個西方絲繭行業斗法了。

(六)票號廣受官款逼提而倒閉

光緒十年冬戶部的一份奏議生動地勾畫出倒閉了的阜康號、胡雪巖們在當時官府心目中的形象:“上年胡光墉所開阜康及胡通裕票號,倒欠公私款項極多,尤為可惡!”——在官府看來,他們無異于討厭的多事之徒和麻煩制造者,應受到反復的詛咒。除了關注自己的債權之外,官府很少考慮其維護市場秩序的職責,也不理會由擠兌引發的信用危機和金融動蕩,至多只是防止那些錢鋪卷款逃跑。

耐人尋味的是,后來很多南幫票號都重蹈阜康的覆轍:源豐潤票號因經營源通官銀號而與上海江海關歷任觀察過往較多,在橡皮風潮中靠江海關借款維持了3個月,最后因江海關觀察蔡乃煌被革職催要借款而倒閉;李鴻章之侄李經楚開辦義善源票號,同時還出任交通銀行總辦,遂從銀行借人大量款項,后因不能及時償還而破產。究其原因,在于南幫票號與政府官員過從緊密、過多地利用官款,因而一旦遭遇官款逼提就難逃倒閉的命運。

在前現代的法律框架中,原本就缺乏公域和私域、(公共)權力與(私人)權利的法律界分,因而作為公權代表的官府可以很輕松、毫無顧忌地跨入當下人們認為屬于私法的領域。在金融機構破產倒閉時,政府(官府)總是傾向于積極主張自己的債權優先于私人債權人受償,甚至還將債務人名下的全部財產都延攬來擔保自己債權的實現。至于股東有限責任,在公權力毫無限制的情況下,完全不存在由當事人通過契約方式約定設立的可能。再退一步,即使當事人真這樣做了,在官府處于強勢地位、公權力無限擴張的背景下,面對政府的債權優先權,該制度也未必能發揮什么作用。

1910年:上海橡膠股票風潮。撼動清王朝統治的股災——季我努:范裴裴

1910年7月,上海股市因橡膠股票狂瀉而瀕臨毀滅。此次風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區以及長江流域、東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國工商業遭受重創,清末新政的成果毀于一旦。粗略統計,華商在上海和倫敦兩地股市損失的資金在4000萬至4500萬兩白銀之間,而當時清政府的可支配財政收入不過1億兩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讓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清政府于次年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以路權為抵押向列強借款,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辛亥革命敲響了清政府的喪鐘,而橡膠股票風潮則為清政府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一)橡膠股票行情上漲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汽車業的大發展,橡膠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同時橡膠也成為眾多工業產品的新興材料,十分熱門。汽車、三輪車、人力車都換上了橡膠輪胎,上海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雙膠鞋,稱“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暴雨天也可照常出門。其它各種橡膠(當時上海人稱橡膠為橡皮)制品更是不計其數。1908年,英國進口橡膠總額達84萬英鎊,次年增加到141萬英鎊,美國1908年進口橡膠5700萬美元,次年增加到7000萬美元。受到生長周期、氣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約,橡膠的生產規模在短期內無法擴大,注定了在一定時期內橡膠價格將持續走高。倫敦市場上的橡膠價格,1908年每磅2先令,1909年底猛漲到每磅10先令,1910年4月達到最高峰,每磅12先令5便士。倫敦的橡膠股票也隨之水漲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膠公司發行100萬英鎊的股票,半小時就被搶購一空;另一家公司發行的股票,最初每股10鎊,發行不久后就漲到每股180鎊。

國際金融資本紛紛在適合橡膠生長的南洋地區設立橡膠公司,而總部則設在上海,便于從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融資。據《泰晤士報》估計,從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幾個月里,南洋地區新成立的橡膠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總部設在上海。這些公司有些剛剛買地,有些已經把橡膠樹苗種下去了,也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總部設立在上海的橡膠公司紛紛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大肆招徠資金。受到國際金融投機風潮的影響,上海的橡膠股票也大受歡迎。一家叫做“地傍橡膠樹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開盤價為每股25兩白銀,一個多月后漲至50兩白銀。

上海富有的華人和外國人,唯恐失去大好的發財機會,紛紛搶購橡膠股票。上海租界會審公廨(租界法院)大審官關絅之先生說:“1910年,上海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橡皮股票,沒多時,有錢人競相購買,一些公館太太小姐換首飾,賣鉆戒,轉買股票,如癡如狂。有了錢,還要四面八方托人,始能買到股票。我因做會審官多年,認得洋人,費了許多力,才買到若干股。買進時30兩銀子一股,買進后股票天天漲,最高漲到每股90多兩。許多外國人知道我有股票,拿著支票簿,盯到門口,只要我肯賣,馬上簽字。”

搶購狂潮讓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們的投機欲望,以至于股票的實際價格超過票面價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祥茂洋行的刀米仁股票實收銀8兩,市價66兩。牌子老、名聲大的公司隨心所欲地哄抬股價。藍格志公司的股價竟然超過票面二十七八倍,高達1500余兩,票面僅100兩銀的匯通洋行薛納王股票漲到一千五六百兩。

據上海商務總會估計,在橡膠股災爆發之前,華人大約買了80%,在上海的外國人搶購了20%。很多華人不滿足于在上海搶購,還調集資金到倫敦。華商在上海投入的資金約2600萬至3000萬兩,在倫敦投入的資金約1400萬兩。結果上海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經無資可融,市面上的流動資金,尤其是錢莊的流動資金,都被橡膠股票吸納殆盡。

(二)無所不用其極的欺詐手段

橡膠股票風潮是一場受國際金融形勢影響,被某些外國冒險家惡意操控導致的悲劇。暴利讓上海的投資者失去理智,中了圈套,外國銀行和投機家則從中獲利。

1903年,英國人麥邊在上海設立藍格志拓植公司,藍格志是一個橡膠產地的名字。麥邊號稱他的公司經營橡膠種植園,開挖石油、煤炭,采伐木材。折騰了好幾年都不見起色,因為他的公司純粹是一個皮包公司。國際橡膠價格上漲之后,麥邊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這個家伙發動了廣告攻勢,花錢連篇累牘地請人在上海的中時代”的到來。這些文章極具煽動性一個勁地向人們灌輸,橡膠在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藍格志公司的商標長時間地占據了很多有影響的中外大報的頭版。他的宣傳攻勢收到奇效,藍格志公司的名氣打出去了。為了進一步吸引上海的有錢人購買藍格志股票,麥邊人為地操縱股票的價格。他羅織同伙,搶購股票,等價格上漲之后,大筆拋出,再次以更高價格搶購,幾個來回下來。藍格志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難求。

這時麥邊又像模像樣地每周召開一次董事會,裝模作樣地拿出“從產地拍來的電報”,向董事們報告近期的橡膠產量。由于擔心虛頭太大,會被人識破,他又耍起了新花招,每3個月,就給購買藍格志股票的“股東們”發一次紅利,每股可拿到12兩5錢銀子。這樣的紅利,讓購買者顧不上冷靜地思考。于是面值約60兩銀子的股票很快突破1000兩一股的大關,麥邊迅速聚斂了大筆錢財。

其余橡膠公司也如法炮制,匯通洋行的韋推和嘉道理照法每個季度給股東發放紅利,一股7兩5錢銀子。他們吹噓的本領更高,聲稱自己經營的薛納王公司出產的橡膠質量比藍格志公司更好,吹到最后,竟然后來者居上,股價超過了藍格志。

白克爾父子開設的祥茂洋行在股票發行前夕,先購買報紙版面,大肆吹噓股票價廉利厚,開市當天,收買大批流氓到匯豐銀行門口冒充顧客,搶購股票,“人聲鼎沸,水泄不通,為了搶購股票,竟然還有人上演全武行,于是匯豐銀行被迫關門,叫來巡捕,暫停營業。”祥茂洋行宣稱,認股者意外踴躍,額定股本嚴重不足,只能酌情減少,認購不足百股者,可保留20%的股票,認購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余款退還。這樣一來,他們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

1910年3、4月間,上海橡膠股票的最高股價不斷被刷新,不過現銀交易已經為數不多,大多是空盤交易。麥邊見股市泡沫即將破滅,就在7月間,卷起全部款項,人間蒸發了。

(三)連鎖危機

如果沒有錢莊的介入,股票投機的失敗,至多讓部分上海富人破點財而已,不至于演化成一場波及全國的金融危機。

20世紀初的上海,中國傳統的金融機構,錢莊、銀號、票號(以下統一稱為錢莊)在上海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數量眾多,其中以源豐潤和義善源實力最為雄厚。它們是上海銀錢業的領袖,與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同為維持清朝金融穩定的擎天之柱。不過相對于財大氣粗的外國銀行而言,起初本土錢莊的資本額相當有限,注冊資本“無過五萬,少則二萬余”。本土錢莊主要是為中國企業和商人提供匯兌業務,并發行莊票,接收存款,發放貸款。上海錢莊發展之快,主要表現在業務量的增大上。1858年,上海只有8-10家規模稍大的錢莊,賬面資金不過3萬-5萬兩,可是到了1907年,單單福康錢莊吸納的存款就有817069兩。

錢莊介入橡膠股票投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第一種情況比較普遍,錢莊向投機者提供貸款,除了信用貸款之外,他們還接受實物貸款,實際上是讓投機者用已經購得的橡膠股票作抵押,獲得新的貸款去購買新股票,只要橡膠股票價格不下滑,錢莊是不會虧本的,而且抵押的股票還在不斷的升值。因此錢莊加快了向外國銀行拆款的速度,外國銀行樂享其成。在外國銀行和上海錢莊強大的資金支持下,上海橡膠股票投機風潮愈演愈烈。

第二種情況是錢莊直接參與炒股。由于上海各橡膠公司發行的股票,主要通過洋行和外國銀行銷售,這些洋行的大買辦可以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搶購。最著名的是正元錢莊的主人陳逸卿(茂和洋行、新旗昌洋行和利華銀行的買辦,自己開有慶余洋貨號、正元錢莊,又在兆康錢莊參股)、兆康錢莊的主人戴嘉寶(德商裕興洋行的買辦)、謙余錢莊的主人陸達生。他們糾集在一起,先后發出莊票600萬兩,其中有359張遠期莊票落在外國銀行手里,總價值約140萬兩。陳逸卿、戴嘉寶還從花旗銀行、華比銀行和怡和洋行借得100萬兩巨款,存放于三家錢莊。他們仍嫌不夠,又從素有往來的森源、元豐、會大、協豐、晉大等錢莊調劑頭寸,森源是一家小錢莊,陳逸卿調走20880兩莊票。這八家錢莊結合成一個超級橡膠股票投機集團。1910年6月,倫敦股市暴跌,上海橡膠股票隨之狂跌。陳逸卿損失200余萬兩,戴嘉寶損失180余萬兩,陸達生損失120余萬兩。外國銀行當即停止對正元集團拆款,并催要還款。7月21日,正元、謙余錢莊倒閉;22日,兆康、森源錢莊倒閉;23日,元豐倒閉;24日,會大、協豐、晉大倒閉。

(四)功敗垂成的救市

正當正元集團倒閉之時,上海道臺蔡乃煌會同上海商務總會會長周金箴,乘專車緊急赴寧,面見兩江總督張人駿、江蘇巡撫程德全。張人駿轉奏朝廷后,宣統皇帝于7月27日,批準向外國銀行緊急借款。

20世紀初的上海,外國銀行已呈現列強紛爭的局面,匯豐、德華、麥加利、華俄道勝、橫濱正金、東方匯理、花旗、荷蘭、華比等9家外國銀行控制了上海金融業。它們資本雄厚,吸納了大批外國工廠、洋行的大宗存款,由于受到治外法權的保護,許多中國企業、商人和官僚也喜歡把資金存入外國銀行,雖然外國銀行的存款利率很低。

8月4日,蔡乃煌與9家外國銀行簽訂“維持上海市面借款合同”,借款350萬兩白銀,其中匯豐80萬兩、麥加里50萬兩、德華50萬兩、道勝40萬兩、正金30萬兩、東方匯理30萬兩、花旗30萬兩、荷蘭25萬兩、華比15萬兩。與此同時,他還撥出上海官銀300萬兩,存放于源豐潤和義善源及其所屬莊號,助其穩定市面。經過蔡乃煌的緊急處置,上海市面趨于平靜。

實際上源豐潤和義善源在正元倒閉風潮中也受到重創。與源豐潤聯號的德源錢莊損失約有200萬兩,以義善源為靠山的源利錢莊也損失巨大。這兩家金融巨頭憑借自身的實力和蔡乃煌的緊急援助,挺過了第一次沖擊波。只要這兩個巨頭屹立不倒,上海市面就不會糜爛不堪。不過為了救助在正元風潮中虧空的同一系統的錢莊,它們已經虛弱不堪。

事情本該到此為止,可惜清政府官員的昏庸和內斗,葬送了來之不易的成功救市。到了9月份,清政府要償還庚子賠款,按照慣例,上海應承擔190萬兩。可是蔡乃煌把官銀拿去救市,銀庫空了。鑒于上海市面仍未松弛,蔡乃煌請求從大清銀行里撥付200萬兩,先墊上。

與蔡乃煌有隙的度支部左侍郎陳邦瑞乘機聯合他的學生江蘇巡撫程德全參劾蔡乃煌,說他以市面恐慌為借口,“恫嚇朝廷”。清廷立即將蔡乃煌革職,并限令他在兩個月內將經手款項結清。由于其經手的款項有625萬兩白銀之多,大都存在源豐潤和義善源,他再次致電軍機處,要求寬限時日,再次申明萬不可從源豐潤等錢莊急提“滬關庫款”。源豐潤和義善源之所以稱雄全國,是因為它們不依靠外國銀行的拆款,它們獲得了上海道官銀的支持,上海官銀約有十分之六存于源豐潤系,十分之四存于義善源系。

軍機處依然視為恫嚇,嚴加申斥之外,限令他兩個月交割完畢。蔡乃煌羞憤交加,只得向源豐潤和義善源催要官款,一舉提款200多萬兩。10月7日,外國銀行突然宣布拒收21家上海錢莊的莊票。源豐潤無法周轉,于1910年10月8日宣告清理,虧欠公私款項達2000余萬兩。它分設在北京、天津、廣州等地的17處分號也都同時告歇。源豐潤倒臺,導致上海大批錢莊倒閉,金融危機開始向全國蔓延。這是橡膠股票風潮的第二波。

源豐潤倒臺之后,度支部電令大清銀行緊急調運100萬兩白銀至上海。12月11日,清政府再次救市,由兩江總督張人駿出面,向匯豐、東方匯理和德華三家銀行借款300萬兩,年息7厘,期限6年,并且要以江蘇鹽厘擔保。

義善源的大股東李經楚,是李鴻章的侄子,當時還擔任郵傳部右侍郎、交通銀行總理(幫理是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詒)。他以產業為抵押,從交通銀行借款287萬兩,從全國各地分號緊急抽調資金,彌補了移交官款后的虧空,暫時保住了義善源。可是,1911年初,盛宣懷就任郵傳部尚書,為了打擊袁世凱安插在交通銀行的梁士詒系的勢力,他開始核查交通銀行的賬目。

李經楚見狀,趕緊將義善源從交通銀行中拆借的款項歸還,導致上海義善源總號賬面上只剩下現銀7000兩。3月20日,義善源總號經理丁維藩試圖利用手中掌握的各企業的股票,向新任的上海道臺劉燕冀借款10萬兩,被回絕。次日,義善源宣布倒閉,負債1400萬兩。維持上海市面的最后一根柱子垮了,上海金融業頓時崩潰,全國大恐慌隨之發生,北至北京、營口,南至廣州,西至漢口、重慶,全國各大工商業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第三波襲來,江浙地區所受沖擊最大,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寧波等六大經濟重鎮倒閉了18家著名錢莊和票號,受它們的牽連,除蘇州外,上述五大城市的民族資本金融機構全被沖垮。

僅以鎮江為例,受正元風潮影響,8月間,鎮江四家大商號大生恒木行、鎮源祥絲行、瑞和北貨行、馬振記綢號均被沖垮。四大商號“開設有年”,經營生意在鎮江均屬大宗。大生恒木行欠鎮和錢莊8600兩、福袒錢莊4000兩、源長錢莊4000兩、永源錢莊3000兩、永裕錢莊700兩。馬振記綢號欠元豐錢莊3600兩、益源錢莊1400兩。四大商號,雖未倒閉,但是已經步履維艱,反過來拖垮了大批錢莊。

結語

金融危機的爆發會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的沖擊和傷害。中國近代以來備受列強的欺凌和壓迫。龐大的國土、人力物力資源和相對落后的統治,使近代中國成為列強眼中的大蛋糕,列強們不但從領土上對近代中國進行侵略,也曾經企圖從經濟方面擊垮中國。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對爆發的金融危機無能為力,致使本已經萌芽的民族資本被活生生扼殺。

然而究其根源其一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其二是外國資本的聯手,虛擬出市場過熱的現象,吸引大量中國投資者的資本后,卷款而去。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經濟上的穩定。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彼此間的影響也在加深,2015年曾經出現股票短暫過熱的現象,但并未演變成金融危機,但對這樣的情況需要我們以史為鑒,時刻警醒著,避免歷史的重演。

猜你喜歡
融資歷史
融資統計(2月7日~2月13日)
融資統計(1月17日~1月23日)
融資統計(1月10日~1月16日)
融資統計(8月2日~8月8日)
融資
房地產導刊(2020年8期)2020-09-11 07:47:40
融資
房地產導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00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自在线拍|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一级全黄毛片|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99资源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精品视频福利|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视频影院|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天天躁狠狠躁| 91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老色鬼欧美精品| 中文纯内无码H| 五月天久久婷婷|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人妻21p大胆|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夜夜拍夜夜爽|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丝袜国产一区|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欧美天堂网| 99久久精彩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激情综合|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69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一| 性69交片免费看| 成人在线天堂|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